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加尔文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洹⑸系鄱匀说募鹧∈怯刑跫摹⒒降氖昙凼俏澜缟厦恳桓鋈烁兜摹⑷说淖杂梢庵臼悄芄豢咕苁チ榈摹⒁约靶磐降镁鹊淖刺腔岣谋涞摹<佣牡淖匪嬲咭云涠跃榷鳌⒍陨系壑魅ǖ拿舾卸龋⒓匆馐兜秸庵执砻枷氲难现匦院臀:π浴S谑牵钦偌撕衫技捌渌分薜厍墓檎棠粒诤衫嫉亩嗵爻牵―ort)召开了一次全教会性的议会,即教会史上著名的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会议中,正式定阿民念主义为异端,并且就阿民念所提出的五点,作出了五项响应。那便是后人所熟悉的加尔文主义五大要点。(注3)不了解加尔文主义的人,常常以为这五点就总结了加尔文的思想。其实这五点既非加尔文自己的原创,也非加尔文思想的全貌。其所论及的,只不过是属于救恩之施行那部份的一些要点而已。

十七世纪改教运动的进深阶段

    进入十七世纪后,归正运动的主要据点要属荷兰和苏格兰,而清教徒在英格兰的努力则因英皇的干预,一直无法顺利进行。于是,在灰心失意之时,许多信徒就决定漂洋过海,到美洲新大陆另起家园,重新建立起一个以圣经为本的教会和社会团体。
    他们到了美国的东北部,把那个地方命名为新英格兰(New England),立志要建立起一座「山上之城」(City upon the hill)于世间。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的祖国英格兰看到一个以圣经为本的社会和教会的典范。在这段时间里,这一群加尔文主义者对「圣约」指导下的教会、家庭、社会、政治等所提供的知识遗产,对美国后来的宪政、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今天美国许多的政、教理念和传统,都可追溯到当年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所作出的贡献。

    此时,整个基督教已渐渐从与天主教抗衡、对立的阶段,转向对内部、对自己教义作更精确、更细致的展述。而至于对外宣教,赢取未得之民一事,则要等到十八世纪。但天主教在这段时期的宣教事业则非常蓬勃。耶稣会差往亚洲的宣教士就是在这个改教时期出现的。利玛窦等天主教宣教士带到中国的,不仅是宗教,更有西方文明。

    但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神学与宣教的关系。归正信仰所强调的,一向是人的堕落。一个人本的文化或文明,无论它有多么高尚、多么进步,没有一个不是堕落且需要被拯救的。而天主教根据多马主义(Thomism)的神学思想,对人的理性在寻求上帝之外的事情上的能力是肯定的。天主教宣教士来华的宣教工作,从正面来讲,他们是全面性的,即他们不仅只讲属灵的事,也涉及到社会文化、文明建设等。但从负面来看,当这些宣教士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深深为之吸引,以先肯定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相融性,然后希望借着把孔孟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相融汇的护教进路,把中国人带到基督面前。结果,非但没有使中国人归向基督,反而失去了他们起初传教的目的。他们最后所发展出来的,乃是一种儒耶混合的产品。因此并没有在引人归主这方面作出什么成绩,而他们被国人所纪念的,乃是他们如何把西方的某些文明介绍到中国一事。此段插曲,虽与归正运动无关,但可为以下将要谈到的更正教的宣教发展作一伏笔。

    改教运动进入十八世纪后,整个加尔文思想下的各地教会都着重于探讨救恩的实施与得救后的属灵生命。归正教牧此时便在两种偏颇的思想中持平,一是强调因信称义、不靠行为的,这些人往往容易堕入一种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的心态中;二是注重得救后的成圣生命的,这些人则容易堕入一种新律法主义(Neonomianism)的光景中。持归正信仰的牧者为理清这些教义之间的关系,写下了许多著作。这段期间,救恩论的发展乃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和成熟。

