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陔馀丛考 [清]赵翼-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书》于秦及汉初纪年皆从十月起,师古谓迁等以夏正追叙前事者,信不谬也。太初改历,本史迁及洛下闳建议,故既改从夏正之后,遂以夏正追叙前事,而以秦、汉之春正月为冬十月也。不然,则岂有一岁之首即以冬十月起数者乎?孔安国亦系汉武时人,身经太初改历,见从前承秦旧制,以亥月为正月,故知周亦必以子月为正月,而于《尚书。泰誓》注之。由此可定蔡传所谓商周但改正朔而不改月之说,究属臆见。然何以《小雅》四月维夏、《论语》暮春者及《吕氏月令》之类,周、秦亦有夏正错见也?曰:吾固于前说备论之矣。子为天统,丑为地统,寅为人统,古来原有此三正,更迭为用。故《甘誓》已有“怠弃三正”之语,初不自三代始。商、周虽改建丑、建子,而三正仍自兼行不特〔悖〕,如《尚书大传》所云王者存二代之后,听其仍用国宗旧朔也。民间稼穑之事,盖亦听以夏正从事。夫迨失习用既久,周室衰微,不复颁朔,遂但知有夏正,而并忘本朝之正朔。故朝廷虽行周正于上,民间自行夏正于下。至战国而列国,亦无不用夏正矣。此所以夏正、周正之错见于经书也。太初改朔之后,史迁不特以夏正改叙秦、汉事。按《史记》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而《公羊传传》则以为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司马贞《索隐》谓《公羊》用周正,而《史记》则用夏正,故以周正之十一月属之明年。其后称孔子卒七十二岁,亦少一年也。则史迁叙周事,并用夏正追改矣。
  ○郡县田汝成谓郡县不始于秦,而引《左传》晋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事在周敬王八年,以为秦未置郡县以前之明证。此盖据秦孝公用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及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以为秦置郡县之始故在敬王后也。不知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及五鄙为县之制,见于《周礼》,则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而未及于侯国。若侯国之置县,则实自秦始,而非列国先有此制也。《史记》秦武公十年伐わ、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盖因周制王畿内有县,故仿之,每得一地,即置县,以为畿内地)。按秦武公十年乃周庄王九年、鲁庄公六年,其事在敬王前一百七十八年。则列国之置县莫先于此,安得以百七十馀年以后晋人置县之事以为先于秦耶?惟《国语》管仲对齐桓有十乡为县之说,齐桓与秦武同时,则齐与秦之置县未知孰先孰后。然考之《管子》书,但有轨、里、连、乡、邑、率之类,无所谓县者,则《国语》所云十乡为县之说,或后人追记之讹,而齐桓时尚无县制(《管子。山国篇》有某县之田若干之语)。则置县之自秦武始,更不待辨也。《国语》晋惠公许赂秦穆公以河外列城五,曰:“君实有郡县。”其时列国俱未有此名,而秦先有之,尤为明证。自后列国之有县,盖皆因秦制而仿之。秦、楚相近,故楚之设县亦最早。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有“夷于九县”之语(注谓庄十四年楚灭息,十六年灭郑之类)。又庄王灭陈,杀夏征舒,因县陈。则秦武公置县后不久楚亦设县也。秦、晋相近,故晋之设县亦较先,如分祁氏、羊舌氏之田为县是也。然皆在秦武公后,则不得谓设县不自秦始也。惟设郡之始,秦不经见。惠文君十三年,秦取汉中地,始置汉中郡。而惠文十年,魏已纳上郡,是魏有郡在前,秦有郡在后,故吴师道谓:或者山东诸侯先变古制,而秦效之。然据晋惠公所云“君自有郡县”之语在鲁僖九年,则有郡亦莫先于秦,不得谓设郡不自秦始也。惟古时县大而郡小,战国以后则郡大而县小。《左传》赵鞅与郑战,誓于众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注引《周书。作雒篇》曰:千里百县,县有郡。此县大于郡之证也(据此则郡亦周制)。《国策》甘茂曰:宜阳大县,名为县,其实郡也。尉缭曰: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史记》魏纳上郡十五县。此郡大于县之证也。吕氏《大事记》亦云:春秋时郡属于县,战国时县属于郡。此又郡县大小不同之源流也。
