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典 3-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改者,盖先生之言垂世已久,此字又无大害义理,若不以文辞害其指意,则只为沿字,而以因字寻字循字之属训之,于文似无所害,而意亦颇宽舒。必欲改为‘’字,虽不无一至之得,然其气象,却殊迫急,似有强探力取之弊。疑先生所以不用此字之意,或出于此。不然,夫岂不知‘沿’‘’之别而有此谬哉?盖古书沿字,亦不皆为顺流而下之字也。荀子云:反察之。注云:与沿同,循也。惜乎当时莫或疑而扣之,以祛后人之惑,后之疑者,又不能阙而遽改之。是以先生之意,终已不明,而举世之人,亦莫之思也。大抵古书有未安处,随事论著,使人知之可矣。若遽改之以没其实,则安知其果无未尽之意耶?汉儒释经,有欲改易处,但云某当作某,后世犹或非之,况遽改乎?且非特汉儒而已,孔子删书,血流漂杵之文,因而不改。孟子继之,亦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终不刊去此文,以从己意之便也。然熹又窃料改此字者,当时之意,亦但欲使人知有此意,未必不若孟子之于武成。但后人崇信太过,便凭此语涂改旧文,自为失耳。愚窃以为此字决当从旧,尤所当改,若老兄必欲存之,以见‘’字之有力,则请正文只作沿字,而注其下云某人云:‘沿’当作‘’;不则云胡本‘沿’作‘’;不则但云或人可也。如此两存,使读者知用力之方,改者无专辄之咎,而先生之微音余韵,后世尚有默而识之者,岂不两全其适而无所伤乎?‘犹子’之称,谓不当改,亦所未喻。盖来教但云侄,止是相沿称之,而未见其害义不可称之意云;称‘犹子’尚庶几焉,亦未见其所以庶几之说。是以愚曹未能卒晓。然以书传考之,则亦有所自来。盖《尔雅》:云:女子谓兄弟之子为侄。注引左氏侄其从姑以释之。而反复考寻,终不言男子谓兄弟之子为何也。以《汉书》考之二疏,乃今世所谓叔侄,而传以文子称之,则是古人直谓之子。虽汉人犹然也。盖古人淳质,不以为嫌。故如是称之,自以为安。降及后世,则心有以为不可不辨者,于是假其所以自名于姑者而称焉。虽非古制,然亦得别嫌明微之意,而伯父叔父与夫所谓姑者,又皆吾父之同气也,亦何害于亲亲之义哉?今若欲从古,则直称子而已,若且从俗,则伊川横渠二先生者皆尝称之,伊川尝言:礼从宜,使从俗,有大害于义理处,则须改之。夫以其言如此,而犹称侄云者,是必以为无大害于义理故也。故其遗文出于其家,而其子序之,以行于世。举无所谓犹子云者,而胡本特然称之,是必出于家庭之所笔削无疑也。若曰:何故他处不改?盖有不可改者。如祭文则有对偶之类,是也。若以称侄为非,而改之为是,亦当存其旧文,而附以新意。况本无害理,而可遽改之乎?今所改者,出于《檀弓》之文,而彼文止为丧服兄弟之子,与己子同,故曰:“兄弟之子,犹子也。”与下文“嫂叔之无服也,姑娣妹之薄也”之文同耳。岂以为亲属之定名哉?犹即如也,其义系于上文,不可殊绝明矣。若单称之,即与世俗歇后之语无异。若平居假借称之,犹之可也,岂可指为亲属之定名乎?若必以为是,则自我作古,别为一家之俗,夫亦孰能止之?似不必强挽前达使之同己,以起后世之惑也。故愚于此,亦以为尤所当改,以从其旧者。若必欲存之,则请亦用前例,正文作侄,注云:胡本作犹子,则亦可矣。《春秋序》《富谢书》其说略具卷中,不知是否,更欲细论以求可否。此人行速,屡来督书,不暇及矣。若犹以为疑,则亦且注其下云:元本有某某若干字。庶几读者既见当时言意之实,又不掩后贤删削之功。其他亦多类此,幸赐详观,既见区区非有偏主必胜之私,但欲此集早成完书,不误后学耳。计老兄之意,岂异于此?但恐见理太明,故于文意琐细之间,不无阔略之处,用心太刚,故于一时意见所安,必欲主张到底。所以纷纷未能卒定。如熹则浅暗迟钝,一生在文义上做窠窟,苟所见未明,实不敢妄为主宰;农马智专,所以于此等处不敢便承诲谕。而不自知其易也。伏惟少赐宽假,使得尽愚。将来改定新本,便中幸白共父寄两本来,容更参定笺注求教。所以欲两本者,盖欲留得一本作底,以备后复有所稽考也。傥蒙矜恕,不录其过而留听焉,不胜幸甚,幸甚。
