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筝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崇祯帝于平台召见了袁崇焕和祖大寿二人,当面对质。

    “满将军说你派关宁铁骑射箭伤其部,可有其事?”

    袁崇焕一听,以为皇上是在责怪他先前作战时误伤了满桂其部的事情,遂解释道:“满将军后头跟着金兵右翼的追兵,臣是怕金人趁乱混入关宁军,才下令放箭逼退,误伤满将军,纯属意外——”

    “哼,”崇祯帝冷笑,又问:“朕再问你,你来京师勤王多日,金兵未退,你却一再请求入都城,到底是何居心?”

    袁崇焕茫然,跪地答:“臣当是为了保护皇上啊!”

    崇祯帝怒目呵斥:“你明知道,未奉明旨,不得入京!若有违背,当以反贼论处——朕要你将金匪拦在蓟州,你为何没有拦住,反而纵容金匪杀到了京师?”

    “皇太极一路挥师南下,越过蓟州、通州,目的明确,分明是妄图直取京师!若是无法保全皇上,守住几处关镇,又有何意义!臣此举,乃是为了大局着想——”

    “为大局着想?在城下迎战,击退敌兵,岂不是更利于大局?你的两万关宁铁骑,既不迎敌,又入城为何?”

    袁崇焕被问得百口莫辩,一时语塞,竟是难以作答。

    祖大寿跪在一边,心中已经恍然顿悟,胆战心惊不敢出声。

    崇祯帝走到袁崇焕面前,指着他的鼻子厉声道:“朕是何等信任你!将这守关大事全权交与你一人掌控,把大明的江山安危皆交诸你手。两年前你与朕说,能‘五年平辽’,今日倒好,不但不得平辽,反倒让那辽地贼人追到了京师城下,此乃有负朕托!朕让你勤王,你却自守纵敌,还中伤朕的大将,不安好心妄图入城,还私自与金匪通信议和,不告知朝廷,乃是欺君罔上!你未经朕的准许,擅作主张,杀了朕的东江大将毛文龙,说是为了整顿军饷,可毛文龙死后,这东江军饷是只增不减,又是欺君!可怜毛文龙,竟冤死于你手,如今让金匪无了后顾之忧,大举南下,辽地贼寇泛滥成灾!你所做之举,已是昏聩之极,功不抵过。朕今日不拿下你,何以给群臣、天下人一个交代!”

    袁崇焕被训斥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

第162章 己巳之变(三)() 
[锦州]

    十二月一日;崇祯帝下令逮捕袁崇焕,阉党余党为其盖上“与金议和、擅杀岛帅、市米资敌”等罪名。

    随后;崇祯帝令满桂总领山海关、宁远士兵;加封经略,赐尚方宝剑,驻扎在安定门外。

    袁崇焕下狱;前来勤王的两万袁军瞬息溃败;原本在京师驻守的祖大寿;既为袁崇焕的冤屈而深感寒心,又唯恐遭受牵连而战栗失措;是进退维谷;最后在惶恐之下,与副将何可纲带着余部东走,回到锦州。

    满桂执掌经略后;崇祯帝急迫之下勒令其速速出兵,清剿金匪。

    十二月十五日。在宦官的不断催促下;满桂在永安门外二里设伏;等待金兵自良乡回。

    金兵铁骑四面涌上,交战多时,诸将不能支,大败。满桂力竭而战死。

    崇祯帝听闻后,龙颜大惊,震悼,遣礼部侍郎徐光启致祭,并赠少师,世荫锦衣佥事,袭升三级,赐祭葬。

    自袁崇焕接到崇祯帝的勤王令,带着关宁铁骑发兵支援已过去两个月多了。

    对于这场闻名史料的“反间计”的前因后果,海兰珠再清楚不过了,甚至未曾想过自己也会身在此局中。

    令她忧心的是,一旦袁崇焕被定罪,按崇祯帝的性情,极有可能定他个逆反之大罪,只怕是牵连家族,满门抄斩到时,她也难逃罪咎。

    祖大寿回到锦州后,便间刻不歇,就将海兰珠以及袁崇焕在宁远城的其他家眷一同接到了锦州城中,加以保护。袁崇焕的另一房妾侍黄氏正好怀了身孕,行动不便。黄氏本就是寻常人家女子,听闻袁崇焕下狱一事,是惊恐万分,惶惶不可终日。叹着“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是日益憔悴消瘦,于是海兰珠便沿路悉心照料,陪同她到锦州安置。

