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人的天方夜谭-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些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大体上是在图解概念的所谓历史书籍。从潘家园旧书摊上,你会发现被一两块钱甩卖的图书里,这种书占的比例特别大。在今天这个时代,要想喜欢上那一类书籍,或许需要一种很特殊的心理素质才行,就和没有人喜欢图解概念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我相信,读者一定是更愿意阅读那种不假模假式的、不是教师爷式的、真实鲜活的历史书籍。我愿意在自己的写作中,努力贴近这种毫无疑问是健康的阅读趣味。
  刘:此篇文本应该说有新的突破,像是走出了黄仁宇、吴思的“阴影”,我想读者也很想知道,你在构思本篇的时候,文本上有些什么考虑?
  李:我想我很难走出黄仁宇和吴思的“阴影”了。我可能会在未来很长时间的写作中,向他们靠拢。——靠拢黄仁宇深厚的历史学养,靠拢吴思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力。我实在喜欢他们写的东西,我自愿留在他们的“阴影”里。如果能够被视为他们的同道,我会感到很光荣。
  我曾经向您提到过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就是徐迅博士。在写作这本“大明王朝纪事”时,他给了我很多教益。他一再警告我,要求我——坚持讲故事,在尽力打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坚持讲故事;在讲故事中,把历史还原给人。我不敢说是心有灵犀,但他的确是点透了我朦朦胧胧地有些感觉却没有想明白的那一点。这很重要,在这样的前提下,筛选史料,结构故事,就并不困难了。
  我对“文本”这个词有一种敬畏之心。我必须老老实实承认:写作前,我并没有在文本的问题上想得特别明白;只是按照自己最喜欢的叙事方式去做而已。假如这种方式具有了某种独特性,从而具有了在“文本”上探究的意义的话,我只能说:感谢上帝!那是上帝的恩惠。
  刘:我个人的体会是,叙事较“大宋实录”有突破,阅读时总想着一个词:“王朝性格”,或叫做“朱元璋现象”。比如《剑桥中国明代史》写道:明王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特点,“主要渊源于这位奇异而强有力的人物的个人性格特征。”不知你构思、写作此篇时,是否属意这一点,或者以你的观察和体会,怎样看待“朱元璋的性格特点深深影响了明代统治者的治理思想与行为”这一说法?
  李:你这个问题真的很厉害。假如不是对两百七十几年的明王朝历史有一个透彻了解,甚至,假如没有对朱元璋之后六百多年历史的了解的话,断然提不出这种问题。
  我读过《剑桥中国明代史》,但的确没有注意你所引用的那句话。假如说我所写的“大明王朝纪事”明显地突出了这一点的话,那只能说是《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作者和我本人,都注意到了明代历史上的这一特别重要的特点。我注意到这一点,是在大量阅读有关明代史料的过程之中。在阅读官修正史《明史》、私家明史著述、野史笔记、前辈先贤们包括黄仁宇等人的著作与研究时,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甚至到了惊心动魄的程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历史写作的变化(9)
若要描述朱元璋的个性、能力与心理状态,这是一件极度困难的工作。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对朱元璋的研究远远说不上是令人满意的,许多东西不是歪曲或误导就已经算是不错了。如果要简单形容的话,可以使用很多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极度强悍、极度残暴、极度诡异、极度复杂等等。我在书中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形容朱元璋“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在这种东西潜移默化下的治国实践、制度建设、在《皇明祖训》中对子孙的严厉训诫、帝国恪守所谓祖宗家法的政治文化传统等等交织在一起,不但深深影响了有明一代的治理思想与行为,对后来的清王朝乃至我们的今天,其影响都称得上至深且巨,堪称六百年来第一人。

