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在王静辉的影响下,各大书院在和华英书院与西湖书院相互交流后,对自己书院办学的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有的具有开放风气的书院已经开始仿照两大书院的模式来开设其他课程,不过他们可没有王静辉两大书院这么雄厚的财力和人才,所以规模上也受到限制。
不管怎么样,王静辉还是非常乐得看到这样的变化的,宋朝文化上面比较开明,只是受到儒教一家独大和科举考试的限制才使得教育方面过于单一化。现在连商科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这样办学规模在大宋首屈一指的大书院,那工科等学科的科目开办更是不可少,大宋现在家大业大就需要更多具有专长的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否则还是转回到历史的老圈子中,充其量这个朝代持续的时间长一些罢了——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朝廷统治架构的变革同样重要!
朝廷官制改革自然有王安石他们去忙活,还有在幕后给皇帝赵顼支着的神秘人更是让王静辉心怀忌惮,与其之样还不如在底下实实在在的做些实事。朝廷已经通过了他对培养法律人才的奏章,天下书院中能够有资格和国子监来合作的莫过于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其他书院在得知其中内情后也不遗余力的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纷纷在自己的书院内部开设了律科,待到时机成熟后便与国子监展开合作,向国子监输送自己的律科人才。
现在大宋的读书人也越来越认识到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立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原本大宋就倡导文治,读书受到教育人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前代任何一个时期,虽然朝廷扩大了对进士入取的数额,但相对于庞大的读书人队伍还是显得杯水车薪不堪重负。王静辉所办的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给了读书人一条新的出路,以往不受到重视的“杂学”居然也能够报效国家,也能够安身立命,这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更多的是留给有识之士的思考。
王静辉也认识到光是仅凭自己所主持的华英书院与西湖书院来完成某些事情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在人力财力非常雄厚,但地方书院同样也非常重要,至少大宋军队中还缺乏大量的军医,而大宋的司法机构也同样缺乏足够合格的专业人士,若是仅凭两大书院来培养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够满足需要。
从大宋朝廷统治高层许可了王静辉的奏章之后,华英书院和西湖书院便向大宋其他著名书院选派老师和学生,辅助它们建立自己的律科和医科,各大书院也作出了相应的回应,非常欢迎这些来自两大书院的人。大宋的各个书院由于建立的地理位置不同,对两大书院提出协助其办学开设的新科目也不同——北方书院除了倾向于医科和律科之外,对工科反而相应不大;而南方书院由于其地理位置则更加偏向与工科。
不管大宋的各大著名书院对于学科有什么偏好,在这点上王静辉到没有多少下手去干预的想法,除了派出相应的人才去辅助之外,为了尽快能够使其具有规模化,他还分别向各大书院注入了总共一百二十万贯的资金以帮助他们办学。
一百二十万贯资金大大促进了大宋各大书院的发展,不要忘记在两年前王安石对太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使得太学生的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人,朝廷给太学的办学经费不过才三万贯而已,当然这些太学生和后世的研究生有些类似——他们是有月奉的,而且数额还不少,这当然又是另外一笔帐了。
不管怎么样,一百二十万贯资金分配在不到三十家书院头上,每家至少也有四万贯,这对于一个书院来说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而且在大宋目前来看,除了华英书院就读的学生数目超过了一千人达到了一千八百人之外,西湖书院作为南方书院的翘楚人数也不过才是华英书院的零头而已,至于其他著名书院最多者不过四五百人。四万贯的办学经费平摊到每个读书人的头上也有一百贯之多,这大大缓解了这些著名书院的紧张的经费。
宋朝自立国以来严格的来说除了立国之初的时候教育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长足进展之外,在庆历年间范仲淹和现在的王安石都兴办书院来发展教育,不过他们两人所主张的官办教育除了受到经济上的制约之外,还要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要不是王静辉的出现,可以预想王安石肯定会做范仲淹第二,人走茶凉官办教育必然会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
王静辉的出现使得王安石似乎有摆脱范仲淹宿命的苗头,至少王安石的腰包比范仲淹阔绰的多,不过这也是暂时的现象而已——大宋官制改革过后宰相的力量已经很大一部分被十个副宰相所分担,他的政策能够支持多久还很难说。王静辉则没有这个负担,他不用担心政治上的风险,因为他拿出来办学的钱都是他的资产,而且他已经成为大宋商人的头领,只要他一声令下虽然不如皇帝赵顼的旨意那么好使,但让大宋商人联合起来每年掏出一百来万贯办学还是可能的,不过前者是强制,而后者只是运用自己的威望。
在今年王静辉投资教育的资金还远不止这一百二十万贯,他名下的两大书院还有上百所萌学一年下来的开销也不少于一百五十万贯,再加上他和富弼的协议要帮助西北建立学校,这些加起来所需要金钱总共达到四百万贯之多,可以说是王静辉投资教育以来花费最多的一年。如果仅仅一年花费四百万贯至多也是让他有些皱眉而已,但是书院这个东西可不是店铺,你一次性投资就可以万事大吉的,它可是绝对赔本的买卖无法产生收益,而且以后每年都要向其中继续追加投资,算来算去没有一定身家是绝对玩不起一所书院的,就算是王静辉也有些吃力了。
“先生!”
