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并未远去的背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愧平日教导之无力,惟有引咎辞职,以谢国人,除向校长辞职外,谨此宣言。

此宣言在次日(2月20日)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刊》(第720号)上发表。据2月20日出版的天津《大公报》所载《清华大学又起波澜》一文说,出席教授会的教授共74人,在辞职宣言上签名者68人,有六名教授没有签名。

冯友兰提议的教授总辞职,实在是黄诚们始料未及的。黄诚们想要不上课、不考试,专搞运动,但却必须保留学生身份,更必须依托大学校园。而教授总辞职,则意味着大学不再是大学,学生也不再是学生,“学生运动”当然也就无从谈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清华大学校史稿》这样说明学生的反应:“为了避免造成师生分裂,警惕国民党的离间和镇压学运的阴谋,同学们后来决定参加期考。”(第270页)但事情经过并不这么简单。由于教授的总辞职无异于对学生运动釜底抽薪,黄诚们当然不免惶恐,但却并没有放弃“免考”的要求。据2月20日出版的天津《大公报》所载《清华大学又起波澜》一文说,“学生会”于当晚八时召开全体大会,做出决定:一、挽留教授,由“救国会”向教授解释误会。二、加强纠察队组织,维持校内秩序。三、登报声明此事真相,并表明态度。四、立即执行非常时期教育及免考办法。'5'可见,在教授会宣布总辞职后,黄诚们并没有打算放弃“免考”的要求,他们一方面挽留教授,一方面仍然要求“免考”。“免考”是此次“斗争”的目标,黄诚们轻易不会妥协让步。

当黄诚们大闹教授会并导致教授们总辞职时,校长梅贻琦正在南京公干。教授会立即发电报告了梅贻琦。梅贻琦心情之焦虑可想而知。2月23日下午,梅贻琦回到清华园。翌日上午10时,召开全校学生大会。据1936年2月25日天津《大公报》所载《清华大学风潮解决》一文说,学生大会上,梅贻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并警告学生遵守校规,不得再有越轨行为。同时以不容置辩的口气宣布:一、大考必须补行。二“救国会”委员黄诚等各记大过两次。三、不接受“救国会”提出的所谓“非常时期教育办法”。四、凡不愿接受清华之教育者,可以离去。24日当天,校长办公室贴出通告:“改定于2月29日至3月6日举行上学期学期考试,自即日起至2月28日止,暂停上课,俾资温习功课。”'6'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强烈要求“免考”的学生才不得不妥协让步,同意应考,而教授们也答应打消辞意。

1929年2月29日,是清华学生开始补考的日子。令梅贻琦大伤脑筋的是,这天凌晨,北平军警突然闯入清华园,依照“黑名单”搜捕学生。学生群起抵抗,竟然能与大批军警长时间对峙。《清华大学校史稿》写道:“在与反动军警搏斗中,同学们夺过军警带来的馒头、肉馅饼作为武器,雨点般朝着军警投掷,还将反动军警开来捕人的几辆汽车捣毁,当反动军警企图乘车逃跑时,汽车已全部不能发动了,他们只好拖枪拽刀,悻悻而去。”(第271页)持枪携刀的军警,竟然被手无寸铁的学生夺去了干粮,又被这夺去的干粮打得狼狈逃窜,不知该佩服学生的勇猛,还是该感叹军警的无能。北平军警此次突然行动,虽然抓走了二十来人,但并没有抓到姚依林、蒋南翔、黄诚等真正的共产党员和学生领袖。姚依林、蒋南翔等人本来已被抓住,但却被学生们从军警手里像抢馒头一样抢回来了。而他们得以最终逃脱,凭的则是教授们的保护。事件亲历者韦君宜在《敬悼冯友兰先生》一文中回忆道:“1936年月29日,冀察政委会派军警包围清华,搜查了一夜。那天夜里,黄诚、姚依林两个同学躲在冯先生家客厅里,黄诚在那里做了一首诗,后来黄诚这首诗传了出来。但是冯先生隐藏两个重要学生领袖的事,则并没有怎样外传,很少知道。很长时间冯先生也没有告诉人。”'7'至于韦君宜自己,则与其他5个女同学一起躲在了朱自清家。对此,韦君宜在《“二·二九”那一天》中有这样的描述:

