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2唯识二十颂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安,途中历经险阻,历时五年,始抵中天竺,於那烂陀寺,依戒贤论师学  及十支论奥义五年。复从胜军居士学  及  等论典二年。

    奘师於贞观十九年回国,由天竺携回梵典六百五十馀部,归国後广译经论,先後译出
七十五部,一千三百馀卷,其中关於法相唯识一系的,有  , 
,  ,  ,  ,  ,  等
多种。奘师唐高宗麟德元年圆寂,享年六十五岁。奘师之後,唯识之学,由其上座高弟窥
基大师绍述之,而建立我国的唯识宗。

    唯识二十颂一书,在印度的注释极多,以世亲菩萨的弟子瞿波论为首,共有十馀种注
释本,其中以护法论师所造的  五卷 (唐代义净法师译) ,最为重要。我
国注释二十颂的,有窥基大师撰  二卷,新罗圆测撰  二卷等。

    奘师译本的文字体裁,是采用似诗非诗的偈颂式,每颂四句,每句五字,共有二十一
颂,每颂之後有长行加以解释 (其实这种解释,现代人很难看得懂。) 二十正颂之後的一
颂是结叹语,用以结束全文,所以实际上仍算是二十颂。唯二十颂和三十颂一样,也是世
亲菩萨假借外人质疑问难,用一问一答的颂文,来解释 '唯识无境' 的道理,以破斥执著
外境实有的小乘外道。

    外人所提出的质疑问难,计有七点:

    一。 四事不成难:这是胜论派、大众部、犊子部、正量部、萨婆多部、经量部、顺正
理师等的主张,他们以四事为例,而难唯识之理不能成立。他们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
,没有外境,则对外境的认识,有一定的处所、时间,应不能成立;能缘之心具有普遍性
也不能成立;世间的奎事物各具有其作用这一点也不能成立。

    二。 外人现量难:这是萨婆多部、经量部、大众部等的主张,他们认为诸法的有无,
应以现量最为殊胜,如果没有外境,如何有现量的认识呢。

    三。 梦境不同难:这也是小乘外道的问难,梦中的境界,我人知其是唯心所变的幻境
,但现境。。。。。。。。。。

    四。 二识决定难:外人问:如果唯有内识,无有外境,则在心识之外自然也没存他人
与圣教。果然如此,则因亲近善友恶友而闻正邪之法,岂不是不能成立?

    五。 梦境业果不同难:唯识家以梦喻现境,但醒时造善恶业有苦乐果,梦中的善恶业
何以独无果报呢?

    六。 杀业不成难:杀羊之时,若无羊等外境,则不能杀生,或杀生之罪是否成立?

    七。 他心智难:他心智,即具有知道他人心意的智慧。若有他心智,则证明他心之存
在,如此则唯识无境之义就不能成立。

    以上七难,都是对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之说提出质疑,说明心外实境的存在。世
亲针对以上七个难题,一一予以破释,以成其心外无法的唯识思想。

    二十首颂文,如果予以科分的话,可以十二科来讲解,此十二科为:

      一。 第一颂:设难生起。
      二。 第二、三颂:唯识家举出梦等譬喻,证明 '四义得成' ,以成唯识义。
      三。 第四、五、六颂:唯识家否定狱卒的实有性以成唯识义。
      四。 第七、八颂:解释外人引圣教不成、以成唯识义。
      五。 第九颂:略示二无我义。
      六。 第十至第十四颂:以一、多破外境实有,以成唯识义。
      七。 第十五颂及第十六之上半:破妄执现量以成唯识义。
      八。 第十六颂下半颂:示在梦不觉以成唯识义。
      九。 第十七颂上半颂:明二识转决定以成唯识义。
      十。 第十七颂下半颂:显示睡眠时心坏以成唯识义。
      十一。 第十八、十九颂:引意罚为重以成唯识义。
      十二。 第二十颂:释他心智不如实以成唯识义

    本文自第二讲起,即依照此十二科分之顺序诠释。


第二讲    诠释第一至第三颂

一。 第一颂设难生起

论文: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即
    於此义有设难言。

第一颂:外人提出 '若有心无境、四事皆不成' 的质疑

颂文: '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论曰:此说何义,若离识实有色等识生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何故
    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同一处时有多相续,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
    ,非无眩翳有此识生,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梦中所得饮食刀仗毒药
    衣等无饮等用,寻香城等无城等用,馀发等物其用非无。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
    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非皆不成。

诠释:本文的绪论中说过,二十颂有三种译本,即北魏般若流支译本,陈真谛译本,唐玄
    奘译本即我们现在所用的译本。三种译本中,魏译本有二十二颂,陈译本有二十
    三颂,唐译本只二十一颂即正文二十颂,最後还有一首 '结颂' 。在第一颂之前
    ,魏译本及陈译本各有一 '标宗' 颂。魏译本的标宗颂是: '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
    见,若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 而陈译本的标宗颂为: '实无有外尘,似尘识生
    故,犹如翳眼人,见毛、二月等。' 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唐译本,玄奘大师则将标宗颂
    化为长行,即颂前长行中 '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
    分实义。'

      唯识家即根据颂前长行之义,假设外人质疑,以问答方式,说明唯识无境的妙理。
    我们现在以通俗的语言文字,来诠释这深奥难读的二十首颂文。先释第一颂。

      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就是 '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换句话说,内在的虚妄分别的
    心识是有,外在的似义显现的境界是无。我人所缘的外境,就像是眼睛有了翳病的人
    ,看见眼前有毛、有两个月亮,其实都是一种幻相。但在外人看来,外境的山河大地
    ,房舍器物,明明是真实质的存在,怎能说是幻相呢? 因此就有人提出质疑问难
    ,质问唯识家说:假定照你们唯识家所说,世间一切现像都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实在
    的外境。如果唯有内识,没有外境,那麽有四种情况,你们的理论不能够成立:

      一。 外境处所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二。 外境时间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三。 相续不决定这一点不能成立。
      四。 事物作用这一点不能成立。

      主张外境实有者,为什麽提以上四个问题? 因为照唯识家说,外境是心识所变现,
    没有其客观的实在性。外人以为、如果外境是心识所变现,以上所说的四种情况就不
    能成立。何以不能成立,兹再一一说明如下:

      一。 如果外境是心识所变现,外境处所决定 (即有一定的处所) 这一点不能成立。
    因为我人所见的外境,都有一定的处所,例如要看阿里山,一定要到嘉义;要看峨嵋
    山,一定要到四川。如果外境不是实有,一切都是心识所变现,那麽有心识的地方就
    应该有其境现,我们要看阿里山,阿里山即可现在眼前;我们要看峨嵋山,峨嵋山即
    可现在眼前。可是事实上并不可能,看阿里山必须要到嘉义,看峨嵋山必须要到四川
    。既然外境有一定处所,唯识所变义就不能成立。反过来说,外境如果是心识所变现
    ,则 '处所决定' 义就不能成立。

      二。 如果外境是心识变现,外境时间决定 (即有一定的时间) 这一点不能成立。我
    们所见的外境,不但有一定的处所,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例如要看雪、要看梅花,
    一定要在冬天;要看莲花、要听蛙鸣,一定要在夏天。如果外境非实有,一切都是心
    识所变现,那麽夏天想看雪景和梅花,雪景和梅花就可以现眼前;冬天想看莲花、听
    蛙鸣,莲花就可以现在眼前,蛙鸣之声可以为我们听到。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看梅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