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愈。
一痘后炎暑嗜卧,怠惰食少,口燥咽干,肌肤枯瘁,乃脾胃虚,元气弱,不能实四肢,育肌肤,而润皮毛
也。况值长夏,热伤元气,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治之。
万密斋治一小儿,痘后发热不止,食少喜睡,又喜黑暗,乃毒痘内陷也。因问其脓水必清,痂皮必薄。果
然不成脓,不结痂,但水出,皮脱而干。曰∶凡痘初出,壮热昏睡,常候也。今既收,则当邪尽正复,热退食
加神爽。乃俱不然,不可治也。后忽昏冒死。
卷二十七
羸瘦
属性:徐仲光曰∶一痘烦热口渴,能食易化,不作肌肉,此气血虚乏,心火充甚而乘也。经曰∶火炎上则土燥,
多食亦饥。治而气血兼补,单日服五味异功散加黄连、麦冬、知母,双日服四物汤。亦有治之不应,为毒火烁
阴,津液枯涸而死。
一能食枯渴,肌肉不长,精神憔悴,脉来沉缓,此乃脾胃不足。东垣曰∶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
则肌肉削。又曰∶脾胃虚寒,则元气不足,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连。
一能饮食易饥,不长肌肉,此因胃阳有余,脾阴不足,故胃食善消。《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
胃与大肠也。以小异功散加黄连、白芷治之,以泻二阳之热也。
一痘后面白唇赤,肌肉羸瘦,皮毛枯槁,潮热往来,虽食易化,乃疳劳之候,皆由痘后饮食不节,脾胃过
伤。东垣曰∶脾胃虚弱,则元气下流,阴火上乘其土位。治宜健脾为主,而兼以清热之剂,则脾土坚固,气血
滋生,诸症自平。以归芍四物汤加石斛、麦冬、地骨皮、银花、柴胡等剂,又六味地黄丸加参、术、归、枸杞
子、五味子,间服异功散。
一痘后面白无精光,口气冷,少食羸瘦,乃胃气虚之候,以六君子汤治之。
一痘如前,兼以便溏肠漏,即用六君加炮姜、木香。
一命门火不能生土,而成是症者,用六味地黄丸。
一痘后渐黄瘦,面肿,身热肚大,吃泥吃米,此由痘后饮食伤脾,愈而复伤,乃脾疳之候也。治宜养正,
而积自除,以肥儿丸治之。(此皆脾阴大伤之候,非燥补之药所能治也。)
卷二十八·小儿科
疹
属性:(雄按∶麻也,痧也,疹也, 也,各处方言不同也,其实一也。何以分 疹为两篇,殊属未当,今归并作一类。)
孙文垣治仆子孙守,以麻(即 子。)咳嗽无痰,上唇浓,体肿热,大便燥,声哑,燥火为患。以麦冬、知母、
栝蒌、甘草、白芍、桑皮、(是症宜去白芍、桑皮,入牛蒡、桔梗。)地骨皮、石斛、枳壳,服后嗽减其七,乃去栝蒌、
枳壳。以其大便已溏,加生地、当归、苡仁,调理而安。(此症加生地,合否当酌之。)
程氏子七岁中麻,(西吴呼为 子,姑苏呼为痧子。)一月余矣,发热如故,咳嗽声哑,肌削骨立,头发尽秃,众
医束手。孙见之曰∶若谓此儿不可治耶,此麻后虚热成疳,以大芦荟丸与之,可万全也。病家初不余问者,谓非幼
科专门也,不知此特大方家余事耳。(可改韩诗曰,余事作儿科。然方脉不知儿科者,必非良手。)为制药与之,未尽服
而瘳。
吕东庄治钱氏子,五岁,病 泄泻。儿医谓 最宜于泻,不复顾忌,以清火为急,寒凉纵进,(着眼在纵字。)
病势殊剧。吕视之,面色两观刺红,(虚阳上浮。)时切牙喘急,(上盛。)口渴甚,饮水不绝,(阴虚液燥。)脉洪缓
如平壮人。曰∶脾急矣,速投人参、当归、黄 、陈皮、甘草、茯苓、木香以救之,一剂觉安。或阻之曰∶误矣,小
儿有专门,岂可令腐儒治之。吾所闻 病,以发散清凉解毒为主,今半身 ,潮热未退,而用温补,必不救矣。(无
真知而参未议,最能误人,知者慎之。)其家惧,遂不敢再服。间三日,其父复来见曰∶诸症复如故,如何?吕曰∶
岂有是理哉,君戏我耳。曰∶日来实不服君药,乃述其故。吕曰∶君试急归,儿天柱骨倒矣。别去,顷之驰至,曰∶
果如公言,奈何?急服前方何如?吕曰∶前方救虚也,今加寒矣,非桂、附不能挽也。曰∶颧红口渴,喘急饮
