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筝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有些迟疑地接过鸽子,脸上仍是云里雾里的神态。

    我俯下身子,摸了摸他的头顶,“这件事,你帮师姐保密,师姐就把这一屋子的书都借给你看,好不好?”

    这家伙分明就是一小书篓,听后,立马不假思索地说:“好!我帮你保密。”

    转眼就是皇太极娶妻之日了,众人仿佛没了最初的热情。

    因为正如他所言叶赫没有来人,乌拉亦是如此,这场婚宴倒成了建州在唱独角戏。

    可赫图阿拉再大,毕竟比不得沈阳这些汉人的城池。住在内城的也就那么些人,城里的人都往新的八爷府跑了,就连这文馆也是空荡荡的。我便独自坐在院中纳凉,倒也悠然自得。

    本以为自己能心胸宽广地坦然接受这一切,可心中却如同打了疙瘩,愣是觉得堵得慌。我也无处可说内心的抑郁,唯有自己晾在一边,不闻不问,落得个清闲自在。

    没歇到一会,便见姬兰匆匆跑来。

    她面色惨白,“扑通”地跪倒在我面前,啜泣道:“格格,求你求你救救殊兰”

    我震惊地站起来,石桌上的书被我撞翻在地,散得一地狼籍。

    “怎么回事?”

    那日哈赤在大殿上分明是下过令的,将殊兰罚月供奉,贬为庶人,遣回原籍,可看姬兰的模样,分明是殊兰出了大事,走投无路了。

    “殊兰她还在城里,被关在刑房里受刑!他们逼她说说是谁指使的那些卫兵一直在用刑,可她就是不肯说”

    我大大地为之一惊,用刑逼供?那么朝堂之上,哈赤所说的都是在掩人耳目,他从头到尾都不曾相信过殊兰的供词!

    我百思不得其解。哈赤既然怀疑事情的真相,却又不明面里去查难道说,他心里已经猜到了一切?

    我的脑子所有线索都打起了结,殊兰在这件事情中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我先前一直以为她是褚英拉来的替死鬼,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我所想。

    老八,你知道阿玛此时想起了哪首汉诗吗?

    汉高祖刘邦,曾作过一首鸿鹄歌

    我一拍脑袋,对了,鸿鹄歌!

    哈赤在朝堂上曾念过这首诗!当日他所念用的是汉文,这说明他想向在场谙熟汉文之人传递什么。皇太极正是听了这首诗才凝重地允婚的,这之中一定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玄机!

    我急忙去找硕色巴克什,此时他应该在文馆归档处,我此刻的心情复杂,也顾不得礼数,没有通禀便冲了进去。硕色在坐在案上撰写文稿,见我没头没脑地冲进来,一脸疑虑地打量着我。

    我一路跑着过来,还在喘着气,一边拍着前胸顺气一边问道:“巴克什,鸿鹄歌何解?”

    他的神情先是一愣。随即放下手中地笔,颇有深意道:“这可说来话长了”

    我穷追不舍:“恳请巴克什指教。”

    硕色到底不同于武纳格,不是软磨硬泡就有用的,他思忖片刻道:“城中总有些不雅之人妄自论断这大妃乃有吕后之风,依为师看非也,想那吕后也是汉高祖皇帝予她的权,若非有所依仗,又怎敢公然拿太子和皇帝叫板?惹得高祖皇帝写下这首无奈至极的鸿鹄歌大妃要与那吕后相提并论怕是还远着呢”

    我听得云里雾里,这个弯子绕得也太大了吧

    “徒儿听得不是很明白。”

    硕色摇了摇头,看来他的话只能点到为止了。

第186章 叶赫围猎(一)() 
六月癸亥,孔有德、耿仲明入盛京城觐见;皇太极没有食言,本着怀敌附远、礼贤下士的原则;以大礼厚赉之。并赐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赐敕印。其后;皇太极又颁一道谕旨;严令八旗将士毋侵扰辽东新附人民;违者孥戮之。

    说巧不巧;这孔有德原是铁岭矿工出身,其父曾在广宁军任游击,还在铁岭大举攒动辽民反抗建州,被镇压后才四处流亡。至天启元年;辽阳失陷后;孔有德遂和同其兄孔有性及耿仲明、耿仲裕兄弟;经金国南复州四卫逃去东江投奔毛文龙。

    当时,暗中遣送他们前往皮岛的人;正是刘兴祚。

    如今看来;这倒真像个反讥。

    不知刘兴祚若泉下有知,知晓孔有德这帮人不仅发动了吴桥兵变,率领叛军入登州与明抗衡,最后还落败降金,又会作何感想呢?

