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竞争占优势,那么超额利润将由新加入的厂商共同瓜分。如果垄断占优势,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 
    为什么生产能力“过剩”不是真实的? 
    请注意,只要单个厂商需求曲线斜率大于零,单个厂商就无法在长期平均成本线及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处生产,并补偿平均成本。张伯仑认为,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上,对垄断竞争厂商来说,实际长期平均生产成本和最低长期平均成本的差额代表生产“差异”的“成本”。换言之,张伯仑并不把这种单位成本的差额称为生产能力过剩的衡量标准,那是在张伯仑之后建立这个模型的经济学家的思想。 
    确实,张伯仑认为,顾客宁愿产品有差异,愿意接受为选择和更换产品而增加的生产成本,这是合理的。我们认为,所谓的生产能力过剩情况是产品异质性的结果。假如没有异质性,而且,在这个模型中所有其他的假设都被保留的话,那么厂商将在它的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上生产。产量将是理想的。 
    支持生产能力过剩论的人引用了像汽油站数量激增这样不常见的例证。从技术上来讲,这些汽油站中的每个汽油站加掉的汽油比它实际能负担的要少,这是生产能力过剩的象征吗?答案一点也不明确。一般总是存在某种最优闲置生产能力来满足高峰需求。理发店里的理发椅不总是坐满的,家里的洗澡间也不整天使用,个人添加的客厅对自己家的人来说,多数时间并不使用。在什么意义上我们能称这一系列没有被利用的生产能力为“过剩”呢?我们就要设法提出一个论据,来说明产品差异(因而也包括生产能力过剩)并不是消费者需要的,而是生产者以某种方式“强加”在消费者身上的额外负担。 
    恰好在产出率qe处画出的垄断竞争切点解是有严重缺陷的。例如,假定有规模经济,任何两家厂商可能就会产生通过合并来生产更便宜、更有利润、相对不同的综合产品的动机。它们能共同使用许多生产设备,因此这些设备大部分时间都能得到利用。可以推测,由于产品差异相当细微,以致于只有一小部分生产设备必须经过改变才能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样一来,在联合或合并的推动下,切点解就可能会被破坏。进一步说,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在他们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减少部分——在“理想”产量qe左边——来生产的结论也将受到怀疑。 
分析中的其他难点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使厂商需求曲线dfdf和产业需求曲线dpdp代表任何厂商面对着的相对需求曲线。我们也允许平均成本曲线代表任何厂商面对着的平均成本曲线。这里的意思是,这个群体中的每个厂商面对着的需求和成本曲线都相同(每个厂商规模相同,在同一价格上产量相近)。对产品群的需求因此就在不同的生产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分配。关于一致性假定,施蒂格勒提出了异议: 
    不同的产品怎么会有相同的成本和需求呢?不同生产图上的数量轴是不尽相同的:一个是用3室公寓来计算,另一个是用4室住宅来计算,也许还有一个是用餐馆(极好地代替了厨房)来计算。 
    问题是不同产品的成本和需求怎么会是相同的呢?用斯蒂格勒举的例子说,对3室房子的7个单位(租用7个月)的需求,不同于对4室房子的7个单位的需求,即使两种房子在同等的使用时间里实际价格相同。施蒂格勒告诉我们:当我们将一致性应用于一群均质产品时,一致性就没有实际意义。 
    此外,张伯仑关于单个厂商需求曲线dfdf和产业需求曲线dpdp的分析,隐含着均质产品的假定。但垄断厂商销售的是有差异的产品,单个需求曲线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这种内在的矛盾引起了不少批评。 
    进一步说,需求曲线的不同,使得如下问题歧义纷呈:产品的差异是否最终导致产量的增加,以及这样的增加是否降低了消费者承受的实际价格。此外,关于平均生产成本含义也含糊不清,因为更大的产出可能降低平均生产成本。 
    张伯仑产品群的意义 
    我们已经指出,张伯仑谈到了产品群的问题。确实,不给这样的产品群下精确的定义,我们也能进行分析。然而,当我们试图为产品群提出一个操作意义上的定义时,我们则陷入了一大堆问题之中。我们怎样确定替代品和非替代品之间的分界点?例如,可能有一些产品不包括在所定义的产品群中,但实际上却是该物品的替代品。 
