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酚搿渡崂ヅ肌返摹瓷恪怠ⅰ聪嘤Α盗椒滞耆嗨啤!端浴芬彩恰瓷恪档囊焕唷4送猓斗⑷ぁ方捕脑担渡崂ヅ肌贰创λ狄步彩担堑谌萃埔餐āλ试凇斗ㄗ〖恰分屑匆胛⑷ぁK阅戏降牧郏褪谴印渡崂ヅ肌贩⒄苟傻摹�
  ┌──────────┬────────┐
  │南方六论│《舍利弗毗昙》│
  ├──────────┼────────┤
  │《发趣》│<处所>│
  │《法聚》、《人施设》│<无问>│
  │《分别》│<问>│
  │《界说》│<摄>、<相应>│
  │《双对》│<摄>的一类│
  └──────────┴────────┘
  研究各派主张,除了各派的‘论’而外,还可从各部记载分派的典籍中吸取资料,如《异部宗轮论》、《论事》等,都是站在不同的部派立场,提出了当时各派特殊学说的。
  各派的主张多,不易掌握,但这里有个方便,即利用《成实论》。《成实论》的作者是诃梨跋摩。他造论的目的是为了评议各部派的说法,因此,他归结各家的根本主张为十论,作为批评的对象(见《成实论》卷二)。
  十论(十个主题)是︰
  (一)法,客观存在是否实在?不仅讲现象,还讲时间,就是说,现在实在,过去、未来是否实在?这叫‘二世有无’?
  (二)一切有无?即一切现象是否都有?
  (三)‘中阴’有无?人死到再投生,中间的过渡状态叫‘中阴’,有没有这个过渡?
  (四)渐、顿现观问题。在实践上领会四谛谓之现观,这种现观是渐得还是顿得?
  (五)罗汉有退还是不退?
  (六)随眠(使人烦恼的习气)与心相应还是不相应?
  (七)心性是否本净?
  (八)未受报业是否还存在?
  (九)佛是否在僧数?
  (十)有无人我?
  这十项包括了当时各派的重要主张,《论事》第一品也列举了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十论’做标准,可以把上座系的思想确定下来。
  上座对十个问题的主张是︰
  (一)否定二世有实体;
  (二)认为并非一切法都实有;
  (三)否定有中阴;
  (四)现观是顿得;
  (五)主张罗汉不退;
  (六)随眠与心不相应(南方有时也讲可相应);
  (七)主张心性本净(南方认为心性不一定净);
  八)否定未受报业有体;
  (九)上座各派对佛是否在僧数看法不一致,化地特别主张佛在僧数,不能把佛孤立在僧外;
  (十)否定有人我。
  佛家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境,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行与果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他们对世界的改造。下面就上座系对这三方面的学说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境’的理论,原始佛学阶段是把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是以人为中心。而人是五蕴合成的,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学阶段,境的范围扩展到一般宇宙现象,分析就随之而扩大为‘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舍利弗毗昙》对于‘三科’的看法,把‘处’(旧译为‘入’)放在第一位(该书是五分法,初分是‘问’,有十品,第一即‘入’品)。十二处分内外两类︰内六处即六根,外六处即六尘。这是根据人的认识来分的。感觉(五官)、思维(意根),是能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处,是所认识的对象(前五是五官对象,后一是思维对象)。上座系以‘处’作重点来说明宇宙现象,其特殊所在即在于对‘法处’的解释上。据《舍利弗毗昙》记载,‘法处’有五十二种。其中一类是对原始佛教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行蕴’加以分析。有一类行是与心相应的(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叫‘相应行’,也即是心所。心所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还有一类是与心不相应的,叫‘不相应行’,如生、老、死等分位概念,是一段一段构成的,也叫做行,与心一道,但与心不相应。上座系指出‘相应行’有二十八种,‘不相应行’有八种。此外还有‘无表色’。表是表示,如语言、行动等能使别人感受到的,是以物质为基础表示出来的色;所谓‘无表色’,是一种心思活动,它也会留下形迹,也会有物质的,但看不到,摸不着,却能通过比量(概念)感知它。再有一类是‘无为’。有些事物不待作为而存在。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不是谁创作的,它自然存在。这一类东西,都属于‘法处’。总的说来,‘法处’的内容相当多,共五十二种。上座系如此分析宇宙现象,就比较详细了。
