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先过滤资讯:股海险恶,在市场上总有空头和多头
二股力量对峙,许多资讯是特定人士故意释出,企图影响股
市,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讯
并非全可尽信。
这种时候常识往往比知识重要,先以经验法则判断资讯
的正确与否。自从2004年发生地雷股效应后,市场已出现杯
弓蛇影的氛围,例如2004年8月公布半年报时,市场使出现
某些公司的财务报表签不出来的流言,不少绩优公司因此被
波及,包括我所主跑的一些好公司。当时我听到这样的传言
时,直觉反应是:“如果连这样的公司财报都签不出来,那
么整个产业还有谁的财报签得出来?”后来证明那只是空头
户故意用来打击市场的谣言。
最令人无所适从的是利多、利空消息杂陈的情况,往往
同一天报纸,不同的版面却有大相迳庭的讯息,尤其是落底
的TFT…LCD产业。一位跑面板产业的记者曾告诉我,预测面
板的景气常会让专家满地找眼镜,无论是面板厂的科技大
亨、证券分析师,甚至是与面板相关的上、下游业者,总是
坠入五里雾中,更别说一般人要利用不确实的资讯去研判。
此外,甚至在商业竞争中也会有假消息,例如南韩面板
厂三星与乐金飞利浦 (LPL)在该领域是“喊水会结冻”
的主导地位,但2004年夏天,当LPL在美国和南韩上市时,
三星为打击竞争对手,故意释放出面板景气反转的讯息,以
阻止对手的筹资进一步壮大。
二、市场是否提前反应资讯:很多公司喜欢在法说会,
或是与记者的餐叙上讲利多,但偏偏在此之前,股价可能已
经在有心人士的布局下,悄悄上涨,因此建议投资人在看到
报纸刊登利多消息时,不要冲动跑去买股票,因为很多时候
股价早已提前反应,千万要避免成为别人出货的工具。
三、判断是长线的资讯还是短线的资讯:有的公司会对
外宣称接到大订单,或是得到大型标案,这时你要先去判断
它何时能出货,如果这项大订单没能贡献在当年度,那这个
讯息也只是短线题材,格局不会太大。
有一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高阶主管,在1990年告诉他的
亲戚:威盛和精英有发展上的瓶颈,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
由于这位主管身处相同产业,和英特尔相关的业务十分熟
稔,所以这位亲戚便如获至宝的去放空威盛和精英二档股
票,当时他在110元放空精英,以及180元放空威盛,最后却
分别在精英每股210元和威盛每股260元被强迫回补,放空4
张股票让他赔了近40万元。后来这位主管对亲戚解释说:
“我都是讲长期趋势。”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真是
“好长”的趋势,因为威盛和精英的股价都曾下跌到120元以
下。
四、股价对讯息反应的强度:通常一个讯息出现,会有
四种现象,分别是:利多大涨、利多不涨、利空大跌和利空
不跌。这些反应常能作为研判市场气氛的指标,例如当所有
利多出现,股价反应牛皮,或是利空占据主要版面,股价反
而逆势上涨,这都可以嗅出是市场要反转的前兆。
五、注意人为操控的讯息:一般而言,具有时效性的新
闻比较不会被人操控,因为大家取得资讯的立足点是平等
的,例如国际间的石化工厂突然爆炸,或是平日资讯不透明
的公司召开法人说明会等等,这时你可以参考这些讯息而买
卖股票;至于那些较不具时效性的新闻,往往会经过多手的
操作,例如由公司的老板决定何时说、媒体何时报导等,这
其中都有资讯不对称的问题存在,出手前必须谨慎。
六、有利益冲突的资讯:最常见的就是外资的研究报
告 ,有时被调高评等的个股 ,整体外资竟是卖超;而看坏的
股票却有偷偷吃货的现象 。这与保险业务员和理财专员总想
卖你佣金最高商品的道理是相同的 。
台湾股票市场上散户多 ,所以消息也特别多 ,尤其现在
网路盛行 ,特定人士更会利用网路上散播假消息 ,因此在股
海中学习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就是不要淹没在纷乱的资讯
*理财密码
*股市上许多资讯是特定人士故意释出,企图影响股市,所以资讯
并非全可尽信,而常识往往比知识重要,要以经验法则判断资讯
