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三破译的圣经-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颂调为吟诵式颂歌,音调简单无伴奏,节奏自由,歌词选自《圣经·旧约·诗篇》。由于天主教对颂歌的吟唱具有严格的规定,不仅要求吟唱内容与宗教仪式必须相符,而且更要求吟唱者只能是由教士或指定人员组成的男声唱诗班,并且进行齐声合唱,故而教徒唱诗受到限制。东正教有关颂歌的吟唱规定在这一点上与天主教相同。虽然看起来似乎剥夺了一般信徒的吟唱权利,但是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专业性的吟唱活动,无疑为声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因而在公元10世纪就出现了多声,重唱与合唱,奠定了复调音乐发展的现实基础。
  中世纪最著名的声乐是天主教教会唯一的亦是最理想化的大型礼仪颂歌,有着5个乐章的弥撒曲,由《求主怜悯羔羊》、《荣耀颂》、《信经》、《三圣文》、《上帝羔羊颂》这5个乐章组成,追求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表现出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对于天主教的艺术表达有着直接的影响,促使整套弥撒曲吟唱在公元15世纪以后成为常规;而且也间接影响着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其中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在庄严的合唱与重唱之中加入个人抒情性极强的独唱咏叹调,与贝多芬结构宏大而激情充沛的《庄严弥撒曲》同为杰作,从而使弥撒曲式的吟唱超出了基督教的艺术限制,成为声乐发展中的一个有机构成。
  同时,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提倡教徒使用民族语言唱赞美诗,而男女教徒吟唱颂歌也就随之而成为举行有关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吟唱的对象在不断地扩大,不仅早先在民间流传的宗教歌曲在教堂中被允许吟唱,而且还根据新教教义进行了颂歌的个人创作,路德就曾经自己创作歌词,自己进行谱曲,来宣传宗教改革的主张,他所创作的颂歌《上主是我坚固的堡垒》被德国大诗人海涅称作“宗教改革的《马赛曲》”。随后,新教音乐家以《圣经》为主要取材对象,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艺术营养,创造出了清唱剧与神曲,其中以基督耶稣殉难为题材的神曲,称为受难曲。
  较之音乐,教堂对于基督教来说显然更加重要,希腊语之中表示教堂一词的最初意思就是上帝的居所。所以,教堂作为神秘圣洁的场所,并不仅仅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更是一个人与上帝进行对话的地方,因而必须营造出一种虔诚的宗教氛围来,即使是在没有正式教堂建筑的创教之初,在使用私人住宅举行宗教仪式的宅第教堂时期,也特别注重运用绘有《圣经》故事的壁画以及各种颜色的几何图案来渲染宗教情调,以坚定教徒的信仰。不过,由于基督教反对偶像崇拜,因而排斥立体雕塑,而浮雕则大多出现在石棺上,常见的是耶稣受洗图,在这一点上,与乐器及器乐的遭遇很相似。在这里,无论是《圣经》故事壁画,还是彩色几何图案,都是与整个教堂的宗教氛围融为一体的,而口唱心和的吟唱无疑使这种宗教氛围充溢整个教堂。
  所以,教堂建筑在基督教的艺术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教堂既是上帝的居所,又是赞美上帝的圣地。自从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特别是在其国教化,乃至国家以来,人们便开始建造大型教堂,最初是依照罗马长方形大会堂的型式,根据表彰殉教使徒的传统,在使徒的墓地上修建教堂。在罗马城中于公元320年建造了圣约翰教堂,随后是圣彼得教堂等一系列使徒教堂。在君士坦丁堡,于公元333年建造了神圣使徒教堂;而在耶路撒冷,于公元340年又建造了圣墓教堂。这些教堂建筑的外部一般都比较简洁朴素,没有进行刻意装饰,而内部则富丽堂皇,极力进行艺术渲染,尽管在今天里面的彩绘《圣经》壁画及几何图案早已坦荡无存,但仅从教堂内部的墙壁与天花板上所保留下来的大量镶嵌的《圣经》人物画及各种图案来看,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拜占庭教堂在早期教堂建筑的基础之上,融入东方宫廷建筑的某些特点,显示出基督教国家化以后教堂建造的发展,采用了圆形苍穹屋顶,以象征上帝君临天下的绝对权威与无所不在的恩泽,而中心式封闭的内部结构,则给人一种环绕在上帝怀抱之中的温馨感受。特别是在这些建筑物内大量运用镶嵌人物画来进行宗教氛围的强化,一方面采用变形的艺术手段,拉长画面上的主要人物比例,大眼小口,表情严肃凝重,透露出君主式的威严神情;一方面在画面中进行人物等级式排列,世人小而多地排在最底层,第二层是教士,第三层是天使,最上面是基督,从而使人产生敬畏与虔诚的宗教情感。
