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飞机场-空中浪漫爱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天,高粱收割了,一片片高粱倒下了,眼看着他们的阵地越来越小,他们的好日子像秋后的蚂蚱。于是,他们像老鼠储存冬粮一样,加紧了交欢的频率……直到最后一片高粱收割完毕。 
  匡玉凤后来嫁到了北河那边的财主家。匡玉凤嫁人前对他说:我不是不想嫁你,是我爹瞧不起你家的穷。 
  匡玉凤的话好比铁锤敲在吴文翰的心头。 
  但匡玉凤的命似乎并不好,嫁过去的第三年男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淹死在北河里。 
  男人死后,寡妇匡玉凤第二年就拉着一大车嫁妆回了娘家,她坐着她家叮当作响的大车经过北河时,让她爹把大车停在石桥上,她对着河水干嚎了两声,说: 
  死鬼,你冤哪! 
  她爹问:死都死了,还冤啥? 
  她不说话,上了车,然后就头也不回地让他爹赶车走了。大车经过地头的时候,她看到了吴文翰的儿子狗子。她下车搂着衣衫褴褛的孩子,哭得泣不成声,她既可怜孩子又恨那个不争气的男人……这一切,他父亲都看在了眼里。 
  没有这一幕,狗子就会被还乡团挑在刀尖上,那后来的事就不会继续了。 
  匡玉凤变卖了从婆家拉回的一大车嫁妆,那以后就失踪了。有人看到她在青岛大窑沟摆了一个馄饨摊子,也有人在青岛栈桥看到她给大鼻子洋人推着小孩车子。 
  匡玉凤嫁人后,吴文翰娶了一个佃户的女儿,穷人家的女人本来就像草芥一样,加上男人又不体恤,说死就死了,身后留下一双儿女。 
  吴文翰三十几岁就成了鳏夫。没有女人的羁绊,他更不着家,一会在青岛一会到烟台,谁也不知道他在外面干什么。偶而回来,唯一做的事,就是带儿子去店口集吃上一顿肉包子。 
  快解放时,吴文翰看出这天下是共产党的了。他回来闹腾了一阵子,分田地斗地主。还乡团杀回来了,点名要杀他,他和儿子一出门就跑散了。儿子一头冲进了匡文福家。他看到还乡团挑着明晃晃的刺刀进去,一下瘫倒了,像刺刀捅进了他的心脏。但他看到还乡团又很快出来了,后来他听说那天他儿子就藏在匡家门后,匡文福只要使一个眼色,他儿子就没命了。 
  就这样混到四十好几,吴文翰依然没看到出头的日子。 
  1956年,吴文翰彻底结束了窘迫的生活,扬眉吐气起来。 
  他逢人就说:儿子的肉包子到底没有白吃! 
  他把儿子坐在飞机里的照片,挂在黑乎乎的土墙上,叫村里的老老少少前来参观。 
  他用儿子寄回来的钱,翻新了老屋,草房变成了醒目的红瓦房。 
  他几乎不再外出混了。人们总是看到他坐在墙根底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向村口张望…… 
  那个女人果然回来了,匡玉凤最终还是嫁给了他。 
  到人民政府办好结婚手续以后,匡玉凤就把吴文翰带到了青岛。 
  公私合营以后,匡玉凤的馄饨大饼摊改成胜利饭店了,她和她的伙计都成了拿工资的职员。   
  爷爷的故事(2)   
  吴文翰到来以后,负责照料饭店里的两只炉灶,他把炉子烧得火焰熊熊,看得匡玉凤总是眉开眼笑。 
  两人活到八十四岁,同一天合眼,死时脸上都带着满意的笑容,可谓寿终正寝。   
  红善姐姐(1)   
  吴文翰、匡玉凤去世后,红善被吴天翔从青岛带回丽园。 
  十六岁的红善已经亭亭玉立,但她因为沉浸在爷爷、奶奶离去的悲伤中,倒像一株带雪的梨花,清丽而又冷艳,越发地显得天生丽质。 
  吴天翔对苏青丹说,红善这孩子咋看都是匡玉凤的影子。苏青丹听到这话倒是一愣,问,像她奶奶咋了?苏青丹接着说:孩子就是这样,谁带脾气像谁。 
  红善回来后,家里的住房显然感觉拥挤了,吴天翔这才同意搬家。其实,他早就可以搬到师职房了,但他一直没有搬,一是觉得领导干部应当享受在后,二是怕麻烦。 
