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虚剑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小凤终于略微回过神来,想要上前为昔日有人殓葬,却不想海边忽然有人疾步而来,恭敬而沉默地带走了那人的遗体。

陆小凤转身看向叶孤城,想要说些什么,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过了会儿,开口的竟是叶孤城。

“陆小凤,你来送阿七最后一程吗?”

陆小凤不禁怔住,盯着叶孤城看了好一会儿,竟无法从对方平静如水的脸上看出一丝悲伤,他瞬间产生了一种荒谬的感觉,恨不得大吼来纾解。

到底谁才是和她十年相伴之人!

到底谁说过她如师如友!

为何那个人竟然能这么平静!

陆小凤也真的吼了出来。

他甚至搞不懂自己到底是为那个离开的人鸣不平,还是为自己或许看错人而愤怒。

叶孤城的神情并未动摇,待陆小凤吼完了,他淡淡地开口:“谁人无死,何者长生?阿七求仁得仁……比起浑浑噩噩活在世上的人,岂不好上千百倍。”

陆小凤愣住了。

他低头看向叶孤城怀中的女子。

她的脸上竟残留着笑意。

既无怨恨,也无遗憾,无悲伤,无泪水,在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竟是笑着的。

不知为何,陆小凤忽然想起了很多年前他和她的对话。

清虚,你们修道,到底修的什么?

我若能说清楚“道”是什么,或许也就不需要再修下去了。道是何,道在何处,唯圣贤知。寻道之路,漫漫无期,问道之途,荆棘满地,修道之人,只进不退……只为叩问“道”之真意,生死何惜。

朝闻道,夕死可矣?

当时桃李年华的少女笑道:可。

当时陆小凤对这一个“可”字心存疑虑,而今他看着女子脸上犹存的笑意,竟是忍不住地眼眶一热。

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知道在生死一线之间她明悟了什么,才会这样笑着。

或许……她在最后,就找到了那一个夕死可矣的理由。

朝闻道,夕死可矣。

半晌,陆小凤低声道:“我从前一直以为修道之人心冷,今日方知……修道之人也有如此心热执着之时。”

叶孤城并不停步,抱着瑶光走到她先前所站的树下。

陆小凤刚准备问这是何意,却惊愕地看着叶孤城一脚震裂了地上一层草皮,露出下面黑洞洞的棺材来。

那显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早有准备。

他顿时失了声。

入棺,合棺。

一层厚厚的棺木从此隔绝阴阳。

叶孤城并没有将瑶光的佩剑一起放进棺里,而是负到了背上,他重新将那层草皮盖上,蹲在地上许久才将手从地上移开。

“阿七说不用立碑,这样就好。”

白衣的剑客静静地凝望着眼前枝叶繁茂的树,似乎还能看见某种残影一般,许久之后,他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陆小凤这一天已受到太多的惊吓,此刻他竟已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震撼,只能静默地站在一旁。

直到此刻,他才明白自己先前的愤怒、不平、担忧有多么可笑。

一滴泪水从树下闭目的白衣剑客眼角流出,静静地滑落,无声地落进土中。

那一幕情形久久地刻在陆小凤心里。

他见过很多次叶孤城的笑,却只有那一次见到了对方的泪水。

他原先以为,叶孤城是不会笑也不会落泪的人——至少在遇到清虚以前是。

每一次月圆,陆小凤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时那个人寂静如死、无声落泪的悲痛,他想,或许从前他说的那些玩笑话、曾经期盼过的喜帖并非全无可能,但是,事到如今,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斯人已逝。

叶孤城失去了清虚,而他自己则同时失去了两位友人。

偏偏那一天是月圆之夜,偏偏那一天是八月十五。

从此之后,每到中秋,陆小凤都会特别不好过,他总会找人喝酒,或者是司空摘星,或者是花满楼,或者是……白云城主。

如今江湖中再没有两位白云城主了,只有一位,只有叶孤城。

白云城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依旧是昔时模样。

陆小凤很欣慰,白云城没有变成万梅山庄那样,叶孤城也没有变成西门吹雪。

有时候,陆小凤甚至会萌生出一种清虚只是在闭关的错觉,或许下一次他来访,她就会出来,如同往日一般,说一些让他哭笑不得的真话。

这一年的中秋,陆小凤又一次去了白云城。

因他与叶孤城相识多年,府中的下人并没有阻拦他,他就那么一路顺顺畅畅地走到了叶孤城的住处附近。

门并没有关,一道影子在烛火的映照下透出来,映在地上。

陆小凤走过去,抬眼看屋内情形,只是一眼,他就怔在原地,久久无法出声。

白衣的剑客坐在桌边,静静擦拭着一柄秋水般明净的长剑,神色温柔,就如同看着情人一般。

那柄剑的脊上刻着剑铭,仿若天成。

上清破云。

这世上有一些追求,是无法用言语对他人描述的,因旁人无法理解。

这世上有一些感情,亦是无法用言语对他人描述的,因那种感情已无法去描述。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大悲无泪,大爱无言。

