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御用闲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官员向朝廷禀报,说这件事情很不妥当。应该禁止,这难道是在怀念前朝吗?

北京的大臣们也同意这种意见,最后报到皇帝那里,王钰却笑说。如果写瘦金体就是怀念前朝。那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我们现在用地都是这种文字,是不是在怀念秦朝的暴政?遂不予追究。

正是因为他这种开明的态度。客观上鼓励了这个国家的文化们,敢于抒发不同地见解,不同的学说。不仅仅在俗世。就是宗教界,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佛教,道教,都有不同派系出现,宗教界领袖各抒己见,各领风骚。甚至连极个别朝中大臣,也是其信徒。

但王钰本人不崇信任何宗教。也不鼓励大臣们信仰宗教,因为他担心重蹈宋徵宗不管朝政,成日在后宫炼丹地老路。

不过这个时候,有一种学说开始兴起,这种学说由前宋大臣周敦颐提出。他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继承并发扬光大。这种学说。把“理”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理”这个东西,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地最高准则,所以世人称之为“理学”。

理学的主张,简单的概括,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说,人应该以“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欲望都禁锢起来,不要乱想,不要乱说,更不要乱做。理学由周夫子提出,又程家兄弟发扬光大,到了王钰的大燕朝,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读书人里面,很多都在研究,信 奉,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眼下,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读书人,上奏朝廷,要求在科举考试中加入理学地试题,全国推广。这个年轻人叫朱熹,在刚刚过去科兴殿试中,被王钰御笔点中,进士科二甲第三名。

坦白的说,王钰根本不知道这个“理学”是个什么东西,他读过一些理学的学术著作,对他们的学说,抱着部分赞同,大部分不敢芶同的态度。但为什么反对,为什么赞同,他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毕竟他是皇帝,不是学者。

但要加入科举考试之中,这就值得商榷了。大燕地科举考试,沿袭宋制,只有两科。进士科和诸科。考试内容,进士科考“经义”, “论”,“策”。经义,就是历代儒家经典,只要你会读得多,背得 多,基本上可以通过。

但“论”就没有这么容易了,就是要你写论文,这些儒家经典你学了,你“知其然”,但你“知其所以然”么?这一项内容,要求考生针对典籍,写出自己的见解。死记硬背地人,到了这一项,往往被刷下 来。

至于“策”,那更是难上加难了。简单的说,就是政策,对策。你参加科举是为作官,那你得有施政纲领啊,你打算怎么作官呢?你对治理这个国家有什么独到的办法呢?死读书地人,是绝对通不过这一顶考试的。

这种以“经义”,“论”,“策”取士的办法,其实是王安石最先提出,王钰自己当宋朝宰相变法时,又借用过来,加以完善。为的,就是要录取真正有才能,又有学识的人作为官员,最高宗旨,就是讲究 “学以致用”。正是因为进士科的难度经过王钰这么一搞,录取人数,逐年下降,由宋朝巅峰时期的五六百人,降到现在的两百人左右。最少的就是兴武三年的这一科,只录取了一百三十多人。

如果只这样推行,那就太完美了,虽然在封建时代,但绝对可以挑选大批优秀人才。可问题是,读书人那么多,你只录取一百多人,其他没考中的人就有怨言,就要乱说话。王钰有鉴于此,借用了前宋一个非常臭名昭著的办法,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办法就是说,那些屡试不中的人,考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中不了进士,可以借由在职大臣举荐,皇帝恩准,赐给你相当于进士这样的出身和地位,也就是“相当于进士”,也可以授官。这样一来,王钰自己推行的英明科举考试制度,效果就不得不打一些折扣了。

现在朱熹提出,要加入理学的题目。虽然皇帝对理学大部分不敢芶同,但他却看出来了,这种学说就是要求人民都当“顺民”,不要当 “刁民”。对维护他的统治,大有好处。坏处就是,把人的思想都禁锢了,要是等到几百年以后。中国会不会是一个到处充塞着表情麻木,思想呆板人民的国家?

