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古孟很有深意的说:“而且是画道分院的二号种子,我知道你想问许承业在琴道选手中的排名,据我所知,今天打败咱们两位试前秀才的马仲、李盛才都很厉害,实力绝不在他之下。特别是马仲,他性格沉稳,不像许承业那般张扬,所以在名气上不如他,但是论实力要厉害很多。”
    秦墨收起之前的轻敌想法,本以为许承业代表琴道分院的一线实力,战胜他便可以傲视群雄,没想到比他实力强的大有人在。
    古孟接着说:“所以,你要抓紧时间勤学苦练,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拿到成绩。你的对手们也不会闲着,凡是在今天出现过的攻击手段,他们会研究出至少两种以上的对策,如果你在下一场选择重复使用,势必会被对方打一个措手不及。”
    在自身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想要获胜只能选择出奇招。
    秦墨听懂了他的意思,开门见山道:“今天准备教我什么?”
    孺子可教!
    古孟露出欣慰之色,说:“以【连字成兵】为主,棋道为辅,教你棋道不是让你拿来对敌,而是充分了解对手的攻击方法,继而在比赛中做到沉着应对。”
    今天学的【连字成兵】是“电闪雷鸣”、“象突”和“辽守”,前两种用于攻击,后一种用于防御。
    最有意思的是“辽守”,它跟“墨守”异曲同工,因为《墨守》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成为琴道名曲,被琴道文士频繁使用,并发扬光大。
    在这种情况下,书道文士用“墨守”的反倒是少了很多,这才有了“辽守”异军突起的机会。
    “辽守”中的“辽”字,代表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将张辽。
    此人为五子良将之首,在合淝之战中以七千人对战孙权的十万东吴将士,鏖战数十日,东吴损兵折将,因为无法攻克城池只能退走,结果张辽率军出城追击,将东吴大军打的落花流水,孙权都差点儿死在这一仗当中。
    经此一战后,张辽名声大振,是为守城良将,后来书道文士感念其功绩,创出“辽守”二字为【连字成兵】。
    “辽守”在防御能力上不亚于“一夫当关”,最主要的是写两个字比写四个字更容易,也更节省时间,这一点在比斗中显得尤为重要。
    秦墨表情从容的落笔,以古孟写下的“辽守”二字作为范本。
    “辽”字的起笔至关重要,为了获得更加顺利的行笔过程,他决定改变露锋入笔的写法,而是采用虚藏笔法。
    充满文力的笔锋在空中做出逆入动作,回笔的时候落在直面上,宣纸发出轻微声响。
    先是一笔短横,然后折笔向右下方写出短撇,接着顿笔写竖划,最后写勾,随即转笔再写走之旁。
    秦墨微微皱眉,虽然行笔过程极为顺畅,但他对这个字并不满意,还是觉得起笔不够干脆,应该更快一些才对。
    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他从新开始写这个字。
    一连尝试了四遍,每一次都有进步。
    第五遍,他再一次加快虚藏笔法的速度,如果不仔细看的话,会以为他是直接把笔锋放在纸上,跟常见的露锋写法没什么区别。
    古孟站的很近,所以能看的清清楚楚,捕捉到任何一个细节。
    秦墨起笔的速度相当快,甚至都带起了残影。
    唰……咚!
    这是笔锋落在纸上形成的声音,古孟突然抬起头,开口说:“你的文宫是不是有变化?”
    正常情况下,在秦墨练字的时候他是不会开口的。
    秦墨一愣,手中毛笔停了下来,而这时他才发觉文宫中吹起一股旋风,在圣道之星的作用力下,青灰色的气旋正在快速形成。
    “什么情况?”他吃了一惊。
    古孟反倒变得镇定起来,笑着说:“很显然,你已经学会了【落笔有声】的新技能。”
    “这……也太快了吧。”他还是有些无法接受。
    昨天才获得【头角狰狞】,今天又来一个【落笔有声】,一天一个,正常吗?