    然而,从另一方面而言,由于改教运动所争议乃在于教义的正确与否,以至更正教徒不禁堕入一中纯以一个人能否正确地道出教义来定他是否真正的基督徒。因此,不久后,信仰就变得枯燥、僵硬,只成为头脑上的知识。于是,在改教的发源地德国就兴起了一股与此对抗的新运动,就是敬虔主义运动(Pietism)。敬虔主义所注重的,乃是信徒与基督的那种活泼而亲密的属灵关系。一个人虽然能够把信条正确地道出,但仍可能是不认识主的,因为他没有与基督建立个人的关系。然而,正如任何一种因反对某种现象而产生出来的反方向运动,它们在纠正错误之余,往往都会带来了另一种的副作用。敬虔主义在把属灵生命生动化后,因其对教义和信条的排斥或轻看,就把信仰主观化了。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我知道我得救,因为这是上帝在圣经中给我的应许,无论我个人的感觉或经验怎么说。”但到此时,人们所注重的则是:“主与我漫步花园里。他与我谈、他伴我走、生命窄路同过。你若问我怎知主活着,因他活在我心。”这样一来,信仰的坐标就从客观性的、上帝永恒不变的启示上,转移到主观性的、人对上帝启示的领受上了。这种的偏颇,也为一个多世纪后的、同为发源于德国的新派神学(Liberalism)铺下了道路。

十八世纪复兴运动的展开

    经过了两个世纪的改教运动,许多受加尔文主义影响的国家都在政治、经济上发达起来。这时,那些起初为改教而争战、受逼迫、立志敬虔度日的信徒的后代,已渐渐在富裕、安逸的生活中荒废下来。以致无论是欧洲的荷兰,还是美洲的新英格兰,各地教牧都为信徒的道德下降、对属灵的冷漠一事大声疾呼。于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复兴运动就在这些教牧人员的讲台事奉下爆发出来,即所谓的「大觉醒运动」( Great Awakening) 。其中为首的有在美洲新大陆国的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和在英国怀特腓(George Whitefield)。大觉醒运动的主要目的,乃是要重新唤醒人的灵命、使人重拾圣约、过敬虔圣洁的生命。

    其实,大觉醒运动所带来的悔改显现,不仅见于平信徒当中,也涉及到教牧。这个运动起先是始于美洲新大陆,后来也传到英国以及欧洲大陆。这种以对上帝的道的传讲来复兴信徒的讲台事奉,一向是加尔文主义者/清教徒的事奉原则。这种传统,到了十九世纪又再由有“证道王子”(Price of Preachers)之称的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在英国重拾,而到了二十世纪,则由伦敦的钟马田(Martin Lloyd…Jones)继承。

    而在美洲新大陆,当时大觉醒运动所带来的其中一项后果,也是继承加尔文主义的另一项特色,就是大学学府的兴建。正如加尔文在研经时不忘语言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一样,那些复兴后的教会,也意识到他们需要为上帝的教会栽培敬虔且有学识的教牧人员,使他们热衷对一切属于上帝的真理。哈佛、耶鲁这些早期的大学,均是为栽培教牧人员而兴建的。人们可以看到,这些大学的校园中央,总是有一座小教堂。

    然而,复兴运动起初按照爱德华兹和华特腓的教导,本是以注重上帝的圣约、上帝的主权、强调人的全然堕落、需要基督无条件的拯救为主的。但发展到后来的第二波、第三波时,就渐渐变质了。由于许多教牧看到复兴所带来的果效,于是就都盼望有复兴的出现,以至企图用人为的方法制造复兴。这样,起初的复兴(revivals)到此时就变成了复兴主义(Revivalism)。以芬尼(Charles Finney) 为首,那些曾经接受过加尔文主义思想的奋兴家,因相信使用什么样方法就能在人身上带出怎样的果效,于是就难免要对“人”做一些正面的肯定。结果,他们就走向了当年阿民念的道路。十九世纪的复兴运动与上一个世纪的大复兴,乃是大相径庭了。以清教徒的信仰和教会特色为主导的新英格兰地区,此时也一去不复返了。

    此外,大觉醒运动在美洲乃带来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圣职的普及化或平信徒化。在此之前,教牧工作主要是由圣职人员负责。若有人感到蒙召作传道,需要有教会会友的认同和教会牧者的带领。但大觉醒后,许多平信徒毅然担负起教牧的责任,尤其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牧者有的还没有悔改时。许多新的宗派也在此时产生,如有浸信会、卫理循道会等。他们发展的速度惊人,主要在于他们的牧者均为从平信徒中自发而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