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全球治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部全球化的世界。制度的后果必须是有助于促进人类的安全、自由、福利和公正。地区或全球制度必须履行五项关键职能:限制大规模暴力的使用;限制分权化行为的消极外部性(因为相互依赖为行为体提供了将其行为成本转嫁给他人的机会);为协作博弈提供聚焦点;应对体系分裂;为对付最恶劣的滥用形式(特别是暴力、剥夺)提供保障。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程序标准则是责任、参与和劝服。在基欧汉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制度设计是关键,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自由民主观念,这种自由民主的价值观是所谓“进步自由主义”与“恐惧自由主义”观念的结合。此外全球治理的制度设计还需要从政治学众多理论流派中吸取营养,包括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中学习关于制度价值和制度创新需求的知识;从博弈论、政治文化研究以及关于观念在政治中的作用的著述中了解信念对于达成均衡解决、建构政治选择的重要意义;从传统政治理论中了解规范信念对于政治实践和制度的重要性;从历史制度主义和政治社会学中了解价值观和规范如何在社会中运作;最后,还必须借助民主理论以说明责任、参与和说服在创设合法的政治制度中的关键作用。46这就是迄今为止基欧汉所勾勒的一个制度主义全球治理蓝图。它显然尚未定型,而且颇具理论开放性。由于全球治理这个议题本身非常复杂,不仅包括许多实证性问题,也涉及许多规范性问题。基欧汉所建立的以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主要方法论特征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研究纲领也因此面临一次新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理论视野的第三次扩展过程中,基欧汉逐步吸收了建构主义等新兴学派的研究成果,将观念等因素纳入制度主义和全球治理的研究框架。这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学术背景。在以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为主角的第三次论战过程中,其他学派对这两个实际上正在趋同的主流学派都提出了批评,其中有两点意见非常中肯: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都只注重体系层次,忽视了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它们都只注重物质层面,忽视了单元之相互作用的非物质层面,如文化、观念、价值、规范、认同等。后一种批评显然主要来自基欧汉称之为“反思主义”的社会学或建构主义研究取向。基欧汉看来已经接受了这两点批评。他后来还指出,分析国内政治与世界政治如何互动,探究观念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90年代世界政治研究的两大趋势。他还肯定其他自由主义理论(注重国内层面本来就是传统自由主义的强项)和建构主义分别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路径。47
  因此,自80年代后期以来,基欧汉一直在尝试将国内政治纳入其分析框架。他与米尔纳主编的《国际化与国内政治》(1993)一书也可以视为这种努力的产物之一。该书提出的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虽然主要偏重于探究“国际化”(交易成本潜在变化产生的过程所造成的货物、服务和资本流动)进程对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即主要研究国际化的后果而不是其原因,但正如编者所言,国际化与国内制度是一种互动关系,各国的政治选择和政治战略既是对国际化的反应,反过来也塑造了世界经济的变化。48
  基欧汉对后一种批评的态度要更为复杂。显然,要说明国际机制是如何产生的,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观念的建构作用。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基欧汉的功能性机制理论不能充分解释国际机制的变化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对国际机制的建构和调节两个层面进行主体间的评估,因为关于机制的本体论有赖于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不能靠实证主义的认识论来解释的。49但基欧汉最初却怀疑没有什么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确认共同的理解和主体间性因素。这种看法后来有所改变。由于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在许多方面的趋同和反思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间的基本分野转而主要体现在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基欧汉也逐渐开始接受反思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评。他承认,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两者也许并无高低之分,我们需要建立某种国家学说,某种有关国家偏好如何形成的理论,人们可能需要综合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的观点。50
  从80年代末起,基欧汉开始思考观念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以及观念与理性主义分析框架的关系问题。《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二版(1989)专门讨论了政治组织的“认知与学习”(perception and learning)问题。作者认为,国家利益反映了政治精英对利益的认识。领导人的更替会带来不同的国家利益观念。利益也可以因规范变迁而被重新定义。同样,国家利益还可以通过学习而发生变化。学习就是接受新信息、改变旧观念。51虽然此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系统的政治进程(他们认为这现实主义的结构理论所忽视的),说明“学习”与国际机制变迁之间的关系,且主要借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但显然已触及到建构主义所关注的一些主题。
  1993年,基欧汉与戈尔茨坦一道主编了《观念与外交政策》(1993)一书,该书明确提出,观念因素同物质因素一样都能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基欧汉与戈尔茨坦将观念区分为世界观、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三种形式,并认为观念以下述方式影响政策:观念所体现出的原则化或因果性的信念为行动者提供了路线图,使其对目标或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在不存在单一均衡(unique equilibrium)的战略形势下,观念影响战略形势的结果。换句话说,当存在多种选择或存在着多种观念的竞争时,主流观念能够起到协调与整合作用,使各方形成共识和联盟;观念能够嵌入政治制度当中,即观念能够通过被制度化而产生持久影响。因此,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将行为者的偏好和因果信念看作既定不变的,国家利益也因此是不变的,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52将观念因素引入分析框架,意味着承认纯粹理性主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但该书的主旨是对观念如何起作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显然又是试图纠正反思主义的“反实证主义偏见”。在这个意义上,该书同时对理性主义和反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在2002年出版的《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权力与治理》一书中,他更明显地借鉴了建构主义的观点。他指出,“制度既为人类行为所造就又建构人类行为,这既是个体主义的又是制度主义的。” 
  在谈到自利与理性的概念时,他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利益不能与其主导信念或认同区分开来”。53 
  因此他认为在研究国际制度时应该将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结合起来。54此外他还强调,研究国际关系必须考虑“历史真实性”(historicity)——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的社会进程。这种社会进程可能会改变社会对自身的理解并进而改变对自己所参与的行为的理解。因此,对人类行为的非历史的经济解释无法把握人类集体生活根本的历史和反思本质。55
  四、新制度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政治哲学基础
  通过追溯基欧汉世界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个显著特点:一方面,基欧汉的理论总是随着世界政治形势和理论潮流的变化而不断拓展、演进;另一方面,这些不断拓展的研究议题和理论内容又始终遵循较为统一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认为,基欧汉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是以温和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为价值基础和目标导向,以国际关系的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理论体系为主要思想资源,以相互依赖、国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包括权力)为核心概念和理论支柱,以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广泛关注的议题为理论聚焦点,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借鉴世界政治以及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各种新兴学派、新兴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严格说来,基欧汉并未“发明”任何全新的关键概念,也没有“开发”任何全新的研究议题。但他却通过界定既有的概念,修正流行的观点,融合现有的理论,深化和推动了对许多重要议题的研究,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形式严整、风格独特的世界政治思想体系。他将战后兴起的自由制度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至此,自由制度主义作为20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