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选人登台讲演、辩论,先将各自施政方略告知咨议。咨议感觉哪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符合当地民情,会带领当地走向更好的未来便可以自主将票投给哪一个候选人。
一旦候选人当选,州府及县官任职五年,即便是上级衙门也不得在没有当地咨议许可情况下擅自改任他职。当然,被御史、天策卫发现贪腐、营私者除外。
各省巡抚任期四年,咨议表决确定任命人选、天枢院和内阁负责提名与终审复议。但最终任命权,却由三辅掌握。
如此一来,当各地咨议接到这道命令时,顿时人情激奋、高呼万岁起来。
他们为何如此高兴呢?原因其实无非有二。
其一。在过去的几年前里。中原大地上任命官员、让谁做哪里的官。从来都只是皇家一句话、没你老百姓什么鸟事。
可是刘行这次这样一道命令,直接将州府、县官的终决任命权,大半交在了布衣出身居多的咨议手上。
还民以权,刘行没有只是说一说。真的再做了,将地方官的任命权交给了咨议,使得拥有了全力的咨议们怎么能够不高呼万岁呢?
其二,巡抚、那是二品大员。从来能做到二品封疆大吏的,都是皇帝、都是朝中某位宰相的心腹。
他们在朝堂上未必很有发言权。但一回到地方上经常都是一言九鼎、谁也不敢违背他们指令的。可是如今的情况要变了、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吏部提名、天枢提名了巡抚人选,但那个巡抚能不能当上封疆大吏,首先得让咨议去选。咨议如果不喜欢、不赞成那个人,那对不起,就算是刘行也没办法强行将那人安插到某个省去做巡抚。
但是呢?即便是该省咨议喜欢的某个人,在被选上之后,还得经过天枢、内阁的复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打击地方主义,严禁地方门阀势力重新控制权力机构。
如此一来,既让到了广大咨议们得到了表决权、选举权,又让门阀势力无法抬头、从而确保了地方上的繁荣稳定、和平发展大方略不会被破坏掉。
还万民以公正廉明。还百姓以民权、世人以民生富足,刘行此策一出。怎能不让天下称颂
当然,任何事情、任何决策,都不会是必然、单一的。
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西康、陕西和东川这七个省,刘行是直接下达咨议决定地方官任命、巡抚表决辅定的。在宁夏那个新省份,刘行颁令执行的却是另外一种模式。
宁夏地,地方官任命由吏部直接圈定人选,交当地部族、汉人结成的社先行表决。最后,再让当地所有百姓进行选举。
宁夏的巡抚,手上有一定的兵权、既是巡防兵的兵权在。所以,圈定人选又枢密、天枢二院主定、兵部、吏部辅定。然后再由各地部族、汉人结社与地方官一起来选择候选人担任巡抚。
如此一来,党项人在刚刚失去了精神支柱的皇帝后,他们的部族领袖却马上拥有了决定官吏任用的权利。刘行坚信,此举能够迅速将李仁爱被强令迁入汴京城所引起的负面效果,在短时间内迅速被降至最低点。
只是有了这些先进的选举模式,当然还是不够的。当队伍又走了百余里后,刘行又补充了一条命令:凡参选者不得擅自接触咨议、部族长和社团领袖。
凡参选者,除施政讲演、公开竞选的辩论会外,不得擅入民间、接触百姓去拉选票。
凡在选举期间以不法手段买票、拉票,进行贿选者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其将先被取消候选资格、当即收押,然后押送汴京交有司会审、定重罪。即便罪责轻,也将被终身禁止担任官职、咨议。
刘行这道补充的命令是和意义呢?这是在告诉那些候选人,都他娘地给小爷老实点,别想着让你们去参加竞选了、你们手上拿着朝廷给的俸禄就可以去用钱粮收买人心搞猫腻。
刘行为何要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原因其实也是两点。
其一,千里当官之为财的思想,在这片大地的官场上已经根深蒂固地植入到了大部分官吏的骨髓里。但是现在的北朝,高官厚禄只为养廉,不允许任何一个官吏再去变着法的盘剥、压榨当地百姓。
谁敢鱼肉乡里,谁就会被轻则重刑严惩、重则直接砍头和查没家产,并且他的家人也将变成“罪民后”,被列为“五不准”的人。
而能够让许多官吏鱼肉百姓的起源是什么呢?恰恰是那些官吏为了当上官,中途会去想尽办法地通过行贿、送礼、攀交权贵实现其为官的夙愿。
可是一旦达成愿望,还是会变成地方官敛财送给他们身后的后盾,他们的后盾逐渐凭借这种黑色收入变成新的门阀与豪族。
这是不允许北朝境内出现的,也是刘行最痛恨的。因为这种黑色链条,最终受害的还是最低层、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
其二,如果参选的人去花钱买选票,搞贿选,谁敢确保那些人的屁股真干净、他们收买咨议的钱来路干净呢?