    古孟很负责任的说:“正常,也不正常!对于有天赋的人来说,一天获得一个新技能不是什么难事,凡是能够达到虚圣等级的人,文宫中至少有上千星辰和气旋,半圣就更厉害了,接近一万。试想一下,一天一个,一万个需要多少年?”
    这是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秦墨想也不想的说:“二十七年!”
    古孟点头,说:“没错,要将近三十年才能达到,一个人从孩童时期开始修炼,一天获得一个新技能,也要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才能成为半圣。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资质有限,别说是一天一个新技能,有的时候几个月甚至半年都很难获得一个。”
    秦墨笑了,嘿嘿道:“很显然我是前者。”
    ps:新的一周,各位读书人早上好!
第82章 棋盘领域() 
结束上午的课业,古孟收起讲义,说:“昨天我们的比赛成绩并不好,是由敌人强大和我们太弱的双重原因导致,对此本博士不想做过多的评论。反正次次都是倒数第一,倒也没什么可丢脸的,人家只会说书道分院的学生不济,跟我这个当博士的没太大关系。所以,你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参赛就行了,我对你们没有任何苛求。”
    说完,他夹起讲义扬长而去。
    童生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全都带着尴尬的表情。
    古孟的话虽然不中听,却全都是实情,而且不止是下邑县文道学院,整个大宋境内的书道分院都不景气。
    甲、乙两位种子选手对视一眼,二人脸上尽是苦笑。
    作为书道分院的希望,他俩在第一场比赛就折戟沉沙,实在是有点儿说不过去。
    秦墨最先一个收拾完文具,站起来准备离开。
    甲号种子马上也站起来,说:“秦案首,你不会还要回去吃饭吧?草庐距离这里甚远,来回也太浪费时间了,不如我来做东,咱们用餐过后一起去赛场。”
    秦墨淡淡一笑,说:“多谢学长,我已经跟古博士说好了一起吃饭。”
    待他离开学堂之后,乙号种子走过来,耸耸肩说:“难怪古博士对他那么看重,人家是案首,又是御赐的天下第一童生,你我虽然为童生已久,却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旁边的一名童生开口道:“我听说秦案首要参加两个月后的院试,古博士对他充满信心呢。”
    甲号种子惊呼:“一年之内连考三场,难不成他想要破苏三圣的记录吗?”
    “以秦案首的资质,连考三场不是问题,考中秀才应该也不难。”乙号种子分析说:“但是想要在院试中拿到头名廪生,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多少人都盯着这个位子呢,有的人为了获得此项殊荣,故意延长参加考试的时间,有那么多试前秀才,他很难做到一骑绝尘。”
    当朝圣人苏轼曾在一年之内连考县试、府试和院试,获得县试双甲童生、府试案首和院试廪生三项称号,一时间传为美谈,亦成为童生们努力目标。
    但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未曾有第二个人做到,也就成了大家心中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府试的头名叫案首,院试的第一名为廪生。
    廪生分为两种,一是试廪,二是补廪。
    试廪,顾名思义,就是在院试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方可获得,每一座府城每年只有四名试廪秀才,分别是琴棋书画各一名。
    院试和府试一样,都是以府为单位进行考试,由于试廪的名额过少,而每个县都至少有十几名以上的廪生名额,有的县连续几年都出现不了一名试廪,名额又不能空着,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催生了补廪的出现。
    补廪,是从秀才中选择品学兼优者成为廪生,享受朝廷给予的米粮待遇。
    之前的宋溪就是补廪,宋家通过向县学捐款、向灾民开粥厂等善举,为宋溪获得补廪资格。
    虽然大家都是秀才,但廪生的地位明显高出普通秀才一级,而试廪又要高出补廪一级,地位相当于举人。
    很多童生为了得到试廪头衔,会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比如说自己已经是试前秀才了,却拒绝参加本年度的院试,而是推后一年或者两年参加,以此增加修炼时间,便于在参考时超常发挥。
    甲号种子点头说:“兄台分析的有道理,他能高中府试案首已属不易,很难在两个月内掌握老童生的所有技巧,勉强能考中院试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中廪生的几率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