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状元娘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他什么时候动身呢?”

这就很难说了。洪钧信中写着启程赴京的日期未定,因为筹措川资,尚无把握。不过,走是一定要走的;川资不敷,只有在旅途中另行设法。蔼如完全了解他的信外之意,只是不便向母亲明说。

能明说的是泰安之约,“娘!”她反问一句:“我们什么时候到泰山去烧香啊?”

李婆婆倒也爽快,开门见山地答说:“这就是我要问洪二爷什么时候动身的道理,要凑合上他的日于。我们早去了空等,迟去错过了更不好。”

“不管他什么时候到,我们反正照约定,二月十五之前在泰安等他就可以了。”

“也好!”李婆婆说,“二月十五还早。”

二月十五还有三十多天,这在蔼如可真是漫长的一段日子。眼前只有借纸笔倾诉积愫——这一次她毫无顾虑了,因为洪钧不但信中表示,希望她有复信,而且传递的方式也替她安排好了。将复信送到东海关一个姓潘的司事那里,自会转到。

就为了这封信,整整忙她两天,写了一遍又一遍,不是觉得词意太露或者太涩,便是自嫌字丑。最后自己都奇怪了,一向亢爽豁达,不甚注意细节,何以一下子变得这等放不开手了?

就因为这一念之转,才能将复信送了出去。派人向那潘司事问得很清楚,是由海道寄上海转递苏州,估计最迟十日,必可到达。那时正是洪钧将要动身的时候,所以接到的下一封信,就必定可以得知他启程的确期。

到了正月二十几,她开始跟母亲商量她们自己的行程。名为商量,其实都是蔼如的主意,挑定二月初八宜于出行的好日子动身,先到泰安,等跟洪钧见了面,再上泰山烧香。

“啊!”蔼如想起一件事,异常不安,“泰安也是大码头,客栈很多;事先没有约定,到了那一天彼此怎么见得着面?”

“小姐不会现在写信通知?”小王妈自作聪明地说。

“到哪里去通知?人早离开苏州了,此刻在哪里都不知道。”

“怕什么?只要有心,还怕找不到?大不了破功夫,找人一家一家去问就是。再说,进京会试都是同乡结了帮走的,一问就知。”

“问都用不着问,”小王妈又插嘴了,“一听就知。”

“听苏州话啊!”

蔼如笑了,“这句话还算聪明。好,”她说,“到时候就由你满街去听好了。”

计议已定,打点行装。蔼如私下数了数这些日子所积的私房,不过百把银子,似乎不够。考虑了好一会,想起一处“财源”,立刻将小王妈悄悄找了来密谈。

“你有多少钱存在银号里?”

“细数记不得了。一个折子上四百两是定了期限的,另外一个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两,是活期。”

“你借一百两银子给我,我照银号的利息贴还给你。”

“说什么利息不利息,不过,小姐——”

“你不要问我的用处。”蔼如抢着说道,“也别告诉婆婆。”

小王妈便不再多说,只将存折与图章取了来,交与蔼如。这天下午,她带着小翠上街采办旅途需用的杂物,顺便就到银号提款,连同她的私蓄一共凑成二百两,打了数目大小不等的十来张银票,回来用个信封装好,准备在泰安私下交与洪钧。

哪知就在动身前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是东海关的那位潘司事。他是潘苇如的本家侄子,曾经到望海阁来吃过花酒,见了面依稀相识;更因为有托他转达书信这一重香火因缘,所以蔼如接待得很殷勤。

几句客套,一番茶罢,潘司事道明来意,“昨天接到洪三爷的来信,关照我来告诉你一声,”他说,“洪三爷不进京了。”

“什么?”蔼如脱口相问,因为她还不曾听清楚。

“洪三爷不进京会试了。”潘司事略略提高了声音说,“因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

这下是听清楚了,但仍有疑问:“他家老太大的病,不是说好了吗?”

“那是年前的事。过了年,又病了,是伤寒。”

伤寒是性命出入的险症,难怪洪钧不敢远离。蔼如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不断地往下沉;那片刻间,浑身乏力,连话都说不动了。

“洪三爷的运气不好!这位老太太迟不病,早不病,偏偏这个紧要当口,来场伤寒。唉!”