  新家仍然是平房,但一幢只住两户人家,很肃静,房子的后面有一条河,但河水不多,河堤上有一些防空洞,是69年“深挖洞、广积粮”时每家每户挖的。房子前面是一大片枇杷园。房子边上有一条不宽的柏油沥青路,路两边总是长着湿漉漉的青苔,旁边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树墙,冬青外面是一棵棵树皮斑驳的法国梧桐。路的那一面是池塘,水映着四周茂密的树影,看上去池塘总是绿色的。当中是一个袖珍的人工岛,岛上树木高大茂盛,栖息着各种鸟类,叫声悦耳。看过去,小岛在水面上突兀地形成一个丘,那些树木像是从水里长出的。听说这个池塘是仿照江南名胜南湖修建的。 
  清晨和傍晚,经常看到老飞们围着池塘奔跑。 
  吴副师长搬家的这一天,团里来了一帮穿黄夹克衫的年轻人。这帮人是刚从航校分来不久的新飞行员。吴副师长的家其实是很简单的,要搬的东西也就是几副床架、床板、棕绷,两个皮箱,两个炮弹箱,还有一些被褥和炊具,三轮车拉了几趟就拉完了。然后,苏青丹指挥他们把床一张张搭起来。桌椅板凳和衣柜都是营房股早就给配好的,她只是请他们给房间里的家具重新归了归位。 
  正是六月时节,枇杷都黄在树上,苏青丹就叫恹恹地闲在一边的大女儿: 
  红善,把院子里的枇杷摘一些,给叔叔们吃。 
  红善找了一个竹篮就出去了。低矮处的枇杷都被嘴急的小孩摘走了,高处枝头上的又够不着。她于是回屋拿了一个方凳出来。正想攀上去的时候,旁边却有人说:我来吧!她回过头,眼睛向上眺了一下,和那人的眼睛对到了一起。在午后摇曳的树影中,那情景有些迷离,有些不真实,两人都慌了。 
  红善把枇杷洗好,装了满满一搪瓷盆,叫格子端到了院子里,她进了自己房间没有再出来。她顺手拿起一支铅笔,画了一个轮廓,眼睛细长,微微有些下陷,鼻子挺拔,一张立体性很强的脸。红善看着这张脸,自己的脸却红了,于是就把画撕了。 
  那帮人在院子里一边吃枇杷一边说笑,像扔手榴弹一样很夸张地把枇杷核扔向远处。 
  在这帮飞强击机的飞行员当中,戴卫国的个子显得很高,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他个子高,但不显得单薄,也许是因为锻炼的缘故,肩膀看起来很宽,但又不是那种虎背熊腰似的粗壮,腰身倒是细的,帅气又英俊。 
  那帮人离去的时候,戴卫国回了一下头,可是他没有看到那个轻盈迷人的身影。 
  新家有四间大房子和一个饭厅。姥姥和姥爷住一间,爸爸和妈妈住一间,格子和红善住一间。格子因为从小就是跟着姥姥睡的,总要回去跟姥姥撒娇,钻姥姥的被窝,所以红善基本是一个人睡。还有一间摆放了一套沙发和茶几,安装了电话,家里总算有了一个舒适的客厅。 
  红善在家里有些独往独来的意思。她其实一直都不曾从两位老人去世的悲伤之中走出来。她有时想念他们,独自流泪,但她不想让任何人看到。她自己的悲伤和别人是不相干的,她到底还是和这面的家人隔着一层。 
  作为母亲,苏青丹总是觉得对红善有些歉疚,所以,就有些放纵她,有些宠她。红善和姥姥、姥爷既客气又生分,毕竟不是他们带大的,不贴心不贴肝,自然是少了很多默契和了解。她倒是和格子能说上些话儿,自打她一回来,格子陡地多了一个姐姐,自觉是有势力有靠山了,喜欢得不得了。红善也觉得突然有了个妹妹,身前身后巴结着,很新鲜。姐俩儿虽然都是隔代老人带大的,但两边的老人可不是一路人,所以,他们带大的孩子自然不是一样的气息,甚至连饮食、语气、嗜好都是不同的。奶奶家在海边,姥姥家在山里,两人闲聊的时候,一个说喜欢水,一个说喜欢山,一个说海多可怕呀掉进去就淹死了,一个说山多吓人哪有那么多吃人的野兽。两人争执不下时,总是姐姐解围,她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你是仁者,我是智者。 
  妹妹对姐姐佩服得不得了。 
  红善这时已经高中毕业了,面临着分配问题。苏青丹的意思是红善刚从青岛回来,不能再叫她离开家了,应当给红善找个工作。但吴天翔不同意,他说领导干部的孩子都要带头上山下乡,不能搞特殊化。苏青丹就按吴天翔的意思和红善谈了,没想到红善说:他当年为了摆脱贫困,离开农村,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有今天,如果再让我们回去,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