  ○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汉时,凡受学者皆赴亦师。盖遭秦灭学,天下既无书籍,又少师儒。自武帝向用儒学,立五经博士,为之置弟子员。宣帝因之,续有增置。于是施、孟、梁丘、京氏之《易》,欧阳、大、小夏侯之《书》,齐、鲁、韩之《诗》,普庆〔应是“庆普”〕、大、小戴之《礼》,严氏、颜氏之《公羊春秋》,瑕丘江公之《梁春秋》,皆在太学。成帝末,增弟子至三千人。光武中兴,起太学博士舍。肃宗又诏选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顺帝时,更修黉序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诏大将军至六百石,悉遣子弟就学。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人,士之向学者,必以京师为归。《汉书。翟方进传》:方进欲至京师受业,其后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后汉书。光武纪》:帝初之长安受《尚书》。杨终年十三为小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周磐少游京师。学《古文尚书》、《左氏传》。申屠蟠始与济阴王子居同在太学。张衡入京师,游太学,遂诵五经。魏朗亦诣太学受五经。任延年十二为诸生,学于长安,明《诗》、《易》、《春秋》,显名太学。鲁恭年十六,与母及弟丕俱居太学,闭户讲诵。包咸少时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魏应诣博士受业,习《鲁诗》。如此之类,不一而足。盖其时郡国虽已立学,如文翁之治蜀,修起学馆,招子弟为官童子;宋均之令辰阳,立学校;任延为武威太守,立校官,令掾吏子孙皆诣学受业;李忠为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然经义之专门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无有不游太学者。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矣。
  ○郡国守相得自置吏汉时郡国守相皆自置吏,盖犹沿周制。《唐书》魏玄同疏曰:周穆王以伯ぁ为太仆正,而命之曰:“慎简乃僚。”此令其自择下吏也。《周官》太宰内史并掌爵禄废置,司徒、司马则掌兴贤诏事,是分任群臣而统以数职也。汉时诸侯自置吏四百石以下,其傅相大臣则朝廷置之,州郡掾吏、督邮、从事则牧守自置之。按《汉书。高五王传赞》:汉初,诸侯得自置御史大夫、群卿以下,汉独为置丞相而已。是诸侯并得置御史大夫等官也。杜佑《通典》云:景帝惩吴、楚之祸,乃罢御史大夫以下不令置。武帝又诏凡王侯吏职秩二千石者,不得自置。则其令渐严;然二千石以下犹得置,故《通鉴》谓自置四百石吏也。此侯国自置吏之故事也。《后汉书》:和帝问陈宠:“在郡何以为理?”对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鲍宣为豫州牧,郭钦奏其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是置吏乃二千石之职,州牧且不得而侵之也。此郡守自置掾属之故事也。又郡守置掾属,并皆用本郡之人。杜氏《通典》谓:汉时惟三辅许兼用他郡之人。按《汉书。循吏传》:黄霸,淮阳人,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如淳曰:三辅郡得用他郡人,其馀则否。京房为魏郡太守,自请得除用他郡人。以欲用他郡人而特奏请,尤可见掾属无不用本郡人也。魏、晋、六朝犹仍牧守置吏之制。《后周书。苏绰传》云:今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是宇文周时尚然。《隋书》:刘炫对牛弘谓:往者州惟置纲纪,郡置守丞,县置令而已,其具僚则长官自辟;今则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据此,则天下官员尽归部选之制,实自隋始也。唐时亦尚兼用汉制。沈既济疏云:今诸道节度、都团练、观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则辟吏之法,已试于今,但未及州县耳。《韩传》云:为桂管观察使,部二十余州,自参军至县令三百余吏员,吏部所补才十一,余皆观察使量才补职。则并州县亦观察所置矣。顾宁人引之,以为古时置吏得人,皆由于此。然此亦矫枉过正之论。吏归部选,则朝廷之权不下移;若听长官辟置,无论末俗浇漓,夤缘贿赂之风必甚,即其中号为贤智者,亦多以意气微恩致其私感。观史策所载,属吏之于长官已有君臣分谊,降及后世,若行之不变,未有不成党援门户、背公向私者。春秋时,晋杀栾盈,令栾氏之臣勿从。其臣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