他这一声长叹,恰如替蔼如而发。因为有此同感,又想到洪钧既能托他传递书函口信到望海阁,可知决非泛泛之交,不妨跟他深一层去谈。

“潘老爷,照我看,洪三爷这件事做错了,他应该进京的。”蔼如解释她的看法:“伤寒自然是重症,不过洪老太太这场病不要紧。为什么呢?我听人说,伤寒最要紧的是,要服侍得周到,听说洪太太极其贤惠,一定不会疏忽。何况他家有位姓陆的世交,医道很好的,洪三爷大可放心。如果他进京中了进士,报喜报到苏州,老太太一高兴,用不着吃药,病就好了。这就是‘冲喜’。潘老爷,你说是不是呢?”

“不错!你的话很有道理。不过,你恐怕不大明白苏州的乡风。苏州人最讲究这些‘过节’,又最喜欢在背后笑人。洪三爷这趟如果进京,无论中与不中,都会落个话柄。”

蔼如很仔细地听完他的话,也很细心地想了他的话,“不中,当然会落个话柄。有刻薄的人会说:何苦!还不如不吃这趟辛苦,在家照应老娘的病,倒落个孝子的名声。可是中了呢?”她摇着头说:“我想不通,有什么可以叫人笑的?”

“中了名声更不好!”潘司事问道:“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闱墨’?”

“是在考场里做的文章?”

“对!中了以后,三场的文章,要刻印出来送人。做得不好,人家说是侥幸得中,不算本事;若是做得好呢,就更有人笑:你看,亏他!老娘病得要死,他还能静得下心来做文章。”

潘司事又透露了一个消息:潘苇如得知洪钧不赴会试,决定仍旧请他回烟台,在东海关帮忙。已经去信致意,请他在老母病愈以后,立即就道。

这个消息,对蔼如来说,却是一大安慰。她原来不肯承认对洪钧情有独钟,认为自己对他另眼相看,主要的只是出于怜才之一念。及至年前分手,方始领略到相思的滋味。因而有时不免发愁,洪钧会试高中,不论是做京官,或者至不济“榜下即用”,放出去做知县,除非分发到山东,或许还有不时见面的机会,不然两地睽隔,朝思暮想,那种况味,实难消受。如今有潘苇如的这番美意,料想洪钧决无拒绝之理,岂非不久便可相见?即或不幸,洪老太太一病不起,丁忧的人不能做官应试,当幕友还是可以的,不过稍迟几个月,仍可相聚。

这样想着,愁怀一宽。但对明日即将开始的泰山之行,却不免有意兴阑珊之感。只是她不敢说出来,因为她知道母亲与她不同,她是以赴泰安之约为主,泰山烧香为副;而她母亲却正好相反,是没有理由取消泰山之行的。

“我已经听见潘老爷的话了。”李婆婆也劝她女儿,“总是运气还不到,你也不必替他难过。这一趟上泰山,好好替他求一求,保佑他平安顺遂。”

这一下倒提醒了蔼如,不妨在泰山烧香时,为洪钧许个愿;下科若能高中,一定要设法让他到山东来一趟,双双上泰山进香还愿,倒也是件极有趣的事。

于是依旧照原定的计划行事,母女俩带着小翠和男仆,取旱道迤逦往西,径上泰山。

这一去一回,花了一个多月的功夫,入门但见累累青梅,梨花满地。蔼如第一个念头,便是想到去年此时,在奇山驰马,为洪钧所见,追踪而来的往事。忽忽一年,梨花如旧,而人事却已历过一番沧桑,从洪钧想到万士弘,由生离死别的伤感,勾起身世之痛,心情萧索,什么事都打不起兴致来了。

唯一的例外是探问洪钧的音信。如果有他的信,小王妈当然会说;见她始终不曾提到,也就不必多问。因此,这一夜虽然归途劳顿,竟是辗转不眠,心中不断在想,洪钧到底怎么了?他也应该知道她在想念,再忙,总也不至于连写封信的功夫都没有,而居然音信沉沉,是何道理?

第二天才开箱笼,整理什物;有几部在省城里买的笔记,归入书架,却意外地发现有一部簇新的《宋六十名家词》,不免奇怪,便唤了小王妈来问。

“喔,”小王妈大为不安,自己在额头上重重地敲了一下,“看我,记性这么坏!是潘老爷送来的,还有洪三爷的信,我去拿。”

蔼如啼笑皆非,恨不得给她一巴掌。但看到洪钧的信,就什么都丢开了。她首先注意到信封上印的花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