万一某些地方上的非法集社、野心不死的部族首领与某一个一心只想当官的人达成了某种默契。那好了,诸如后世里某个大岛上的“黑金政治”将不可避免地在北朝上演。
对于那种“黑金政治”的害处,刘行很清楚、也从内心深处很恶心。所以未雨绸缪,直接斩断那种“黑金政治”可能出现的根源。
谁敢营私舞弊、结成利益集团去妄图控制官场,谁就等于是在自寻死路、自取灭亡。谁想通过金钱控制官场,他的下场也只会是一种,那便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第433章 宁夏初定、选官新规“照妖镜”()
一石激起千层浪,刘行似乎扔出巨石去激起层层巨浪已经让北朝的万民有了一种惯性。
之前的一系列变法,刘行打土豪、分田地,初步已经做到了扎实的“均富万民、万民富足”的“民生”目标。
改革吏治,无数寒门子弟走进了学堂,无数出身低微的人已经成为各地地方官场上的中坚力量。
因为那些人出身低微、身出寒门,他们当上地方官后与从前大宋朝那些动不动出自豪族、动不动就是某个名门弟子的官吏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些寒门出身的官吏,没有从前官吏的那种强大、复杂,盘根错节的背景做后盾。所以当他们坐上官位后,极少有“官本位”、很少有人来不来地就去摆“官架子”。
没有“官本位”思想,首先便使大多数地方官经常在坐堂时间之外选择了便衣如路人甲一般走上街头,去近距离地与百姓接触。从而使得地方官场形成了一种真正亲民的风尚,也让百姓许多诉求在衙门之外得到受理,第一时间得到了解决。
没人“摆官架子”的做派,让寒门官吏往往上任后都会主动去与当地的咨议先行打好关系。在咨议那里,这些地方官能够得到许多寻常百姓未必看得到、关于当地各行各业的建议和献策。
于是,便出现了各地在新法大政策之下,不断上奏、请准执行一些符合当地实情、民情的小范围方略微调整。
于是,也就出现了各州府间都会有些地方上对经济发展重心、对民生产业重点做倾泻的小不同。
这种小不同,多数是出自地方官亲民时从寻常百姓与咨议们口中。使得这些小不同都极其人性化的同时兼顾着律法的严谨。
如此一来。才出现了即便是刘行做出了“失信于人”的举动。为了彻底铲除西夏妖族幻象下令强迁李仁爱一族进京的命令后,竟连西夏各部都没有多少人站出来反对。
为什么不反对?难道西夏人甘心被大宋重新收入坐下吗?他们的民族思想呢、他们的信仰精神呢?
不反对是有原因的,西夏人不傻、都看到了中原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
想要过上好的生活,狗屁的民族思想、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还谈什么民族思想?
和汉人一样去过更好的生活,和汉人一样让孩子都能够拿享受教育,和汉人一样不再有等级之分、人人平等的和睦生活。
在这些希望催动之下,即便是西夏境内在李仁爱、李良辅起身前往汴京城时。仍然还是有些部族首领阴谋闹事。
可惜的是,那些想要闹事的部族首领还没等闹起来,其他部族首领便争先恐后地跑到了曾炜杰和各地新上任、武代文职的地方官面前将他们的谋乱计划合盘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