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鄄煽笊璞福琑在购买采自M矿的矿石过程中拥有买方垄断地位。从理论上说,R可以两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来实现其垄断势力:(1)迫使M的矿石价格下降;或者(2)要求串买,即R同意从M处买矿石,而M同意以高于竞争价的价格从R处购买采矿设备。以此方式,R就能将其作为矿石买者的垄断势力转输到R作为卖主的采矿设备市场中,从而使M不再向与R相竞争的采矿设备制造商购买采矿设备。    
  上述串买关系似乎“明了”得有点奇怪——交易成本的监控成本很少—— R只是通过支付买方垄断价,而不是寻求串买协议,就简单地在购买矿石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买方垄断势力。那么,既然通过串买能够实现买方垄断,那为何想要获得的买方垄断的最大经济租金量却并不因为串买而得到增加呢?而且,为何会因为交易成本和监控成本的存在而相反地使这种经济租金量可能减少呢?    
  实际的串买    
  行业调查表明串买与下列因素有关:(1)企业偏好于非价格竞争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2)生产能力过剩(衰退期而非繁荣期);(3)串买企业规模的不对称(混合联合大公司面对小规模的竞争性卖方)和(4)产业间较大批量交易的双向流动。    
  在经验上,我们发现司法部在处理一些串谋安排时有欠认真。例如1963年,司法部指控了通用汽车公司,因为后者在运费安排上进行了串买。司法部强调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80%内燃机市场份额中有一部分是以同意将其汽车分公司的产品交由购买其内燃机的铁路公司运输的方式而获得的。同时,通用汽车公司还取消或减少了在向与其竞争厂商购买内燃机的铁路公司线路上的运输。可由于司法部提供不出足够的证据,该项讼诉也就一直未予判决。    
  此外,还有许多已被报道的串买协议的例子。例如杜邦公司被认为是经常实施串买协议的公司。当与已实现铁-矿开采一体化的钢铁公司进行交易时,杜邦公司试图以串买协议来得到甘油炸药的定货。杜邦公司表示,它将为许多下属子公司安排购买大量钢铁的计划,但只向购买杜邦公司甘油炸药的钢铁公司购置钢材。    
  小结    
  前述的案例说明,法院愿意审查制造商与其产品买者之间的合同的合法性质。虽然不同类型的合同可能会削弱竞争或导致价格歧视,但从理论上说,法院判决这类案件的根据还是前后一致的。法院认为,如果有争议的市场行为毫无理由,那么歧视性的或反竞争的行为就属违法。如果存在某种理出,法院则会权衡利弊,然后据此作出判决。不幸的是,法院常常未能发现合同所包含的效率上的合理性。    
  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头所看到的,基点定价制被认为非法。换句话说,法院认为使用基点定价制下的价格和成本不是建立在实际成本基础上的,因此实施的结果只会是价格歧视。另一方面,区域限制和客户限制倒有可能被相信是合法的。这里,虽然可能存在反竞争后果,但或许从这种限制中获得的收益会超过其成本。推论原则因此得到了发展,法院允许这些限制协议的各方提供证据来证明限制后的收益确能超过阻止竞争性进入的成本。不过,这些限制仅可用在制造商间的契约合同。法院不允许这样的限制存在,即由买者们来阻止市场上大规模交易的进行。最后,包需(供)合同和串买协议由于可能会产生收益,而可能被法院认定为合法。不过,法院似乎仅允许那些看起来不限制进入的行业的包需(供)合同和串买协议的存在。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 
和公共政策》 
克拉克森 米勒著        
13  受操纵价格、价格刚性和转售价格控制    
     大萧条期间,有时测得的失业率达到了30%以上。大公司的定价策略受到了包括加德纳·米恩斯在内的许多观察家的批评。米恩斯认为,每个行业的产量和就业量与其价格的变化是逆相关的,因此,价格未显著下降行业的产量较低,失业较多。他认为,一个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价格下降得越少,因而导致的失业也越多。人们看到,各个行业因垄断趋势而导致的价格刚性正破坏着经济,但简单的微观经济理论却又预言相对价格自会面对供需变化作出反应。 
