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保皋便是当时满怀希望到唐朝去的那批年轻人中的一员。
他能选择的惟一的出路便是加入雇佣军。
当时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建立起来的藩镇统治着地方,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李正己的藩镇名称叫“平庐淄青”,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统治地方足足有55年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张保皋到中国时,藩镇已由李正己的后人李师道世袭了藩首。李师道派刺客到长安,暗杀了宰相武元衡,朝廷视之为心腹之患。
唐朝皇帝宪宗在此事上摒弃了议和观点,宣布派兵讨伐平庐淄青。那时是公元815年12月。
唐朝与平庐淄青军间的交战持续了三年,直到公元818年7月才结束。当时武宁军是唐军骑兵的先锋部队。
因此,武宁军中需要武艺超群的士兵,只要武艺超群,不管是异邦人,还是囚犯,甚至是海盗,都可以当武宁军的士兵。
于是,身手了得的张保皋随即成了唐朝军队的雇佣军。
轰隆隆。
暴风雨中电闪雷鸣,不知道是不是雷劈到了附近海岸,霎时间地动山摇,火光窜起。
在雷声大作中,似乎一种熟悉的喊声像霹雳一样在张保皋耳边回荡。
“大哥。”
张保皋立时环视了一下周围,明明是一个熟悉的声音。
“谁呀?”
张保皋向周围寻找着,但是四周漆黑一片,只有猛烈的暴风雨。
“到底是谁呀?”张保皋喊起来。
张保皋马上醒悟到那不是人的嗓音,而是天上的雷雨声。可是对张保皋来说那明明是熟悉的声音,是了,那是郑年的声音。
郑年是张保皋誓同生死的结义兄弟,他俩都出生在完岛。
据唐朝诗人杜牧的《樊川文集》记载:郑年比张保皋小十岁,称张保皋为大哥。实际上郑年并不比张保皋小十岁,但的确比张保皋小,称张保皋为大哥倒是事实。
两人从小便一同在助音岛上生活,后来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结义金兰。
不久,两人胸怀壮志,于同一天一道起程前往唐朝。对两人的关系,诗人杜牧在《樊川文集》第六卷中有如下记载:
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不及也。保皋以齿,年以艺,常不相下。
张保皋和郑年成长于同一故乡,又一同前往中国,他们无疑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张保皋比郑年年长,郑年管张保皋叫大哥的说法符合事实。
张保皋和郑年这对结义兄弟平生共同经历过波澜万丈的生活。有张保皋的地方常常有郑年,有郑年的地方也常常有张保皋,两人常如影随形,简直不是结义兄弟,而是一心同体的一个人。
张保皋获得了如此成功,像莱沙渥所形容的是“庞大的商业帝国的帝王”,这些成功多亏弟弟郑年的帮助。而郑年小小年纪便当上武宁军军中小将,扬名于世,也多亏哥哥张保皋的帮助。果然之后两年,张保皋毫不犹豫地对义弟郑年委以大任。
轰隆隆。
又一道闪电划过天空,雷声紧接着破空而来。短暂的闪电光中,过去八年间张保皋一手建立的清海镇的风貌一闪即逝。
“啊,”张保皋雨中叹息道:“如果现在郑年在我身边,是啊,只要郑年在我身边,郑年便是我的左膀右臂啊。”
然而,郑年人在哪儿呢?
狂风中如马鬃般立起来的波涛击打在岩石上,张保皋迎着迸溅过来的海水沉思着。
郑年弟弟现在在哪儿?做什么呢?
“大哥,大哥走大哥的路,我走我的路。”

()免费TXT小说下载
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最后一次见到郑年已经是十年多前的事了。那时张保皋辞去军中小将之职,退役当起了老百姓。他开始团结在唐朝的新罗人,满腔热血地筹划经商。两人分别之时,郑年说:“自古经商便是卑微的贱民所从事的,我不喜欢经商。我虽然生于海边,但希望能死在马背上,而且,虽生于海边,比起撒网捕鱼,我更喜欢背着刀枪去打仗。所以,大哥走大哥的路,我走我的路。”
郑年选择的路是继续做一名军人。但是唐朝已经完全消灭了平庐淄青的藩军,不再需要官军了。相反,过分臃肿的军队已经带来了新的问题。
“古话说得好。”那是张保皋最后一次劝郑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鱼捕筒弃。你我不过是唐朝雇来讨伐藩军的猎犬、弓箭、竹筒。如今兔已死,鸟已尽,鱼已捕,我们已经没有用处了。没有战争的时候应该熔化刀枪,铸犁耕地播种。”
但是郑年却瞪着眼睛说:“古语还这样说,武臣不惜死。做军人不会像大哥说的那样熔化刀枪去铸犁,即使是饿死,也要磨好刀,擦亮枪,时时刻刻做好争战的准备。这不正是军人应走的路吗?”