  罗马式教堂是在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以后,随着教皇国的日益鼎盛而出现的。以石料建造的大教堂,具有纪念碑的厚重与宏伟,以传达出罗马教皇在神学与政治上的专制权威,同时完全排除拜占庭式教堂的宗教象征的艺术表达,内部结构为纵长横短的拉丁十字架形状,整个教堂以圆拱为主,将门窗、走廊、屋顶连成一个浑然的整体,拱顶分为圆筒形与十字形,它那坚固的墙壁与细窄的窗户,使教堂内部显得幽深,产生出一种神秘与超越的宗教境界,以此来显示天主教教会的不可动摇。同时,还使用宝石与金银等材料来对教堂内部进行装饰,以突出神秘之中的神圣,使教徒在情难自禁之中顶礼膜拜。
  在教皇国之外的大教堂的建造,则更多地显现出在各个基督教国家之中,从国王到市民的宗教独立意识的不断高涨,因而在1140年前后,在巴黎附近出现了第一座具有哥特式教堂艺术特点的大教堂,而到了1190年以后,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才完全形成:以立于修长柱子上的尖拱形成教堂内部似乎无限上升的空间感,与教堂外部高耸的尖塔相映成趣,墙壁上出现的巨大透光玻璃窗使教堂内外融为一体,玻璃窗上用闪光的蓝红颜色绘出的天使似乎在蓝天上飞舞,使人觉得整座教堂将要向天国飞升,心中充满一种圣洁而幸福的欢乐。无论是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还是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种欢乐的感受至今仍可感受到。
  随着教堂建筑风格从拜占庭式,经罗马式到哥特式的变化,一方面似乎在隐喻着基督教教会将在分离之中逐渐发展,显示出东正教与天主教、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消涨起伏;另一方面则展现出营造宗教氛围的艺术表达的不断变化,具有了敬畏森严、神秘幽深、欢乐祥和的种种差异。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基督教教堂的雕塑上面——不仅浮雕因为使用石料来建造教堂而更多地出现在教堂内外的装饰上,雕刻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而且立体雕塑也开始成为整个教堂建筑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欧洲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
  至少在公元13世纪以后,在哥特式教堂的雕塑之中,已可以看到无论是浮雕,还是立体雕塑,已经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生活化,体现出具有写实色彩的自然风格:《圣经》人物雕像在教堂外部的壁龛里以各种姿态站立着,栩栩如生地吸引着信徒崇敬的目光,而基督耶稣与圣母马利亚的塑像,不仅形象高大修长,而且神态安详和蔼,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基督耶稣与圣母马利亚的雕像都显得那么年青而富有朝气,不时绽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使人在崇拜之中倍感亲切。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教堂作为上帝的居所,只有通过综合性的艺术表达,才能够真正成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圣地,从而为因纪念基督耶稣的殉难而进行的弥撒营造出一个必不可少的宗教环境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教堂既是上帝的居所,也是艺术家的天堂。而事实上,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中,号称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无论是他们的绘画,还是他们的雕塑,都与教堂所提供的艺术空间不可分离,甚至与教堂建筑本身也不可分开。所以,一些历史悠久的大教堂实际上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杰作。
  1506年,罗马城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开始进行重建,一直到1626年才竣工,在这漫长的建造过程中,诸多著名的艺术大师,包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在内,都先后参加了设计与施工,特别是众多的艺术大师为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量的壁画与雕塑,使圣彼得大教堂美仑美焕,精彩绝伦,成为天主教最大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