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两句诗笔意沉着简练,而对仗工稳轻巧,不仅交代了诗人读信后的感受,当时那种急于拆信、读信的神态也宛在目前。 
  “地说炎蒸极,人称老病余”,这两句是书信内容的概括。“炎蒸极”,虽然仅从气候炎热这一点着笔,加一“极”字,其他的种种不便、困难也就不言而喻。“老病余”,又包含着多层意思。修书人显然觉得自己已经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朝廷,得到的报答却是临老投荒,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垂老之年,病弱之躯,却被弃置在瘴疠之地,又实在是太不人道了。若是年轻人或许还有生还的希望,而对一个老病之余的人来说,这样的境遇意味着什么呢?前途渺茫,太令人绝望了。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叙事的高度概括力。短短两句诗,友人的处境、痛苦、绝望,都已经暴露无遗了。 
  诗人对赵纵的同情是很真诚的,但却爱莫能助。 
  “殷勤报贾傅,莫共酒杯疏”,诗人只能诚恳地劝他饮酒自娱,好自为之,不要为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扰乱内心的平静。 
  唐人很喜欢用贾谊(贾傅)来指称贬逐的官员,其实常常比附不当。比如这个赵纵,大历年间任户部侍郎、判度支时巧手聚敛,是个搜刮民财的能手,而且又党附权相元载以谋进取,在当时可以说是声名狼藉。这样的人,被贬并不足惜。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诗的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象“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至德中途中 
  书事却寄李僩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 
  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 
  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 
  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 
  应怜世故一儒生。 
  卢纶诗鉴赏 
  卢纶,系“河中蒲人”,“避天宝乱,客鄱阳”。 
  “蒲”即今山西永济,安史乱中,正是战火纷飞的地区。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长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唐将郭子仪等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战局曾出现过转机。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想回山西老家看看,途中写了这首诗给友人。 
  诗的首句“乱离无处不伤情”,开门见山,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次句紧承,以“看碑”一事实写“伤情”。碑者,古代用来引棺木入墓穴的木柱,后来用石块代替,碑上有的还用文字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最初随埋土中,后来又立于墓道之口,称为神道碑。 
  作者面对返乡途中途经的这座古城,别的一概不写,只写看碑一事,这就说明,不管这座古城是曾受兵燹之灾或仅只是受战争余波的影响,现在正不知又添多少新坟。“况复”二字,更暗示一路行来,看到这样的景象已非一次,实在不胜感叹! 
  颔联承前两句的意脉,用写景来叙事抒情。在一个月明之夜,诗人从古城远望,目光凝视着远处绕着寒山的一条崎岖小径,不由自主地想到:明天一早,他就得沿着这条小径独自远去。这是从视觉落笔。忽然,月色中传来一阵凄清的雁鸣,更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感到这一阵雁鸣非同寻常,充满着惊恐之情。 
  这是从听觉落笔。这里用雁的长飞,衬托自己的行踪漂泊不定,这是当时不少诗人在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一诗中有“江上月明胡雁过”之句,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一诗中有“一雁初晴下朔风”之句,都含有这层比兴之意。而相比之下,“月明秋水雁空惊”,直接移情于物,感情色彩显得更浓。其实,雁之空惊,正好反映出了诗人自己的心理情态:久经乱离,一直是睡不安稳,提心吊胆。 
  颈联转入回乡后心理情态的描绘。经过乱离,虽已形容枯槁,而能得到重返家园的机会,毕竟还值得庆幸。但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名微身贱,听到别人向自己打听姓名,终觉羞于启齿。这里,不由使我们联想起诗人南下流离途中,写下的“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诗句(《晚次鄂州》)意思是说,战事一起,田园家计,事业功名,全付东流;现在战云大有向长江一带伸延之势,前途不堪设想。这两句,实际上可作“身贱更惭问姓名”的注脚:身贱,正是因为“旧业已随征战尽”。这两句诗人以曲笔取势,“重喜返乡国”乃欲擒故纵之笔,逼出“身贱” 
一句,加倍地烘染了乱离之苦。战乱给自己带来的只是一事无成的浩叹,这正是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对战乱切肤之痛的诅咒。 
  尾联拈出“世故”二字呼应首句,深化了主题。 
  “世故”指世间的一切事故,特别是指变故。《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郗太尉(鉴)拜司空,语同座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