的正确与否。
*投资人在看到报纸刊登利多消息时,不要冲动跑去买股票,因为
很多时侯股价早已提前反应,千万要避免成为别人出货的工具。
*如果一项利多却不能在短期内兑现,那对于该项股票就没有大大
的助涨作用。
*通常一个讯息出现,会有四种现象,分别是:利多大涨、利多不
涨、利空大跌和利空不跌。这些反应常能作为研判市场气氛的指
标。
*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比较不会被人操控,可信度也比较高。
*当外资调测个股评等时,仍需观察其评价与买卖起动作是否一
致。
讯息的玄机
虽说 “资讯无价”,但是对于股市讯息,要能分
析、追踪、确认,才不会被错误的讯息所摆弄。
2005年初,农历年后股市多头来临,除了合并案一桩接
一桩上演,市场上也充斥着许多讯息。所谓 “资讯无价”,
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早已表露无遗,例如 《上班女郎》
(Working girJ))利用杂志上的一则新闻而咸鱼翻身;《回到未
来》剧中人争夺一本记载着所有竞赛优胜名单的手册……,
可见讯息的力量往往超过你所能想像。
一般投资人无法像专业投资机构的研究员、分析师可以
到处拜访公司,也无法像媒体记者可以定期向上市上柜公司
询问经营状况,所以主要获得讯息的管道是来自企业定期在
证券交易所网路的公告、报纸上的报导和即时资讯。
在此,就这三方面讯息的来源做简单的分析:
一、股市观测站上的重大讯息:在股票市场上,获得讯
息的重要管道通常是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股市观测站所发布的
重大讯息,上市柜公司会在每个月10日前公告上月营收、有
的公司会公告自结的获利,此外,每年4月30日、8月31日、
和10月31日则会公布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另外,还有一些
不定期的董事会内容等,或者是对报纸或是电子媒体新闻报
导内容的澄清。
证券交易所和柜台买卖中心对上市柜公司的发言有一定
的规范,每一家的发言人也都相当了解游戏规则,可是那些
雄才大略的老板们却往往会超出界线,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讯
息或数字,于是当隔日媒体大肆报导时,也迫使公司发言人
必须立即澄清和更正。
大部分的中小公司对媒体都是采取友善的态度,常会以
“此乃媒体善意的评估”解释出现在报上的财务数字,看到
这样的公告,其背后的意义是此讯息大多是由老板所释出,
曾经有一家公司甚至还出现 “此为媒体善意评估,但与事实
颇为接近”,可以说是间接承认讯息的真实性。
第二种就是自始至终都否认,对报纸而言,最大的卖点
就在于独家新闻,因此许多尚未成熟的合并案,或是还差临
门一脚的策略联盟、与国外大厂签订的保密协定,或是其发
展策略与现有客户有利益冲突等消息,却被心急的记者提前
报导,而这往往会激怒上市柜公司,因此被报导的公司总会
在重大讯息上极力澄清。
曾经有位上市公司发言人对我坦诚表示,他们在股市观
测站做“绝无此事”的澄清报导,有时候是为了对国际大厂
有所交代,例如最近相当流行的i…Pod概念股,只要有媒体报
导某公司接到苹果电脑的i…Pod订单,该公司通常会接到美国
苹果电脑的警告,而这些代工公司也会一再交代记者,就算
是公开的秘密,也必须以“美国大厂”、或是 “MP3客户”
的字眼来报导,绝对不能写出“苹果电脑”,而大部分的日
本公司,更是忌讳自己公司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国内企业中,以鸿海否认媒体报导的频率最高,由于鸿
海版图不断扩大,许多投资案涉及敏感,让鸿海常常在重大
讯息上措辞强硬。从其跨入主机板,入主广宇、华升等公
司,尽管当时市场传闻已经沸沸扬扬,但是鸿海的态度却是
一路否认。2003年10月《经济日报》曾经率先报导鸿海即将
买下摩托罗拉的墨西哥厂,虽然报导中只写出“国际知名手
机厂”,可是鸿海还是随即在重大讯息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