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稣在世时,他不但与穷人和被社会遗弃的人吃饭,亦与被犹太人视为罪人的人吃饭。他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拆除了社会的藩篱,接受那些被社会拒绝的人,不论他们属于什么阶级、性别、家庭状况或宗教,他都愿意与他们来往。
此外,耶稣在世时也行了好些神迹奇事,以表明神的掌权。一般人以为疾病是神因为人犯罪而施行了惩罚,但耶稣却往往无条件地医治人的疾病,接受那些因患病而被社会拒绝的人,推翻了一般人错误的看法。因此,耶稣的事工、死亡及复活推翻了整个社会建制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权力分配。
耶稣所建立的群体是一个平等的群体,这群体拒绝名誉、地位和权势,却重视对群体的服侍。因此,我们从耶稣基督所留下的典范看见,基督教伦理所关注的是如何具体地活出神的管治,而神的管治是充满了慈悲、怜悯、忧戚与共和彼此包容的。然而,或许耶稣所留下的典范可以成为好些道德判断的终极准则,但耶稣所留下的是否足以具体地帮助我们解决今日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难题呢?耶稣并没有立时将现世改变成理想的世界,则我们今天又能否将耶稣标示的理想落实呢?况且,如果我们只是从耶稣的生平找寻解难的窍门,则我们是否只需要接受四卷福音书为权威便足够呢?
基本上,当我们尝试从圣经寻找解决道德难题的资源时,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整本圣经对该问题的看法。当中包括所涉及的规条、原则和类比性的事例。亦要深入了解圣经所支持的理想跟该难题的关系。并参考其他的资源,然后尝试找出当下最适切的解决方法。所以,信徒和教会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圣经,然后才能够面对各种道德难题的挑战。
阅读圣经的不仅是个人,更重要的是一个信仰的群体。此群体承认圣经为正典,愿意藉着这本本身已经对某些思想或事物作出诠释的书来塑模及调节其生活。任何群体都要以开放的态度跟圣经对话和交谈,藉着圣灵的工作,挑战及改正该群体某些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因此,为了寻求神的旨意,群体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来解释和聆听圣经的信息。所以,我们不可以单单说圣经被“使用”,却也要知道,圣经正不断地塑模着我们,叫我们成为忠心的信徒和教会。怎样的人才会作怎样的抉择,忠于神的人才会作忠于神的抉择。或许是个人,或许是教会,圣经如何塑模我们生命的素质呢?
问题研讨
一、基督徒在道德抉择时要从圣经、教会传统、理性和当时人类的经验所提供的资料寻求判断的根据。但是,某些人可能会较重视某个资料来源的重要性,其他人则可能会较重视其他资料来源的权威性。你认为哪个在道德抉择中拥有最高权威,为什么?
二、认识不同书卷写作的背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该等经卷对某些道德问题的看法。原则上,《罗马书》第十三章一至七节及《彼得前书》第二章十三至十七节跟《启示录》第十三及十七章等两组经文分别表示出两种对当政者的不同态度。虽然我们不能够仅仅根据任何一组经文来建构自身对政府与教会关系的看法,但我们可否透过了解这些经卷写作的背景来深化我们对作者的看法的认识,并从而思考作者对政府的不同看法如何应用在不同的华人处境?
除了个人的探索外,请回想我们所处的群体,包括:家庭、学校、教会、职场……,如何塑造我们的道德价值观?这些群体对我们道德生活的影响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呢?