那时,张保皋已经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名叫法华院的寺院。这是一座新罗式的寺庙,离开军旅的张保皋以此来团结生活在唐朝的新罗人,使他们有一个凝聚之地。
按圆仁的记载,在由张保皋发起建造的寺庙赤山法华院中,每年冬夏举行两次讲经会。讲经使用的是新罗语言,并以新罗方式进行。
张保皋与郑年最后一次见面便是在一次主要由新罗人参加的讲经会上。那是825年,张保皋归国前三年的事情。
当时赤山法华院正在举行夏季讲经会,夏季讲经会主要讲解《金光明经》,那时特别邀请到了一位新罗高僧。
被邀的法主法号朗慧,他于三年前,即宪德十四年(公元822年)借派往中国的使臣金昕之力到了唐朝。
朗慧和尚虽然年轻,却是新罗最具水平的高僧。有关他的传闻,张保皋早已耳熟能详。因此,张保皋亲自到法华院来参加讲经会,礼拜十方佛,忏悔罪过,倾听朗慧和尚的讲解。
此时,朗慧已在中国各地游历了三年,开始受具足戒,跟着高僧大德修行。
朗慧之所以会先到至相寺,是因为他曾在义相大师创建的浮石寺学习过,而义相大师是智严的俗家弟子。由此说来,浮石寺的佛家思想与智严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然而即便是在至相寺,他听到黑脸老人所说的马祖的“心即是佛”,猛然醒悟,随即去找禅宗思想的大师,马祖的弟子如满。
马祖禅师。即马祖道一,是中国禅宗思想集大成者。
据说马祖学禅时,禅师怀让为了能使整日坐禅一心希望早日成佛的马祖醒悟,便从马祖身旁拿起一片瓦片,对着石块研磨起来。马祖看了不解,问禅师:“您磨瓦片干什么?”
怀让答:“做一面镜子。”
“磨一磨,瓦片便能成镜子吗?”
听了这话,禅师不紧不慢地反问道:“磨瓦既不能成镜子,那坐禅又岂得成佛呢?譬如牛拉车前行,车子若不肯前进,是打车好呢,还是打牛好?”
听了禅师的话,马祖顿悟到“心即是佛”,之后马祖倾毕生之力宣传“平常心即是佛”。当时马祖弟子之一如满便住在长安。
在如满那里,朗慧开始将眼光由教宗转向禅宗。
那么,朗慧到张保皋所建的新罗寺庙法华院讲经大约便是在宝彻圆寂,他云游四方,普施善行的时候。
因为他自师父离世之后便开始头戴黑巾,被信徒们称为黑巾僧人。
赤山法华院原来像圆仁写的那样“夏季讲解《金光明经》”,但朗慧在主持赤山法华院期间,却从未讲过一句《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是赞叹佛寿命无量的偈颂,自古被尊崇为守护国家的经典。张保皋等数十名新罗人邀请他去讲经,在对教理经文进行问答讨论时,无论他再三发问,其他人竟都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因此朗慧只好带领信徒拔草,或补修被洪水冲毁的桥梁,以众人合力,其力断金的实践来代替自己的讲解。
每逢赤山法华院有重要法会时,都会请和尚讲经,并作忏悔礼佛。每次朗慧都想去听,只是他认为,身体力行修补坏桥远比为忏悔罪过礼拜十方佛更重要。他总是亲自搬运沉重的石块,只对信徒们淡淡说道:“身为仆役,心为君王。”
朗慧每日只吃一餐,身体瘦削干瘪,眼睛却炯炯有神。他虽然比张保皋小十多岁,但全身气韵神圣,凛然不可侵犯。
正是在那期间,郑年来法华院见到张保皋,那时他们已经分别三四年了。当时张保皋正热衷于经商。
虽然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但张保皋已成为拥有庞大的新罗船队的大商人,而郑年仍身在军营。
张保皋力劝郑年一同经商,但郑年总认为经商是贱民所行之事,自己更适合从武,并没有听从张保皋的劝告。
轰隆隆。又一道闪电划破长空,接着雷声大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