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纳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吴〕汗出而厥。阳微欲绝。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无血以柔其筋。脉微欲绝。固为阳之欲亡。亦
兼阴气亏损。故用通脉四逆以回阳。而加猪胆汁以益阴。庶几将绝之阴。不致为阳药所劫夺也。注认阳极虚。
阴极盛。故用反佐之法。以通其格拒。误矣。(案成氏。方氏。钱氏。金鉴。并同。)
程云。吐已下断。犹阴邪坚结。阳气难伸。所以证则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则微而欲绝。此汤主
之。于回阳救急中。交通其气。善后犹难为力如此。敢不慎厥初哉。○案此亦一说。故附存于此。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发汗吐下后篇。汗下。有后字。)
〔魏〕吐利发汗后。脉遂就平。病遂瘥可。此尤为素日胃
气有余。而病邪轻微之效也。但余小烦。乃胃气暴为吐下所虚。非素虚乃新虚也。胃既新虚。仍与以旧日之谷
数。则谷气多于胃气。所以不胜谷气。而作小烦也。仲景不言治法。盖损其谷则愈之治。见于大病瘥后之条矣。
故不复赘此。凡病可云然也。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属性: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
(【原注】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花下。玉函。有眼胞赤三字。千金翼。作痂胞赤花。
巢源。作眯。)
〔成〕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
得病。名曰阳易。妇人新病瘥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案以上。出巢源。)以阴阳相感动。其
余毒相染着。如换易也。其人病身体重。少气者。损动真气也。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阴气极也。
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者。感动之毒。所易之气。熏蒸于上也。与烧 散。以道阴气。〔钱〕男女
一交之后。自然元气空虚。余邪错杂于精气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经络。乘其交后虚隙之中。入而浸淫于脏腑
筋骨脉络俞穴之间。则正气因邪而益虚。邪气因虚而益盛。故有此阴盛阳衰之诸证也。邪入阴经。身体必重。
真阳亏损。三焦不运。宗气不行。所以少气。邪从阴窍。而溜入少阴厥阴。故少腹里急。若里急之甚。或引阴
中拘挛。皆阴邪之所致也。阴邪在下。而虚阳上走。故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下焦虚冷。所以膝
胫拘急也。此真所谓阴阳之患。故以烧 散主之。
肘后方。两男两女。并不自相易。则易之为名。阴阳交换之谓也。
方云。伤寒。包中风而言也。易犹交易变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气未复。强合阴阳。则二气交感。互
相换易。而为病也。
烧 散方
妇人中 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 烧服。(成本。玉函。
作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剪当烧灰。)
〔钱〕男女之交媾。易所谓二气感应。以相与也。以未净之邪。随交合之情。精神魂魄。无不动摇。翕然
而感。感而遂通。混入于少阴之里。故以近隐处之 裆。引出其阴中之邪。所谓物从其类。同气相求之义也。
〔鉴〕男女 裆。浊败之物也。烧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气相求之义耳。服后或汗出。或小便利则愈。阴头
微肿者。是所易之毒。从阴窍而出。故肿也。
伤寒蕴要曰。阴阳易。仲景治以烧 散。活人书。以 鼠屎汤。栝蒌根竹茹汤。竹皮汤。当归白术散之类
主之。易老分寒热而治。若伤在少阴肾经。有寒无热者。以附子汤。调下烧 散。若伤在厥阴肝经者。以当归
四逆汤。加吴茱萸附子。送下烧 散主之。如有热者。以鼠屎竹茹汤之类。送下烧 散主之。要在审察脉症。
分其冷热而治矣。
阴证略例曰。若阴阳易。果得阴脉。当随证用之。若脉在厥阴。当归四逆汤。送下烧 散。若脉在少阴。
通脉四逆汤。送下烧 散。若脉在太阴。四顺理中丸。送下烧 散。
证治准绳曰。尝治伤寒病未平复。犯房室。命在须臾。用独参汤。调烧 散。凡服参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用药不可执一也。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钱〕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虚。气血未复。精神倦怠。余热未尽。但宜安养。避风节食。清虚无欲。则元
气日长。少壮之人。岂惟复旧而已哉。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夫劳
复者。如多言多虑。多怒多哀。则劳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则劳其力。皆可令人重复发热。如死灰之复
燃。为重复之复。故谓之复。但劳复之热。乃虚热之从内发者。虽亦从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从辛温发散
取汗也。故以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惟女劳复。虽为劳复之一。而其见证危险。治法迥别。多死不救。所以吴绶
谓前人有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墙。水退墙苏。不可轻犯之喻也。〔喻〕劳复。乃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之病。方
注作女劳复。大谬。
病源候论曰。伤寒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若劳动早。更复成病。故云复也。若言语思虑。则劳神。
梳头澡洗则劳力。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又大病之后。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猪肉
肠血肥鱼。及久腻物。必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KT 黍饴 炙脍枣栗诸果脯物。及牢强难
消之物。胃气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虚冷。大利难禁。不可下之。必死。下之亦危。
皆难救也。
枳实栀子汤方。(○成本。玉函。子下。有豉字。)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
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千金。作酢浆。千金翼同。空煮取四升。玉函。作空煎减三升。纳大黄。成本。作加大黄。子下。
成本。有大字。无服之愈三字。五六枚。千金。外台。作一枚。)
〔成〕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汪〕劳复证。以
劳则气上。热气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实为君。以宽中下气。栀子为臣。以除虚烦。香豉为佐。以解劳热。煮
以清浆水者。以瘥后复病。宜助胃气也。〔周〕如果虚劳而复。当用补矣。乃立此汤。虽曰劳复。实食复也。
何也。新瘥未必大劳。或偶不慎起居。致食不能消化者有之。若有宿食。竟自过饱矣。故枳实宽中破结。栀子
散热除烦。香豉解虚热微汗。合三物之苦寒。主劳伤之复热也。如多食停滞。因生热者。必按之痛。宜加大
黄去之。快愈之速。使不大耗胃液也。设不知者。以病后不可用。所损多矣。
伤寒类方曰。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本草蒙筌曰。浆水造法。炊粟米。热投冷水中。浸五
六日。生白花。色类浆者。医方祖剂曰。浆水。乃HT 米和曲酿成。如酢而淡。字汇曰。浆。米汁也。吴云。清
浆水。一名酸浆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其
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案李时珍引嘉谟云。浆水。酢也。误。
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门。博棋子。长二寸。方一寸。
伤寒蕴要。枳实栀子汤。治食复劳复。身热心下痞闷。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实。脉中有力者。可加大黄。内外伤
辨惑论。食膏粱之物过多。烦热闷乱者。亦宜服之。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原注】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成本。玉函。热下有者字。)
〔钱〕伤寒既瘥以后。更发热者。若病后余气作虚热。固当以柴胡黄芩。清解余热。以人参补其病后之虚。
而以姜枣和之。若复感外邪。而发热。亦属病后新虚。理宜和解。但察其脉证之有类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者。以
小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