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源源不断的驮队和驴车拉着粮草和各类物资沿着沂水东岸向前,还有马队和步队也在陆续通过,蹲在村头石磨边上的男子缩着脑袋似乎是有些麻木的看着通过的军队。

    “二子,这怕是要打仗了吧?这一个月好像都在不断的过兵,还有这些粮队,妈的,真他妈诱人,这么多粮食,咱们村里老少爷们儿怕是吃一辈子都吃不完。”一个懒洋洋的躺在石磨后面的褴褛汉子一边借着阳光寻找着身上的跳蚤,一边舔着嘴唇叹气道:“早知道俺也去当兵了,也能混个囫囵肚子。”

    “就你这懒样,当兵?要不了两天就得要行军法了。”蹲在石磨边上的男子没有转头,没好气的道:“你还是老老实实的赖在村里吧,熬过了今年,也许明年老天爷就要开眼了。”

    “是啊,大家伙儿都这么想,唉,就是不知道能不能熬过这个冬天呢。”懒汉从地上坐起来,“都说现在咱们沂水是那啥郡公管了,前些日子村里也施舍了点儿粮,没准儿今年郡公大人还会开恩给点儿,咱们真的能熬过去呢,实在熬不过去,俺也只有带着媳妇往南走了。”

    “谁知道呢?”目光仍然盯着通过的马队,蹲在石磨旁的汉子觉得叫有些发麻了,站起来活动了一下身体,但是却始终盯着村口的大路,心中默默的数着已经通过的驮队和大车,当然还有步队和骑队。

    这十天,已经过了起码六个军一万五千人马了,其中有一个军是骑军,其他都是步军,而且还有大量军械器具,看这样子,今后一段时间还会过兵。

    今晚就该是来人接信了,可淮右(武宁)军显然不仅止于此,但是要把话带清楚,而且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路过军,这本来不是该自己操心的事情,但他总觉得有些不踏实。

    “大郎,你这成天在村头晃来晃去也不去找点儿食儿?你妈都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躺在地上的懒汉用手遮了遮眼睛,看着还有些刺眼的阳光,“前天我在村头吴二宝家门外,看村里来人在挨着挨着清理哪些人出去了,哪些人出去又回来了,好像都得要有个说法呢,得要人证明呢,你出去这一年多上哪儿去了?”

    “哦?”本来没太在意的男子心中一紧,来的这么快,都说萧宪出任沂州长史之后就开始在各县力推这保甲连坐之制,看样子这么快就推到乡下来了,自己这一趟回来才没多久,怕是难得逃过清查,瞒过这一遭到不难,就怕纳入对方视线,日后就不那么方便了,“我出去也就是逃荒混饱肚子,一个人,没人证明咋办?”

    “嘿嘿,不知道咋办,好像就是要在村里挂上号呗。”懒汉的回答让男子有些头疼,果然如此。

第一百二十六节 见闻

    柳子镇。

    这里是亳州最繁华的镇甸,运河从这里通过,造就了这里的商业发达,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喜欢在这里打尖歇息,加上畸形的风情产业,使得这里远近闻名,许多客商不在临涣歇息,不在永城住店,也不去符离驻留,而选择这里,原因就在这里。

    通桥镇和柳子镇一东一西,成为这淮北运河区域中最为典型的以河而荣的集镇。

    亥时,一道身影窜入柳子镇南外街一个皮货店中。

    这家山记皮货店是老字号了,早在时溥时代就有了,老板是上门招赘的女婿,后来慢慢做大,货源听说是来自北面的人,利润丰厚。

    “谁?”

    “三郎,是我,赤胆忠心!”