我选过朱先生的《宋诗》。我是一个很坏的学生,既不想听,也不想念,还在课后和别的同学一起瞎议论过:他一点不像我们想象中的散文作家,像个书蛀虫。可是这天晚上,在家接待我们的朱先生却不但很慈和而且很有胆气,很能干,一点也不像书蛀虫。他把我们三个接进去,不大一会又有人按门玲,他都让进。最后一共来了六个女同学。记得清的还的一个是高景芝。记不清另两个是谁了,是否有郭建(郭见恩)?

人这么多,显然很容易出乱子。但朱先生却镇定,倒像个老于此道的,让我们围着一个小圆桌坐下。他拿出一副扑克牌交给我们,说:“停一会如果军警搜查到我家来,你们就说都是我的侄女、外甥女,在这里玩牌,天晚了进不去城了。”

我们坐在那里,还在阿平的领导下开小会研究今天的结局和明天的形势。……

后来大家都困了,朱太太陈竹隐先生安排我们都躺下。天亮以后,听听校园里没有声音了,朱太太起来拿出一包药棉花分给我们,用来蘸牙膏刷牙。又给每人剪一块新毛巾,最后还准备了早点(王作民还记得是吃的包子,我可忘了)。

我们向朱先生告别,他嘱咐我们小心走。阿平说:“一个一个走。”轮到我走了,出了朱家院门,正是清晨。校园里寂静无声,鸟雀不惊,松柏特别青翠,满园清爽的空气扑面而来。忽然发现清华这么美啊!我东看西看,一个黑狗子的影子也没有了,便深深吸了几口清气,迈步回静斋而去。'8'

此外,还有学生躲在闻一多、华罗庚等教授家里。'9'几天前,这些学生们还大闹教授会,与教授们对峙。几天后,当遇到危难时,他们却近乎本能地逃向这些教授家里寻求保护。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逼”他们补考的教授们,在危难关头也一定不会拒绝他们。仅此一点,就足以让那时的教授欣慰和自豪。

顺便说一句,198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校史稿》,对此次事件叙述甚详,但对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保护学生领袖一事,却只字不提。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中外震惊。共产国际闻讯立即指示中共,要“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蒋介石能安全地回到南京、主持全国抗日大局,与中共中央的努力是不无关系的。撇开其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不谈,仅从其时国内的民意来看,中共中央最终确立了积极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也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其时国内的人心所向。

事变一爆发,许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人们无论如何不能理解张学良们的行为,因而纷纷对张学良们发出非议、谴责、声讨。

在事变次日的日记中,朱自清写道:“得知张学良在西安扣蒋消息,惟详细情形仍不知,此真一大不幸。”'10'

在陈福田、萧叔玉、陈达、潘光旦、萧公权等八位教授的倡议下,12月15日,在清华大学工字厅召开了清华教授会临时会议,讨论西安事变问题。会议决定发布《清华大学教授会为张学良叛变事宣言》,并成立由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张奚若、吴有训、陈岱孙、萧公权七人组成的电报宣言起草委员会,朱自清担任该委员会召集人。朱自清、闻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发表于12月16日《清华大学校刊》第799号。《宣言》说:

此次西安变乱,事出意外,薄海震惊。同人等服务学校,对于政治素无党派之见,日夕所期望者,厥为国家之兴盛,民族之康乐,以为苟有能使中国民族达于自由平等之域者,凡我国人皆应拥护。又以为现在对外之斗争,须全国一致,在政府整个计划之下,同心协力,方能奏功。若分崩离析,而侈言抗战,徒为敌人所窃笑。

近数月来,统一甫成,而国际观感已有改变,外侮防御,已著功效,方期国家命运渐可挽回,民族危机渐可避免。乃变乱突起,举国复有陷于混乱之虞,长敌国外患之势,寒前线将士之心,事之可痛,无逾于此。

夫统一之局,成之甚难,而毁之甚易,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同人等认张学良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