王静辉还坐在湖边为了如何每年都要筹到四百万贯投资教育的事情而盘算,便被人给打断了思路,抬头看去原来是彦生来了。
“西北有些消息!”彦生走近轻声说道。
王静辉听后收起钓鱼竿放在一边便说道:“书房细谈!”
西北是王静辉非常关注的“热点”地区,毕竟去年阻卜部的磨古斯叛乱对辽国来说是一场比较大的风波,不过当时磨古斯在拿下乌古敌烈统军司后就没有了动静,而辽国自己又陷入了太子被刺事件当中,见磨古斯没有南下入侵的动静后便没有着急筹建军队进行征讨。现在听到彦生说到西北有消息传来,无疑是有关磨古斯的消息,对于处于相当后世蒙古地区的阻卜部,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忌惮的,往日定下的策略虽然是对辽国做外科手术,但这个手术若是做不好让阻卜部凭空做大,那同样也是大宋的麻烦。
“十五日前,阻卜部磨古斯麾下的一支骑兵趁着与我们交易的机会偷袭了负责保卫商队的定西军!”彦生说道。
“朝廷现在知道这件事了么?定西军损失如何?河套平原是否受到阻卜部的攻击?!”王静辉听后虽然算不上大惊失色,但心中也是非常震动。早就想过这帮野蛮贪婪的游牧民族会玩这套,但没有想到来的会如此之快。
“虽然蛮人是偷袭,但负责护卫的两百定西军狠狠的打击了这股蛮人骑兵,斩杀敌骑八十,自身折损五十,商队完好的保护回到河套平原,并且还顺便把阻卜部的那份也给吞下了!”彦生笑着说道。
“现在朝廷也是刚刚知道这件事,消息是三个时辰前从情报局发出的,因为学生要主持情报局工作,先生又住在郊外,所以来迟了一些。不过圣上闻讯后已经召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和郭逵入宫议事了,相信很快也要召先生入宫!”
“阻卜人肯定会对我们下手的,不过来得也未免快了些,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我们会报复么?!相信他们就算再厉害也挡不住宋辽双方夹攻吧!”王静辉冷冷的说道。
对于阻卜人他没有任何好感,王静辉的学生都知道这点,可能王静辉讨厌阻卜人比契丹人还更多些,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比王静辉更清楚现在的阻卜人在后世有着怎样的破坏力,也许是他想错了,后世的元蒙可能和阻卜人没有任何关系,但阻卜部所活动的区域正好是蒙元的发祥地,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怀疑。
“现在西北小师弟哪里还没有更进一步的消息传来,不过在情报上小师弟打算让阻卜人吃点苦头!”彦生说道。
王静辉摆摆手说道:“现在我们在这里猜测是不管用的,冰封那里肯定是要做出报复行动的,这也是当初我们定下的策略,若是让这帮强盗在杀了人之后还能够不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