垄断竞争模型的贡献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垄断竞争模型还是帮助我们认识了某些商品的非价格竞争形式的性质,例如纸类产品和汽油,在产品特征指导下看到的不同远比它实际的不同大得多。这些模型也揭示了关于生产过程中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行解释之不足。 
附录:买方垄断势力 
    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厂商都不能按市价购买它想要购买的全部投人品,它是从在资源上拥有市场支配力的厂商那里买进投入品。当某厂商面对的投入品供给曲线的弹性小于完全弹性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我们从下面一点开始讨论,假定投入品的购买者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出售商品的生产者。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在投入品市场上是不完全竞争,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以后我们将改变后一个假定。 
    在最极端的状态下,刚才描述的情况就是一种买方垄断,它意味着只有唯一的买主。有几个买主被称为买主寡头买方垄断。在以下的部分,我们考虑买方垄断者问题,即,我们将讨论投入品的购买中的纯粹垄断。 
边际和平均生产要素成本曲线 
    买主垄断者面对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投入品供给曲线,因为作为唯一的买主,他或她面对的是整个供给曲线。所以买主垄断者的购买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必须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如果在购买中不可能搞价格歧视的话,那么买主垄断者也必须为先前购买的所有产品的每一单位付出一个更高的价格。 
    一种投入品的供给曲线可以称为要素平均成本曲线,就像产出的需求曲线经常被称为平均收益曲线一样。我们从平均收益曲线推导出一条边际收益曲线,以表示垄断者从每增加一单位的销售额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现在我们可以从要素总成本曲线推导出一条边际曲线,我们将把它叫做边际要素成本曲线(MFC)。它给出了投入的购买者每增加购买一个单位要素时生产要素总成本的增加量。 
    MFC和供给弹性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们将试图导出边际要素成本和可变要素供给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假如我们略去固定成本,那么总成本将是TC=W·L,在这里W表示工资率,L表示劳动量。由于工资率必定发生变化,所以增加劳动投入所引起的TC的增加将是: 
    TC+△TC=(W十△W)(L十△L)         (A7。1) 
    等式右边进行乘法运算后,变成: 
    TC+△TC=WL+W△L+△WL+△W△L        (A7。2) 
    令△L渐渐越来越小,当△L接近0(△L→0)时,△W△L也趋向于0。因TC=WL,等式(A7。2)变成 
    △TC=W△L+△WL                        (A7。3) 
    两边同时除以△L,我们得到 
            △TC/△L=W+(△W/△L)L       (A7。4) 
    而△TC/△L意指可变投入劳动的变化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这就是找们给边际要素成本或MFC所下的定义。那么 
                   MFC=W+(△W/△L)·L   (A7。5) 
    现在我们在等式右边最后一项乘上W/W,得 
    MFC=W+(△W/△L)·L(W/W)  
    或           MFC=W+W(△W/△L·L/W)      (A7。6) 
    现在,我们可以把W提取出来,得 
    MFC=W(1+△W/△L·L/W)       (A7。7) 
    但劳动的供给价格弹性被定义为 
    L=△L/△W·W/L                (A7。8) 
    因此,边际要素成本的表达式变为: 
            MFC=W(1+1/εLL)           (A7。9) 
    因为对所有的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来说,εL是正数,所以边际要索成本将比工资率大。假如劳动供给弹性为2.0,工资率为每周100美元,那么等式(A7.9)告诉我们MFC=100(1+1/2)=100×1.5=150美元。如果厂商在完全竞争的投入品市场上购买它的投入,那么EL就等于+8。在等式(A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