    而祖大寿回到锦州不过数日,便收到了一封从京师快马加鞭来的书信。

    祖大寿东逃后,孙承宗认为袁崇焕虽有罪,但力保祖大寿不会反叛,守关大将满桂勤王身死,崇祯帝见山海关无人可守,亦不能放任金兵这样来去自如,横行无忌,无奈之下,便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

    孙承宗也遣使到锦州抚慰,恳请祖大寿重回关内,立功以赎袁崇焕之罪。

    在看过袁崇焕的亲笔信后,祖大寿堂堂七尺男儿,居然席地而坐,捧信大哭。

    海兰珠便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得涕泗横流,在场的袁崇焕家仆,旧部,两个女儿和妾侍黄氏,无不潸然泪下。

    伴君如伴虎袁崇焕懂兵法、懂辽事、懂守疆卫国,而皇太极却懂崇祯帝,懂明朝。

    皇太极这两个月长途跋涉到了京师,只为了制造“靖康之难”的假象。

    京师城防,守备虚懈,这一计下马威,虽不能直取京师,也能震吓朝野。崇祯帝年少,生性多疑,一心想重振大明伟业,更是容不得有迕逆之心的将士,前头肃清阉党,可见其‘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手腕之强硬。另一边,明廷的党争遗祸,还远没有结束,东林文官、魏忠贤余党,仍然蠢蠢欲动。皇太极向袁崇焕抛出橄榄枝,对明廷来说,这便是将袁崇焕拖入炼狱的罪魁祸首。这些弱点弊端,都成了皇太极略施小计,拿来构陷袁崇焕的一把无形利剑,而杀人于无形。

    想必从下狱的那一刻起,袁崇焕就已经明白,自复任巡辽之始,他便被算计了。

    皇太极挥师入京的目的,从一开始,便是为了除掉袁崇焕。

    自古英杰,不死于封疆,却陷于官场,实在可叹至极。熊廷弼也好,袁崇焕也好。

    经抚不和时,大明尚有转机。

    可今日之变,不仅是袁崇焕,大明王朝,亦是凶多吉少了。

    祖大寿哭罢,神色悲怆地走到海兰珠面前,“这是袁公入狱前交付于我的书信,若他此行遭遇不测,你便拿着这信走吧。”

    她打开信,当中不是别物,而是一纸休书。

    看见休书的一瞬间,她心中万千情仇,无语凝噎,想到刘兴祚曾与她所言。

    袁公本不是温柔人,却为你做尽了温柔事。

    搁下信,她心中愧疚更甚。

    是的,这场角逐,皇太极到底还是赢了,赢得这样盛气凌人,这样不留余地。

    这原是她想要的结局,她这两年的忍气吞声、虚与委蛇不过是为了今日罢了。

    可时至今日,看到这封休书,心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

    除了哀痛,还是哀痛。

    连坐之罪袁崇焕本可以放任她不管,让她接受这个应得的惩罚。他却饶过了她,用这一纸休书的慈悲,令她背上愧疚的枷锁。

    “袁公要我回关内保卫京师,他说,眼下我若抗旨不从,那我们就真的成了通敌卖国之人。袁公即使含冤入狱,却也不忘国之危难,要我继续守卫京师,保卫大明江山。一片衷心,天地可鉴,奈何天道不公——”

    袁崇焕这才锒铛入狱,崇祯帝急迫要召回祖大寿,除了怕他叛变之外,更是想核实他的罪名。此行回京,可谓危机四伏。

    “到了京师,东厂的人怎么可能放过你?将军回去,是自投罗网”

    祖大寿捏着信,古铜色的脸上因神情扭曲出一道道沟壑来,“我祖家世代,四世镇辽,驻守边疆,可谓满门皆荣。如满将军一般战死沙场,总好过背着这千古罪人的骂名活着。即便皇上如何被奸人蒙蔽了眼睛,我也必以血明志,不能退缩。在保家卫国面前,咱们这群边关守将的命又何足惜?这便是守将的命运吧。”

    这一番话,何等的悲苍。

    对于见证了辽东变迁的她来说,这一切都太沉重了。

    她不该目睹这一切,不该身为这局中之人,更不该动了真情!

    她算到了一切,却没算到过,自己会在最后一刻,于心不忍。

    “我要去一趟京师!”

    祖大寿悲悯地看了她一眼,“我乃大明武将,职责在身,可你如今已是自由身了,想去哪里都可以,何必呢?”

    “我有愧袁公恩养,若不能见他最后一面,我良心不安,会抱憾终生!”

    从广宁到宁远,她不曾杀一人,双手却早已沾满了鲜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广宁的那把火,便是老天给她的惩罚。

    这份良心的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