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上朱永兴免除数省漕粮示恩于民,大发土地票褒赏义民乡勇,又调拔粮食赈恤受到战争摧残的百姓,再有宣传机器造势,爱民仁厚之名立时在民间得到盛传。
    老百姓是朴实的,要求也并不高。能吃饱肚皮,有衣服蔽身,能不受战乱之苦,在现阶段便已经是非常满足了。
    二月二十六,邸报上突然登载了缅甸送来的国书,以供奉永历等君臣为由,索取巨额钱财,并对明军在边境驻军感到不安,要明军退出三宣六慰之地。使这片区域成为非武装区,以示无不利缅甸之举动。
    此是何时?明军刚刚光复了大江以南,兵威正盛。之前为保永历君臣安全,已解除缅甸的藩属国地位,并送其金银等物,形似朝贡;现在蛮夷得寸进尺,再度要胁敲诈,是可忍孰不可忍!
    虽然朱永兴和朝廷诸官员并未作决定。光复区已是一片沸腾。军队将领纷纷上书,表达激愤之情。请命出征,讨伐贪得无厌的蛮夷;民间舆论亦被掀起,老百姓也认为缅人过于贪婪,浑不把皇明放在眼里,不过是因为皇上懦弱,逃到缅甸避难。竟会被当作人质,大肆勒索。岷殿下与朝廷之前已经是屈己受辱,如今缅人更是贪求无度,着实可恨。
    “出兵讨伐,震慑蛮夷!”、“绝不答应。以失中国之威!”起初的呼声很简单,几乎都是针对缅甸。
    但三月初一,风向突然一变,湄公、河仙总督宗守义率先上书,慷慨奏曰:“蛮夷得志,欲留大驾,势必轻中国。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当倥偬之时,奉命留守,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逐鞑虏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朱永兴将宗守义的上书留之不发,但新任湖广总督黎维祚又上书,与宗守义所述一样,恳请朱永兴效景帝登基,以绝蛮夷要胁之念。接着是两广总督陈洪范,滇黔总督那嵩,四川巡抚杨名知……
    随着文官争先恐后地上书,武将们也纷纷改换口径,劝进不断。谁不要做新朝功臣,谁不愿意在朱永兴面前留一个出身地位?闻到风声的文武百官,又有哪一个敢不上书劝进?只是稍迟一些,恐怕就是不可测的大祸,最少一条“心怀怨望”的罪名,就是稳稳落在头上了。
    当然,这些已经是策划好的步骤,人员也已经沟通完毕,起先的都是朱永兴的心腹亲信,后面的自然有跟风之辈。于是,连光复区的民众百姓都知道,英明神武的岷殿下可能要在南京继位为帝了。
    劝进风潮越来越大,都是以景帝代英宗之事为例,另立新君,以绝蛮夷之贪念,以安万民之心。最有份量的自然是晋王李定国的上书,虽未明言劝进,但也表示了对朱永兴功绩的肯定和钦佩,认定他是临危之际,救祖宗基业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并委婉地表示了对他的支持。
    三月初十,朱永兴终于站出来说话了。他表示自己虽薄有微功,然按嫡庶血脉,有鲁王在前,他万万不敢觊觎大位。
    三月十一,鲁王朱以海出面坚辞,引述唐朝时宋王李成器对李隆基的辞让言语,“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岷王有巨功于国,且品行优秀,才能卓著,自己决不居岷王之上。请岷王以社稷黎民为重,登基称帝。”
    三月十二,群臣齐至王府晋谒劝进,皆言:“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请殿下早正大位,以安军民之心,以副中外之望……”
    朱永兴再度辞让,效古人禅让时三让而不受,以示谦逊。其实心中却不以为然,假模假式的,真是没劲。
    三月十三,群臣再度劝进,跪泣不起,劝朱永兴称帝,应天景命,抚慰万民。
    表面功夫做足了,三辞三让,朱永兴终天接受劝进,定于三月十五先亲祭明太祖陵,又遣内阁大臣张煌言等告祭昊天上帝。
    三月十五,朱永兴率南京文武官员祭拜孝陵,史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地方官严加巡察,并致祭词。”
    仪式是庄严肃穆的,朱永兴的态度是恭敬而谦卑的,礼数是尊崇的,祭陵的声势浩大也是具有轰动效果的。参加的人除所邀观礼者外,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而在这热闹喧嚣的背后,一些事情已经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