作者有话要说:这一章我个人非常喜欢。

☆、第39章 武当八子

宋末明初;有一张姓少年游历各地,忽一日;于两峰之间悟道;改名三丰,自立门户,开创武当一派。

自此;江湖中又多出一大派来。

早年张三丰门下有七名弟子;最年长的宋远桥已近中年,俞莲舟、俞岱岩江湖中人称俞二、俞三,张松溪行四,张翠山行五,殷梨亭、莫声谷均未弱冠;只是少年。到张翠山入门之时;张三丰已过花甲之年,故而张翠山虽行五,却是张三丰手把手教导的最后一名弟子,至殷梨亭、莫声谷入门,两人都是由宋远桥、俞莲舟代师授课了。

武当门下七名二代弟子情同兄弟,并肩行走江湖之时,多行侠义之事,又本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慈悲心给人一条生路,从不赶尽杀绝,渐渐的,七人闯出了声名,江湖中将七人合称武当七侠。

莫声谷入门后,张三丰本已闭门不再收徒,然而他八十五岁上冬至大雪时在山门处捡到一个女婴,竟破例再收一徒,以当时风景赐名雪竹。

武当山上从未有过女弟子,众人皆惊。

张翠山询问师父为何收徒,张三丰捻须不语,片刻后,反是精于相面的宋远桥开口解释,此子天生道骨,众皆哗然。

待那女婴逐渐长大,武当山上众人越发觉得她不同寻常,这才逐渐信服昔日宋远桥之言。女婴不哭不闹,经常用那双与成人相比格外乌黑清澈的双眸凝视着窗外日月、地上花鸟,若有人去逗弄她,她从不配合,只用那双眼睛静静地看着对方,直到对方没法把那些掐脸、摸头一类的动作继续下去,等一群少年、中年都熄了逗这孩子说话的心思,他们才愕然发现,她竟从不开口。众人一度以为她天生失语,思及这般孩童竟天生不能言何其可悲,故而在她面前也甚少提及聋哑盲等字词,不欲她知此乃天残。

女童三岁时,忽有一日,张三丰抱着她在树下看了半日落花,问道:“雪竹,汝观何物?”

当时武当七子有四人游历江湖,张翠山、殷梨亭与莫声谷三人因尚未弱冠而在山门内修行,也是因此,三人与雪竹相处的时间最长,感情亦较深厚,尤其以殷梨亭最为宠着雪竹。三人闻言,不由得一惊,还道师父糊涂了,殷梨亭更是急得红了脸,差点就想要跑出去。

因雪竹几年不语,七名师兄对她既爱且怜,不欲她知晓不能说话是天生残疾,所以从来都不对她用那些需要对答的言语,最多只用些以点头摇头就能回复的问话。眼下张三丰这一问,显然是无法以点头摇头来回答,也就等于逼迫雪竹去面对不能说话的窘境,怎不令三人惊愕。

谁知几年不语的雪竹竟在片刻之后开了口,以清朗稚嫩的嗓音如念诵般回道。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张三丰笑而抚须,点头道,“大善。”

张三丰虽作道人打扮,他门下七名弟子却是俗家弟子,并未修道,各人虽修读道家经卷,但到底是否读进去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七人之中,以张翠山悟性最佳,张三丰因此偏爱于他,对他悉心教导,因而听到这番对话,张翠山若有所悟,殷梨亭和莫声谷两人面面相觑。

殷梨亭低声问:“五哥,这句话……是《道德经》上的吧?谁念《道德经》给小师妹听了?”

殷梨亭这句问话却不是无的放矢。因雪竹几年不语,七名师兄从不对她用那些需要对答的言语,又怕她一人在山上孤独寂寞,因此才有了念书给她听的举动。起初这么做的是素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