“朱熹说,科举考试要加入理学地题目。朕思之再三。没有定论,今日朝议,诸位爱卿各抒己见吧。”这日早朝。王钰把这个议题抛了出来。

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正在进行着一个影响中国上千年的行动。往后的中国,是继续学术科技先进,傲立于世界东方,还是日渐沉沦,最终成为一个东方病夫,就看他今天如何决定了。因为,他正在决定 “程朱理学”的命运。

大臣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理学。很多也是理学地支持者,皇帝话音一落,朝廷首相尚同良马上站了出来。他说话可是极有分量的,基本上可以代表绝大部分朝臣的意见。

“启奏圣上,臣……”看来尚相要大发议论了。

反对!”一个高亢地声音陡然响起。不止吓坏了满朝 钰也抖了一下。

尚同良回头一看。居然是门下侍中孟相爷。尚相满脸尴尬,这我什么都还没有说,孟相您在反对什么东西?

“孟爱卿。要让人说话,你要反对也要等尚爱卿把话说完吧?”王钰笑道。

“圣上!根本不用谈,坚决反对!理学,实由前朝周敦颐提出,臣认识这个人。他当初任广东转运判官时,是臣的下属。臣曾经为了理 学,跟他辩论了十几年。臣对他的人品非常推崇,但对于他地学说,两个字,荒谬!存天理没有错,灭人欲却是挂羊头,卖狗肉。他是想这世间所有人,都遵守他那套规则,戴着枷锁生活!”孟昭常常连皇帝都不给面子,并不用说这位理学的开山祖师了。

“孟相,遵守道德准则,严以律己,没有错吧?”尚同良问道。

“那也要看什么道德准则,理学要人不妄言,不妄议,不妄动,这难道也是正确的?”孟昭随时看起来都是一副愤怒的样子,若是放在王钰生活那个时代,标准的老愤青。

“这难道有错?”

“为人处世本来就应该这个样子吧?”

“孟相,您是不是太敏感了一些?”

大臣们见他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纷纷笑着劝解道。王钰倒是奇怪了,这孟昭一直以固执著称,连自己都敢顶撞,应该说是一个保守而又呆板的人,怎么在理学的问题上,态度这么大地转变?

“圣上,各位同僚,这个问题一定要重视!坚决不能让理学进入科举!甚至在民间也要弹压,不许公开传播!试想,若理学成为正宗,人人信奉,人人恪守,那么几十年,一百年以后,整个中华大地,你就看不到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如果读书人都去研究理学,朝廷还取什么 士?录取理学分子能够作官么?圣上执政以来,鼓励百家争鸣,对于学术,从来都是保持着不过分干预的态度。只要在忠君爱国这个大前提 下,有不同意见那是好事。要是天下人都是一种声音,那才可怕!真要到了那时候,恐怕亡国之期不远矣!”

满堂震惊!胆小的大臣们甚至陡然感觉血往脑袋上冲!这孟相爷是老疯了吧?你敢在资政殿上,天子面前,说出“亡国”这两个字?你是在诅咒大燕么?

王钰也感觉这孟昭激动过头了,说话不分场合,也不想想合适不合适,轻咳一声,微怒道:“孟爱卿,朕虽然不是什么千古一帝,盖世明君,总还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吧?”

孟昭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言辞实在不合适,遂告罪道:“臣一时激 动,口不择言,陛下恕罪。但臣是出于义愤,理学若由朝廷提倡,全面盛兴地话,将会流毒无穷,祸及子孙。”

“爱卿此言,是不是太过头了?一种学说而已,不至于闹到这个地步吧?”王钰笑道。

“孟相,不会是您在前朝作官的时候,那周夫子跟您有过节,现在人家过世了,你才……”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孟昭突然转过头去,瞪着那个说话的大臣:“孙大人,孟昭虽然一张臭嘴。时常惹圣上生气。但这颗心,从来都是公正严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理学若兴起。我中华不复优势!要知道,以军队征服别人,迟早有一天要撤退。若以文化影响。则可千秋万世不灭。中华为什么是天朝上国?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军队,有广阔地疆域,更因为我们有先进地文明!我们的文明怎么来的?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完善。不断的改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