  【胡宿诗】
  《览海东相公伊川集》:将相文章主签臣,风浪鲁冠玉堂人。梦回方丈停批凤,句就伊川止获麟。洛下胜游空绿野,郢中高调绝阳春。犹欣正始遗音在,三复能还旧观神。
  张横渠崇文集
  【文献通考】
  《张横渠崇文集》十卷。
  晁氏曰:张载,字厚之。京师人,后居凤翔之横渠镇。学者称曰横渠先生。吕晦叔荐之于朝,命校书崇文,未几,诏按狱浙东,既归,卒。
  王直讲集
  【文献通考】
  《王直讲集序》十五卷。
  陈氏曰:天台县令南城王无咎补之撰。无咎嘉二年进,曾巩之妹夫,从王安石游最久。将用为国子学官,未及而卒。为之志墓。曾肇序其集云二十卷,今惟十五卷。
  【王直讲集】
  《南丰曾肇序》:补之殁二十有八年,二子既壮,乃克辑其遗文,以授其舅南丰曾肇,且泣而请曰:“先君不幸蚤世,文字散逸,今其存者,才若干篇,离为二十卷,愿有以发明先世于其篇首。”予不得辞。盖宋兴百年,文章始盛于天下。自庐陵欧阳文忠公、临川王文公、长乐王公深父及我伯氏中书公,同时并出,其所矢言,皆以尊皇极、斥异端、阐明先王道德之意,为海内宗之。于时学者能自力以追数公之后卒成其名者相望。补之其一也。补之始起穷约之中,未有知者。我伯氏一见异之,归以其妹。其后历抵数公,而从王文公游最久。至弃官,积年不去,以迨于卒。今其见于集者,质疑问辨,于数公为多。改其言,可以知其学也。补之之于斯文,非苟然而已。盖其于书无所不读,读无不记。于圣人微言奥旨,精思力索,必极其至。于诸子百家、历代史记,是非得失之理,必详稽而谨择之。本茂革,源深流。故其为文,贯穿古今,反复辨,而卒归于典要,非特驰骋虚词而已。充补之之志,盖将著书立言,以羽翼六经。而不幸死矣,独尝解论语十卷行于世。补之,南城人,姓王氏,讳无咎。补之,字也。平生喜饮,遇酒辄醉,稍醒,虽暮夜众人孰寝,必自起吹灯,读书达旦。终身常然,不为寒暑辍也。盖其勤苦自奋,故能成就如此。二子能世其学者也。补之之葬,王文公为之志云。《宋汪应辰跋》:南城王补之,世指其为王荆公之学者也。其乡人传次道,又掇取补之之言所以与荆公异者,表而出之,以明其和而不同。余谓荆公所学者仁义,所尊者孔孟,而文章议论,又足以润饰而发扬之。贫富贵贱,不以动其心;进退取舍,必欲行其志。天下之士,其慕望爱说之者,岂特补之哉!及其得志行政,急功利,崇管商,人心,愎公论,于是其素所厚善如吕晦叔、韩持国、孙萃老、李公择,相继不合,或以得罪。其所慕而友之,以为同学。如曾子固、孙正之,虽不闻显有所忤,然亦不用也。补之没于熙宁二年,使其少须暇之,尽见荆公之所为,未必相与如初也!补之之孙衺,持其家集之仅存者以示余。即其书以推其心,盖切切然以圣人为准,以谋道为务,忘其位之卑、身之穷也。则其于荆公,岂苟然者哉?隆兴二年五月日玉山汪书。按:初稿与此不同。其略云:荆公平日以尊孔孟、学六经自任。士亦往往尊之,以为孔孟之徒。然而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以微子为利而不正,则三仁之评可改矣;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以性为有善有恶,则性善之训可废矣;诚者天之道,以诚为可以为善为恶,则中庸之学诎矣。有欲明乎善以诚其身,则将安所去取于此哉?然则补之名为从荆公游者也,而荆公名为尊孔孟者也。次道视补之为乡先生,固不可不为之辨。孔孟万世师也,则有蒙其声而实背之者。门生弟子既不能辨,又从而尊之,是独何哉?
 
 
 
 
永乐大典
 
 
卷之二万二千五百三十七
卷之二万二千五百三十七
  九缉集
  文集名十四
  南阳集
  【文献通考】
  《南阳集》:二十卷。
  陈氏曰:门下侍郎颖昌韩维持国撰。封南阳郡公,故以名集。沈晦元用其外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