    “锐身赴难!这么晚,有急事?”油灯慢慢拨亮,方正的小屋内,一名黑衣汉子安静的靠在墙壁的一端,脸上一枚面具遮掩,注视着来人。

    “嗯,有些异常,需要马上呈报。”进来的男子也是站在门边,巾遮面,声音有些瓮声瓮气。

    听得对得上暗号,两个人才把各自的巾和面具取下,相互见面。

    “什么情况?”取下面具的男子一脸黝黑,双目精芒四射,却不过三十上下,手脚粗大。

    “永城那边有些异常,十月廿四,负责监视的兄弟发现袁无畏入袁无为府中,二人长谈,后二人当夜出城;后十多天内,永城驻军急剧增加,初步估算,增加了六个军以上,……”

    “哦?”黑脸男子默默盘算着,十月廿五,谯城那边报称袁无为袁无畏联袂进入颍亳团练使府拜会袁怀庆,后谯城与汝阳之间来使频繁,估摸着应该与二袁拜会袁怀庆有很大关系。

    虽然颍亳团练使府驻地在亳州州治谯城,但实际上颍亳驻军主要还是在永城和临涣这一线,而从临涣那边的消息来看,山桑的兵力也在想临涣收缩,同时真源、谯城一线的物资也在向东面运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袁氏又在准备打仗了。

    当然这些具体分析判断不是他的职责,他只需要将这些情报综合起来上报就行了,总部自然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分析工作。

    “还有其他情况么?”

    “还有就是永城粮价持续上涨,原本已经稳定下来了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又开始上涨,而且涨得非常快,……”

    黑脸汉子点点头,“你把涨幅具体情况带来没有?”

    “带来了,除了粮食,铁价、皮革都有大涨,……”

    黑脸男子微微动容,都在涨,这就越来越明显了。

    ******************************************************

    周仰从舒州出发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初了。

    天气已经有些冷了,当然对于淮南地区来说,这个时候外出无疑是还算是比较适宜的。

    从舒州到徐州距离一千多里地,路线有几条。

    可以走同安、舒城到庐州再北上寿州或者濠州,乘船进淮水、泗水,经宿豫、下邳到徐州,也可以从寿州、濠州乘船经进运河,经临淮、虹县到通桥,然后从通桥走陆路到徐州,当然也可以从濠州或者寿州直接渡淮水,陆路北上直接到徐州,总而言之,很方便。

    周仰选择的是走同安、舒城到庐州到寿州,再从濠州渡淮直接陆路北上,这一线基本上都是官道,也不像水路还需要绕行一段,不过就是一路骑马而行,有些累人。

    已经是进入了初冬,但一进入庐州,尤其是过了合肥向濠州进发这一段,周仰就感受到了不同以往。

    操着北方口音的流民群几乎每隔十来里地就能遇上一群,每一群从七八十人到两三百百人不等,他们大多以窝棚、草棚为家,主要从事水渠疏浚和修缮,道路拓宽和平整,干得热火朝天。

    道路上不断有小股的官军来回巡逻,多是以骑队为主,人数不过二三十人,显然还是对这些新来淮南之地的流民不太放心。

    不过他们显然过低的估计了这些流民的顺从性,在保证吃个囫囵饭的前提下,几乎没有人会有其他想法,而采取的保甲连坐制度,也最大限度的杜绝了各种可能。

    顶多也就是因为在饮食上的一些纠纷引发的打斗,这都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

    周仰默默的计算着他一路行来看到的,流民群落,从舒城到合肥一百二十里地间,他观察到了十一个流民群落,总计人数超过两千人,如果算上附带的老弱妇孺,估计人数会在三千五百人以上。

    大的流民群落超过三百人,是在修筑一段水渠,而小的流民群落大概在六七十人左右,主要是负责官道的拓宽和平整,他们都用最简陋的木制工具,甚至连铁质农具都很少,但是却干得很起劲。

    周仰也观察了他们的饮食,基本上保持了一日两顿,但是青壮劳力在早上据说会有一碗麦粥,有些稀,但毕竟有,而老弱妇孺则只能两顿。

    这也在情理之中,重体力劳动需要保证足够的饮食,但能做到这一点,也殊为不易了,这要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淮南这两年的粮食的确储备得不少,否则承担不起这样的开销。

    作为淮右的邻居,周仰当然知道前两年淮右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在浍州和寿州进行开荒和复垦,而且减免了租税不说,还迫使一些熟地田主们降低了田租,这极大的刺激了流民们开荒和复垦的积极性。

    这些在北方几乎要易子而食的流民来到浍州和寿州几乎是全副身心的投入了劳作中,加上这两年淮南天公作美,又没有了战乱,使得光浍寿三州迅速恢复了元气。

    哪怕是新垦的生地产量不高,但是据说淮南这边每个县都专设了劝农官,多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