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诗鉴赏大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诗鉴赏 
  李儋是作者的好友,也是一个诗人。作者和他酬唱的作品很多,在《寄别李儋》一诗中说:“宿昔同文翰,交分共绸缪。”可见彼此的友情很深。 
  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任苏州刺史,收到李儋的来信,说要来苏州看望他,他看了信很高兴,便写了这首七律来答复友人。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别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意思是说:宦海风波多,升降浮沉,吉凶祸福,无法以自料。春色虽好,怎奈心情郁闷,只好独卧床榻,借睡眠以解忧。这两句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也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 
  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又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诉痛苦心情,反映了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他刚到苏州刺史任上,就接触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疾苦深感不安:“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始至郡》)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他自己却无法有所作为,令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了,于是就想到辞官归里。 
  在封建时代,象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不少, 但象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诗鉴赏 
  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时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片碧绿清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接着,后面两句写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只小船,悠然自在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幽深渺远,向为人们称道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构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明“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 
  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 
  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诗鉴赏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诗人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诗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十年前他与这位老朋友,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慨。 
  诗的开头,概括指描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交代了他们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美好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感伤。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情谊依旧,确有喜的一面。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拓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变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样子,不言悲而悲情自溢,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后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沉迷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