水,俱是热症,而公独云虚寒何也?曰∶阴竭于内,阳散于外,而寒凉复逼之也。阳无所归,内真寒而外假热,
此立斋所发《内经》微旨,非深究精蕴者,不能信也。乃归而违众服之,一剂而天柱直,二剂而喘渴止,三剂
起行,嬉戏户外。(此由苦寒过剂,故处方如是,非一切小儿皆可桂、附也。)
冯楚瞻治沈氏儿,发热数日见麻疹,才一日,面上尽没,神气困极,蛔从口出,不一而足,数日不食,下
泻上喘,唇口焦裂,五心壮热,手足指尖皆冷,脉细数无伦,两尺更弱。咸谓疹毒归脏,胃热故蛔连出也。不
知神气欲脱,五脏俱困,脾虚不能纳谷,虫无所食,又兼虚火熏蒸,脏腑燥热,虫不安而出耳。况诸斑疹,多
由内伤失调,脾胃不足以荣,是以阳气逆行,阴覆于外。血盛气壮,则色红而 发,血虚气弱,则色白而隐伏,
有何毒之轻重乎?面上退缩者,阳虚不能升发也。喘促者,气难续也。唇焦者,脾津耗竭也。五心壮热者,阴
亏火烁也。泄泻不食者,真火衰而脾不运也。寸关细数,尺弱者,气虚血虚,虚火上浮而不藏也。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今者之急,本气欲脱也。倘谓麻疹余毒,解利清托,恐神气先尽矣。乃以熟地六钱,丹皮一钱,麦
冬三钱,牛膝二钱,制附六分,一剂假热全消,真虚毕露,神气更倦。此阴已少复,当补气以助其发生。前方
另煎人参二钱冲服,神气渐复,喘促全安。饮粥微呕,乃胃气久虚之故也,再用前方,加炒黄白术二钱,去丹
参,参汤冲服,四剂全愈。
愚按∶此与吕症大同小异,要是百中一二,未可执为程法也。大抵麻疹之发,本诸肺胃,治之但宜松透,
一切寒燥寒热之剂,不可入也。余尝遇表散过甚,绵延不已者,一以生地、杞子、地骨、麦冬、蒌仁、沙
参等味三四剂,必嗽止热退而安。
高士宗长男六岁,次男三岁,于元旦次日发热见疹,即用以清解透发之剂,次日略增十数点,究不畅。心
以长男七月而生,先天怯弱,问其胸腹宽否?曰∶饥甚。口味何如?曰∶淡甚。因知其虚,遂投 、术、参、
草、桂枝、红花一二剂。次日透发遍身,热稍退,而性情犹烦躁,夜发热,频咳嗽,至一月而安。由见点之
初,过服表剂,虚其经脉故也。(由此成疳劳者多矣。)次男幼稚,致问不能,以上冬痰喘,服麻、杏、桂
枝、石膏一
剂而愈,谓其禀质略强,知其疹必不寒凝毒甚。因其苏、麻、前、杏、黄芩、石膏药,(大错。)红点不增,又与紫
苏、葱、姜、芫荽等温之熨之,疹总不出。(所谓不知经候,混攻混表是也。)同道俱云∶舍透法,并无别
法。(如此等药,岂但透发而已。)至五六日,吐蛔。或曰∶此热极生虫,可服牛黄散,牛黄散即大黄末也。一服
而痰喘止,神气稍平,却自是不能言矣。计无所施,针百会穴开其 门,服牛黄分许,及诸单方。观其形症,
(急则乱投药饵。)实不能生。友人张卫生曰∶此大虚大寒症也,今既无言,又不能食,恐无济矣。勉投参、
附,究无挽回。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为医者可不鉴诸?
汪氏子出 已三日,服前胡、杏仁、麻黄、石膏药一二剂,疹出二十余点,不能再增,心胸烦闷,乞高诊。
高曰∶若再攻发则败矣。急与芎、归、 、术、桂、苓、红花一剂,而热退身安。凡治疹,调其气血,和其经
络,寒凉攻发,概致不用,则屡试屡效也。(亦非定论,盖鉴前车而矫枉过正也。)
吴题先子甫二岁,出 ,儿医攻发不透。高视之,知其虚也。曰∶若但发 , 断不出,必至不保。惟有
温补之剂,益其脏腑,安其肠胃,助其气血方可。(语无筋节,则胸无滚动条可知。)遂与 、术、姜、桂、
归、芍、苓、银花、红花诸味,一剂而安。次日,即用原方加人参一钱,又连服独参汤而愈。
夏氏子出 ,色点俱紫,神气不宁。高曰∶此症大凶,治须得法。连看二次,皆用温散药。次早,其家人
走告曰∶口吐涎虫,另有药否?曰∶昨二剂俱服否?曰∶尚存一剂。因与附子八分,令加入煎服,自此遂无音
耗。(心窃惑之。)越三载,至其家,(犹怀鬼胎。)见其子长大,因问昔年出 吐蛔,何由得愈?曰∶服药后,
因无力相延,仗天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