    “洪兴?”朱永兴的脑海中出现了西瓜刀、古惑仔,如果不是这些联想,这个年号其实很有意义,洪字取自高皇帝“洪武”年号;兴呢,有中兴、复兴之意,很合现在的形势。
    轻轻摇了摇头。朱永兴甩开杂念,仔细看下面的国号。目前兵事正盛,他的意思是与众多开国君主所取的年号一样,要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这样一来,可供选择的便少了。隆武、绍武、汉武、光武等等是不能用了,只剩下圣武、扬武、振武、昭武,而群臣多数支持用昭武作国号。圣武是圣明英武,称颂帝王之词。用的太滥,也不符张显武事的要求;扬武、振武则显得有些直白通俗。
    只是这昭武——朱永兴记得历史上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在衡阳称帝,便是用的昭武年号。
    “缮兵昭武,以临羣雄之隙。谓之致力于武备;万马嘶昭武,将军夜控弦。谓之显武扬威。”查如龙见朱永兴的手指在昭武上点了又点,犹豫难决的样子,便在旁引用古文解释了一句。
    朱永兴点了点头。淡淡一笑,用朱砂笔在昭武上一圈。历史上没发生的事情,自己又何必萦怀,吴三桂是吴三桂,自己岂是他可比的?
    自朱永兴决意废除太监制度后。虽以女官制度来代替几千年来的太监制度,却只限于礼仪、人事、法规、财务、衣食住行等等各项府内事务。或说是帮助朱永兴整理文案,做一些文字上的佐杂工作,以及草拟法令等重要事项,便由机要室处置。
    机要室便相当于朱永兴的幕僚团、私人秘书团,如今又更名为总理处,选谨密者入内缮写参赞,并辅佐朱永兴处理政务。若是与以往的机构相比,总理处又相当于司礼监,乃是朱永兴近人,地位不可谓不高,影响不可谓不大。
    眼见朱永兴马上便要登基为帝,总理处人员皆是喜在心中,态度愈加恭谨。朱永兴呢,到底还是有现代人习气,不喜欢无故拿大,是以平素与各人却是言笑不禁。
    可如今,见到的人都是小心谨慎,礼数周到得令人心烦,能陪着说笑的人却是越来越少。那等闲的官员,将军,便是他赐坐亦是斜签着屁股,不敢落实了坐。需知古人最忌尊卑等级,四品官见一品官,依着皇明律令,便必需跪着说话,想起后世自已看的电视,那些什么格格,甚至百姓都可与皇帝言笑不禁,婉若家人,当真是荒唐无稽,想来可笑。
    “陛下——”总理处官员潘永昌小心翼翼地建议道:“微臣觉得这道要明发天下的禁妇人缠足的圣旨可以缓发?登基乃大喜之事,若是因此而——”
    虽未登基,但大事已定,原来的属下都变成了微臣,称呼变了,礼仪也变了,让朱永兴还有点小不适应。
    朱永兴苦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那便改圣旨为劝谕吧,令天下人知道缠足不好,慢慢改正也就是了。”
    光复江南后,朱永兴这段时间也在观察,也在思索。他意识到传统的东西,在目前还是最好不要用命令法制强迫改正,除非天下安定,他可以放手施为,以强硬手段加以推行。
    求治之心过于操切,反倒容易引起动乱。朱永兴放稳心态,认识到江南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治理手段暂时不能过于激烈。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焉。他觉得让臣下及民众知道他的好恶,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但传统和风俗还是可以改变的。
    再比如科举,朱永兴倒是想废除八股取士,可也不能断然行之,要有一个缓冲期限。于是,他只好想了个变通的办法,让书院加大招生规模,细分专业教学,什么明经、明律、明算等等。然后呢,登基之后势必要开恩科,那些进士或者暂时可以做主官,却须有书院出身的官吏为辅;或者进士入书院再择专业进修,然后再任职地方,或是依专业充实各部。
    对于那些贪婪的,免了漕粮依旧不让利于百姓的地主、豪绅,朱永兴暂时也不会公然降罪,而是令监察部记案。等到彻底光复了江山,再跟他们算总账。
    当然,朱永兴也不是就这么放任不管。光复江南,获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