()免费电子书下载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仿佛是专门为小人设计的一个朝代。在这个朝代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活得七扭八歪,不像人样。从宋濂、徐达、刘伯温、方孝孺、于谦、戚继光、张居正、李贽,甚至唐伯虎、徐文长……。王阳明不但生前活得郁闷,身后,他的子孙们也不叫他省心。在那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活得堂堂正正、神采飞扬的历史文化人物!在这些史实中,我们差不多全部都能找到朱元璋那“大奸之残暴”的影子。你曾经笑话我特别喜欢用“扼腕叹息”这个词。真的,读明代史料越多,就越无法不扼腕叹息。
  刘:朱元璋极其讨厌太监、宦官,可有明一代问题恰出在此一方面,是不是绝大的讽刺?先是英宗朝的王振,接着是宪宗朝的汪直。刘瑾便是在武宗朱厚照一朝得势,祸国殃民。武宗之后,世宗继位,曰嘉靖。严嵩此朝弄权,内阁获得巨大权力,宦官弄权现象得以遏止。此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首辅渐露水面。水平高的首辅们争权不断,酿成明代中后期持续的严酷的###局面。居正之后,内阁的地位大为下降。不幸的是,熹宗时,魏忠贤勾结浙党,卷土重来,为患深重(此朝幸有孙承宗和袁崇焕,与大清周旋,才保住北方边境,否则多尔衮进京的日期可能不是1644年,而要提前十年)。书中很大篇幅写到宦官为害朝政,但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明代统治的许多问题正出此处,但书中于此缺少一种连贯,希望在此听到你的辩解和考虑。
  李:这的确是一个软肋。我曾经犹豫过是不是专门辟出一章来写这些宦官们。事实上,从郑和开始,王振、汪直、刘瑾、钱宁这些大太监颇有些可写的东西;好太监,比如万历、泰昌、天启前期的王安,不但人品高,而且学养也深,就连高层士大夫们都十分尊敬他。的确如你所说,明代的太监是一个特别引人瞩目的群体与政治现象。后来,两个原因使我没有这样做:
  其一,在《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中,我侧重展开的是帝国制度之下,皇家与军人之间的关系;试图说明:在这种制度之下,军队与军人在兼具国家的捍卫者和皇家的鹰犬这双重职能的同时,也将是皇家心头无药可医的永远的痛。我们民族优秀而杰出的军人,除了自污,鲜有良好结局者。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而在《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中,我着力想要展开的是,在帝国制度之下,皇家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因此,才用了大量篇幅交待几位士大夫阶层的主流代表们的生前身后。而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得不把宦官们扯进来,否则会说不清楚当时的情形。于是,便陷入了一个写作技术上的两难境地:详细写,怕枝杈太多,冲淡了上述主旨;不详细写,就不幸被抓住了软肋。
  其实,我曾经有一个打算:用某一个朝代专门交待皇家与宦官之间的关系。不知能不能做好?也想请你不吝赐教。
  第二个原因,则纯粹是篇幅上的考虑,害怕篇幅太大,读者会不耐烦。
  刘:下面我要请教的问题比较复杂,说实话,提给你未必恰当,但淤积胸中,不吐不快。我先开个头,是关于明代治权的分散与集中问题。
  朱元璋开国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撤中书省,政务悉归六部等等。朱元璋理政的特点之一就是专断多疑,师心自用,这个大家都知道了。而崇祯帝勤于政务,有励精图治之心。但该帝确像其祖,专断多疑,师心自用。这一开国一丧国,不正是整整一个轮回么?像是黑色幽默的经典段子,更像朱家天下的宿命——始于此,止于此也。有为,如太祖,留下那么一套“祖制”;有为,如崇祯帝,最后丧国。奇怪的是,国,为何未丧在不理朝政的万历手上?反倒丢在思宗朱由检的手里?我隐约觉得,这个问题是理解晚明命运的节点,书中语焉不详。对,你大概已猜到我的疑问,是有意为之,还是可以理解的疏忽?
  李:或许两个原因都有。
  自从乾隆皇帝说出明王朝不是亡在崇祯皇帝,而是亡在万历之手这一段有名的评论之后,受到后世大体上的认同。事实上,像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巨系统,其崩溃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或者说,凭着巨大的惯性,这个庞大的实体会在越来越不像话中,滑行好长一段距离后,才会解体。而且,这一解体过程是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才能实现的。
  翻一翻我国历史,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