阅读建议
1.BernardHoose;RecieivedWisdom:ReviewingtheroleoftraditioninChristianethics。London:GeoffreyChapman;1994。
2.ThomasWOgletree;TheUseoftheBibleinChristianEthics。Philadelphia:Fortress;1983。
3.EstherD。Reed;TheGenesisofEthics:OntheAuthrityofGodastheOriginofChristianEthics。London:DLT;2000。
4.JeffreyS。Siker;ScriptureandEthics:Twentieth…CenturyPortraits。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八。伦理篇/叶敬德 第72课 爱心与公义
在西方的哲学系统,公义的“形式原则”(formalprenciple)为:“类同的个案类同处理”(treatsimilarcasessimilarly)或“给予每人他所当得的”(givetoeachwhatisdue)。然而,什么是“每人所当得的”却有不同的解释。或许有人主张按各人的需要分配;或许有人主张以各人对社会的贡献,各人的权利、努力、业绩或优点为分配的准则。而整个西方哲学史便充斥着对公义的“实质原则”(substantive)的讨论。
基督教对公义的看法是以希伯来圣经为基础的。在希伯来圣经中,mishpat及sedakah均被翻译为“公义”。Mishpat是指在人与神或其他人所立的约中所包含的特定责任,讨论的范围相应于西方哲学的“给各人所当得的分”所涉及的问题。Sedakah则是指神的公义(rightousness),是神审判的准则。围绕这准则所探讨的不仅是个人遭遇不公平对待的问题,亦涉及群体公义的问题。
基督教的公义观是建基在那充满慈爱的神创造的意图和他对被造物所作的具体行动上的。神是为了平安(shalom)而创造的,他所期望的平安是神、人、物关系的和谐,能够完全彰显公义的和平。神不仅是创造者,也是救赎者和护荫者。神藉着创造、救赎和护荫的行动将他的恩典赐与万物,期望人为了那能够完全彰显公义的平安而努力。因此,追求公义是人对神所赐的恩典的回应。
基督教认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堕落”的、不断被“罪”所侵蚀的世界。而不义便是罪展现的主要方式。因此,公义要求我们不断改正,将事物放回神所要求的、应有的轨道或关系上。
基督教公义观所强调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关系。给予一个人当得的分是正确关系的其中一个考虑。圣经以人真正的需要为他当得的分,他的需要便是量度神公义的标准。此公平或公义基本上是“救赎的”,对那些毫无贡献和事实上没有任何应得的“分”的无助者特别偏好。只要某人是人类群体的一员,这便是他所当得的。圣经从不以设计某些方法或途径来计算人的“分”是什么为首要的关心对象。
而且,按照圣经的看法,公义要求我们承认结构性的问题和压迫的存在。由于圣经特别关心无助者的需要,因此,基督教的公义观是以受压迫者为中心。社会上的穷人亦变成了公平的试金石。问题是公平所涉及的不仅是资源分配的问题,公平亦涉及创造资源的问题,而社会是否愿意赋予包括受压迫和被剥削的所有人参与资源创造和分配决策过程的权利,并改正结构性的不义。因此,基督教反对维持现状(statusquo),重视对不义的补偿和改正,期望人能够获得神所赐的平安,正义与和平得到落实,狮子和羔羊能够和平共存,社会充满了和谐。
然而,问题是后现代社会对公义并没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了解。尽管基督教以圣经为决定对错的准则,其强处是能够给我们清楚地看见自己要求的是怎么样的公义,但问题是只有信仰群体的成员才接受这份信念。那么,基督教的信念又如何能够在这多元的世界为所有的人接受呢?
而且,尽管基督徒可以为了公义而竭尽所能,但是,我们会否为了公义而在争取的过程中作出了一些爱心所不容的事情呢?究竟基督教对爱心和公义的理解会否出现矛盾呢?爱心和公义两者应该维持怎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从耶稣的教训看见,神藉着:一、他对他所创造的万物的爱;二、他无条件地赦免那些悔改的罪人;三、他“寻找拯救”的救赎行动,来显示他的爱。而我们也要效法神的榜样,既然神是如此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神所创造的一切;既然神愿意赦免我们,我们也应该赦免其他人;而且,我们亦要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爱心的问题上,除了效法神外,基督徒也要遵守神的命令。当一个经学家问耶稣哪一条是最重要的诫命时,耶稣说:“第一重要的是‘……你要全心、全性、全意、全力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再没有别的诫命比这两条更重要的了。”(可十二29…31,经文引用《《新译本》》,下同)“全部律法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