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资本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那些百姓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

当天晚上,放下心中最沉重一个包袱的李世民是心情大好,虽然身体感觉很累。但是精神却很好,甚至还破例的多喝了一碗粥,这让所有人都十分高兴。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当李愔安排李世民休息后,李治还特意找到他,询问今天他们去了哪里?本来李世民叮嘱李愔,让他不要对任何人透露这件事,不过李愔出于某种考虑,最后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李治。

当然了,李愔对今天下午的事也只说了个大概,李世民抱着李建成的墓碑流泪的事他可没告诉李治,只说去祭祀了一下祖父,顺便又去祭祀了一下他们那位伯父。而李治听到波及到那位与父亲争位的隐太子,立刻也知趣的没再问。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愔陪着李世民隔三差五的出去一次,大多是祭祀一些死去的人,这些人有些是李世民的朋友和臣子,也有些是他以前的敌人。其中让李愔印象最深刻的有四个,两个是他的臣子房玄龄与魏征,另外两个却是他的敌人王世充与窦建德。

魏征以直谏之名为世人所熟知。其实真正说起来,魏征之所以屡次犯颜直谏,虽然李世民气的大为恼火,但却不敢处置他的真正原因,除了魏征可以指出自己的错误,在朝中拥有很大的人望外,也与李建成有很大的关系。

魏征本来就是李建成的人,后来李建成被杀,他才无奈为李世民效力。也正是有这么一层关系在,在李世民看来,魏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而是一根衡量自己与兄长李建成优劣的尺子。他想要向别人和自己证明,魏征在兄长李建成那里能够发挥才能,在自己手中同样也可以发挥最大的才能,所以无论魏征再怎么不给他面子,李世民也会强忍下来。

不过在魏征死后,有人诬陷魏征朋党,再加上魏征将谏诤之语抄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让李世民误以为魏征借此扬名,所以十分生气,不但罢免了魏征几个弟子的官,还要把自己亲笔给魏征写的墓碑给砸掉,甚至连衡山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事也要中止。

幸好后来一些魏征的生前好友拼死上谏,再加上他们又向李愔求助,结果李愔也是连连劝谏,总算是让李世民又想起魏征生前对自己的种种帮助,终于息了心中的怒火,避免了这对千古君臣最后的那点不愉快,至于衡山公主的婚事也照常举行。

相比魏征的直谏,房玄龄这位大唐丞相对李世民的帮助更大,特别是在杜如晦早逝后,房玄龄一个人挑起了大唐半个朝堂,呕心沥血的辅佐李世民治理朝政,帮他打造了一个闻名后世的贞观之治,虽然房玄龄在凌烟阁中的排名在魏征之下,但其实论起对大唐的贡献,房玄龄比排在第一的长孙无忌的功劳都要大。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些,所以李世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拖着自己病重的身躯来到两人的墓前,絮絮叨叨的说了许多的心里话,甚至还将大唐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似乎是想与两位心腹的大臣再次讨论,可惜已经去世的两人却再也无法给李世民提出一个好的建议。

至于王世充与窦建德,这两人是李世民在统一中原时,遇到的两个最难缠的对手,特别是当时唐军仅仅只占领关中长安,而王世充却盘踞在洛阳,与黄河以北的窦建德相互呼应,若是无法打破两人的联手,大唐就只能困守于关中一地。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李世民亲自带兵,与这两大敌手爆发了虎牢之战,同时那一战也是李世民最自得的胜利,因为正是在那场决定中原统治的战争中,李世民与手下大将秦琼、尉迟恭一起,带领三千铁骑大破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并且生俘窦建德,逼降了王世充。

也正是那一战,使得李世民的无敌之名传遍天下,手下的玄甲军更是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军。借助这一战的威名,李世民在之后的战争中,几乎是以横扫天下之势,将隋末的各路诸候平定,一举奠定了大唐的统治基础。