    乱世之下,守得一份气节的人实不乏之,但相比之下,这份气节所带来的下场,实在太过凄凉了。

    杜度回城后,皇太极又照旧派人去他的府邸监视,每日来禀他们二人的动向。

    这日说杜度从盖州给她带了不少礼物回来,那日又说两人去阳鲁山踏青总之日子过得比他舒坦多了。

    偏偏这一年,这边又是明将来降,那边是是朝鲜背约,虽有六部各司其职,也还在应作阶段,政事堆积成了山,皇太极是捉襟见肘,无暇分心。

    丙寅,对于朝鲜三番五次的违背信约,朝秦暮楚之事,皇太极亲笔作书一封致与朝鲜国王。

    在信中,皇太极也并未再闪烁其词,一针见血地言明利害道:“往之借粮,贵国国王以孔有德等人昔日隶属毛文龙,无输粮养敌之理为由相拒。今孔有德等已归附大金,粮已足给。惟兵卒守船,挽运维艰,近距贵国,以粮给之甚便。本汗深思熟虑过,以为朝鲜国王视明为父,视本汗为兄,父兄相争数年,而尔王坐观成败,是外有父兄之名,而内怀幸祸之意。若是力为解劝,息兵成好,我两国自当太平共处,互不相犯。若尔仍两面三刀,以兵助明,合而御我,则构兵实自王始,后果自负。”

    不久,前去送信的使节英俄尔岱便回信说,朝鲜国用明人计,借兵倭国,又於义州南岭筑城备金军入犯。

    皇太极料想到了朝鲜朝三暮四,怀有二心之意,却没想过会这般不自量力。遂当即集诸贝勒大臣议征朝鲜一事,并定兴国的大计。

    早朝上,皇太极端坐于汗位,朗声问群臣:“诸位以为,朝鲜、察哈尔、明朝三地,当征何处为先?”

    底下的贝勒们各执一词,但大抵都意在伐明为先。

    杜度才从沿海巡防回来,遂出列谏言道:“朝鲜小国兵力薄弱,已尽在掌握之中,何时讨伐皆可,不如先缓;察哈尔若敢逼近,再出兵征讨也不迟;眼下宜取大同边地,秣马乘机深入伐明。”

    皇太极瞥了堂下的杜度一眼,虽知其所言中肯,但还是挑刺儿道:“伐明?倒也说出个怎么伐的计划来——”

    杜度一时哑然。

    豪格见状,上疏解围道:“父汗,儿臣以为,若当下征明,如徒得锦州,而其余城池则坚壁不下,只会旷日持久,劳师疲众。不如沿袭旧道,从蒙古绕道进入明朝,并沿路晓谕各屯寨,我等举兵入,皆因崇祯帝不肯议和所致,明人便会对崇祯帝心生怨恨。再用更番法,待马肥,加以汉兵巨炮作辅,一路军出宁远,一路军出蒙古旧道,夹攻山海关。若仍是不得,则在附近屯兵,并招谕流贼,驻师通州,待明军懈怠时,再出而击之。如此一来,朝鲜、察哈尔且缓图焉。”

    豪格堂上一言,得到了多尔衮、岳托等人的支持。

    皇太极见他能有这样宏略的见解,很是惊喜,不免赞许有加。其后又问了几位贝勒,都众口一致地说要伐明为先,皇太极遂听众臣所言,暂且将出兵朝鲜一事搁置了下来。

    于是,伐明一事再度被提上了议程。皇太极用计四面撒网,欲盖弥彰。先派岳托、德格类率右翼兵,及石廷柱、孔有德、耿仲明将兵攻取明旅顺口。又派阿巴泰、阿济格、萨哈廉、豪格等略明山海关外,以迷惑明军,让其不知他真正的意图。

    八月庚申朔,英俄尔岱等自朝鲜还朝,朝鲜王复书允粮,接济金国守船军士。

    九月庚子,岳托等攻克旅顺而归,阿巴泰等亦从山海关还师。

    皇太极亲自出城迎劳,得知阿巴泰略山海关,仅俘得数千人,便退兵还师。皇太极原本很是不悦,念及莽古尔泰方才离世,才没有追究其罪责,只责其不驱兵深入,徒劳兵马跋涉。

    冬十月壬戌,皇太极遣使外藩蒙古各部,宣布金国法令。并于丙寅,大行阅兵,发帑赉八旗步兵。

    这冬至之后行大围,是建州的惯例,他心里一直算着日子,原想阅兵以后,便大举行围。谁知,这不阅倒好,亲阅一番后,倒是阅出了不少问题来,于是又诏了六部贝勒训诫。

    崇政殿中,皇太极言近旨远道:“自设六部以来,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