    加德纳·米恩斯和受操纵价格 
    米恩斯提出,寡头厂商在操纵着价格。受操纵价格这一术语首先出现于米恩斯对1929年到1932年期间工业定价行为的研究中。在考察价格刚性问题时,米恩斯发现刚性价格与行业结构有关,这种行业结构后来被称为价格受操纵的行业。在继续叙述米恩斯的研究前,我们必须区分已被应用于 解释刚性价格现象中的各种有关术语。 
    术语定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受操纵价格”这一术语,此外,“全部成本价格”和“刚性价格”也已被用以描述价格的不易变性。受操纵定价通常意指由于市场垄断而导致的某种程度的随意定价。全部成本价格意指为了弥补平均成本所定的价格。刚性价格则是经常用来表示定价惯性的最一般表述形式,它是由典型的寡头相互依赖或相对稳定的供求条件所造成的。 
    实际上,米恩斯的“受操纵价格”这一术语对每个研究刚性价格现象的人来说并不意味着同一件事。米恩斯最初将这一术语定义为“由操纵行为设定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的价格,”而且,受操纵价格出现在“某公司将牌价维持在它愿意销售产品的水平的时候,或出现在某公司简单地将自己的产品定价于消费者可能会购买的水平或不是消费者所希望的水平的时候。” 
    此定义是很宽的。除非一项交易通过谈判确定,如购置一所住房或者价格只是作为拍买型市场的结果(诸如股票交易所),否则它都可看作是受操纵价格。 
    米恩斯的研究 
    米恩斯考察了劳工统计局公布的747种商品的批发价格指数,然后按所记录的价格变化频率绘制了1926到1933年间的价格变化分布图。该图呈U型,而曲线实际上给出了一条双众数(bimodel)分布曲线,有关项目的众数之一的价格指数大约每一个月发生一次变化,另一众数的价格指数的变化每次少于10个月。在对这种双众数分布曲线作了观察后,米恩斯得出结论:“经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价格不频繁变化的受操纵价格和频繁变化的市场价格。”米恩斯又进一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在1926-1933年间,价格变化得越频繁,同期内的这些价格降幅也越大。 
    概言之,米恩斯观察了1929至1932年间37个制造行业和747种商品的数据后得出结论:行业集中程度越高,极度萧条期间迫使价格下降遇到的阻力也越大。如果米恩斯的结论可接受的话,价格刚性就与较高集中程度的行业相关。 
    米恩斯的解释和分析 
    米恩斯对操纵行为从未提出过有操作意义的定义。从其对受操纵价格的解释和定义中,我们并不能很容易地确定哪些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双方相互作用决定的,而哪些又是通过操纵确定的。即使我们能够在米恩斯所观察的价格变化频率基础上将各个行业分为受操纵价格类或市场决定价格类,我们还是心存疑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价格决定的差异? 
    受操纵价格的原因  米恩斯觉得受操纵价格是市场势力作用的结果,即由于卖者数量少和其他市场不完全因素而形成的随意决定价格的势力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米恩斯在此是将行为和市场结构联系了起来:  
    造成衰退、价格不敏感的决定性因素是对价格的操纵控制,而这种操纵控制则来自于支配特定市场的少数几家康采恩。 
    在较早期的一些文章中,米恩斯指出过一些垄断行业可能存在受操纵价格的情况。以后他却又说,受操纵价格是由“竞争者为数不多的许多激烈竞争的行业造成的”。由于米恩斯对受操纵价格形成原因的两种不一致表达和操纵行为定义的模糊,从而引起了经济学界的争论。现在我们转而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争论 
    米恩斯的论点导致了关于受操纵价格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含义以及经验发现的有效性等问题的争论。例如尼尔发现行业的价格变化同其成本变化相关。他说:“就所研究的制造业而言,事实可以结束因米恩斯观点所引起的争论了。”另外索普和克劳德发现,价格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