虽然后来李世民屡次对外发动战争,灭掉了突厥、高句丽、西昌等国,有些战争的规模远超虎牢之战,但是那些战争大多都是由手下的将领指挥的,因此远不如他亲自指挥,并且亲自上阵厮杀的虎牢之战对他影响更大。所以李世民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也将这两位自己昔日的敌人列为祭祀之列。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对窦建德还是十分钦佩的,这位出身于草莽的枭雄虽然生性多疑,但却也有许多的优点,比如性情宽厚,对治下百姓也十分仁慈,在他在死后,黄河以北还有人为他建庙祭祀,由此可见他是如何的受治下百姓爱戴。

甚至在祭祀完两个敌人后,李世民还兴致勃勃的乘着火车,来到当初虎牢之战的战场上,亲自为李愔指点当初两军的形势,以及他以三千铁骑,大败窦建德十万大军的过程。看李世民那种神采飞扬的样子,让人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他已经时日无多。

不过在这些天的祭祀过程中,李愔也并不是全程陪同着李世民,其中有一次李世民要外出祭祀,但是刚好赶上那天李贞和李恽赶到长安,李治都堆成山的政务忙晕了头,根本没时间去迎接,所以只好麻烦李愔了。

也正是那一次,李愔没能陪同李世民外出。而且奇怪的是,李世民这次出外出只带了影卫的人,行程也十分隐秘。事后李愔旁敲侧击,想要从李世民口中打听他那天去了哪里?

但是李世民却都微笑不语,这更让李愔十分的好奇,可惜无论他怎么打听,李世民却都不肯说。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愔才终于知道李世民那天去了哪里。

第七百三十二章 对长孙无忌的发难

两仪殿内,二十六岁的李治正在认真的听取下面大臣的禀报,一件件政务被当廷给出处理办法,交由不同的官员去负责,比较重大的政务则暂时放在他的案头,等到他深思熟虑,甚至如今一些重要大臣商议会,才会给出处理结果。

本来李治是在东宫的明德殿处理政务,但是后来李世民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后,就将政务全部放手,交给李治来处理,而且他还亲自下令,让李治到两仪殿召见群臣处理政务,两仪殿的龙椅只有皇帝才能坐,所以李世民的这个命令,几乎已经是变相的将皇位传给了李治。

一件件政务被李治处理完毕,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最重要的一件政务会由身为丞相的长孙无忌上禀,但是看长孙无忌的样子,似乎并没有什么要事,一般来说,朝会在这时就该结束了。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身穿正四品官服的微胖大臣却走了出来,然后向李治身躯施礼道:“启禀陛下,臣有一事禀报!”

“哦?许侍郎有何要事?”李治看到出列的这位大臣,脸上也露出一丝微笑道。

站出来的这位大臣正是刚从大齐调回大唐的许敬宗,同时当初和他一起去大齐的李义府等人也全都被调了回来。而且在刚一回到大唐,这些人立刻被李治委以重任,其中许敬宗现任黄门侍郎,是门下省的第二长官,门下省拥有封还和批驳大臣奏折的职能,所以许敬宗的黄门侍郎之职拥有极大的实权。

“启禀陛下,幽州、易州、沧州等地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数百家大工厂主联名上书。痛斥一些豪族囤积棉花,哄抬棉价,使得从今年过年后,棉花价值已经上涨了数倍,不少工厂因为原料不足而无法开工。工人只得放假回家,自然也拿不到工钱养家,这已经使得不少工人生活贫困,若是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请陛下圣裁!”

许敬宗等人刚一回来。立刻就被委以重任,这自然引起不少朝臣的不满,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许敬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接上奏如此重要的大事。而且还将矛头直接指向长孙无忌,在座的大臣谁不知道,长孙氏在西域拥有大片的棉田,掌握着相当大一部分棉花产量份额,许敬宗话中所说的那些哄抬棉花价格的豪族,其中第一个就是长孙氏。

也正是许敬宗如此惊人的表现,使得朝臣们禁不住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同时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长孙无忌,打算看这位大唐丞相该如何接招?

但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不但没有立刻反击,反而表面上还十分的平静,好像许敬宗说的事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似的。对于他这种反应,有些知情人是暗自冷笑,准备看长孙无忌的笑话,不知情的人则是满腹的疑惑,准备在退朝之会去拜会一下朋友,打听一下其中的缘由。

其实长孙无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