  按照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似乎很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出‘色’、‘心’两类。这一点,在南方上座的论书中,表示得极明显,如七论的第一部《法聚论》,即以〈心品〉、〈色品〉来概括一切法的。这样,他们的二元论性质是非常清楚的。哲学上真正的二元论是没有的,最后总有所偏重,上座部也如此,他们最终是主张唯心的。从他们的社会的、背景的根源看,也必然只能是唯心的。《毗尼母经》明确提出‘二法不可违’︰一是佛法,二是王法。这就是他们学说的最后立脚点。(中略)再就他们的学说本身看,讲色讲心,似乎是二元的,可是他们讲色的一边,总离不开心的一边,讲‘法处’都是就‘所知’上说的,如色是所见的,声是所闻的等等。所以尽管有‘法处’,但决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与心相连,以心为前提存在的。另外,他们讲‘诸行无常’,把无常讲到刹那灭的程度算是够透彻的了,所以后人称化地部为‘刹那论’者。问题是,他们讲刹那灭不是以时间为标准,也是联系心来讲的,因为心是刹那灭,被心所知的对象──外界才是刹那灭的。这就必然会否认时间的客观(物)性,只能走上唯心论一途了。上座系根据这一观点推论现象中只有现在这一刹那是实在的,过去、未来,都不实在。以上即是上座系有关‘境’的学说的特点。
  实践方面,也就是行、果方面,上座系将解脱的主体归之于心,达到心解脱,就谓之解脱了。这样,就会要讨论到心的性质问题,因为它决定着能否解脱与怎样解脱。对此,上座系也有其特殊理论,即‘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他们认为心的自性原是清净的。那末,为什么还发生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呢?这由于心为外来的烦恼所染污了的缘故。关于心性问题,他们是分两段讲的,心自性清净,这是第一段;为客尘所染,这是第二段(客尘即非主体,是外来的,而且来历不明,突如其来);两段连起来合成一个命题。这就回答了两个问题︰(一)心可以解脱;(二)解脱的方法是去掉客尘。
  在如何去掉客尘而引起与此有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烦恼与心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是否相应?上座部认为,要做具体分析。烦恼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眠,指烦恼的习气,如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它是一种潜存的势力,与心是不相应的。一是缠,指烦恼的现行,这是与心相应的。依上座系看,不论与心相应或不相应,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质。心尽管与烦恼同时同起,仍然是离烦恼的。这也是他们不同于其他派系学说的一个特点。
  上座系的实践,就在去掉客尘,恢复本性。采用的方法与原始佛学是一致的,即先见(见道)而后修(修道)。见道是明白四谛的道理,所谓现观四谛。修道即修行,主要是用禅定。佛家修道的方法是禅定,上座系特别重视这一方法。所以《舍利弗问经》在谈到化地部特点时,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来形容,可见该派的禅定功夫很深入,对禅定的理论讲得很细致。《异部宗轮论》提到化地部主张时,也说‘道支皆是念住所摄’。道支一般都讲三十七菩提分,而化地却以念住(定)为中心,各菩提分皆与念住有关,可以看出他们重视禅定的特色。又如《舍利弗毗昙》的〈道品〉中,从一支道(即一条路)到十一支道共组织为十一道,他的一支道就是身念处(身念住)。身念住是四念住中第一念住,他们视为唯一的道路来理解,即此亦可见他们对禅定所持的极端态度。
  他们的禅定并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心性加以认识、分析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