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收获-2006年第4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建起说“故事、演员、风格”是当时他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他认为主流电影应该把故事讲好,一个好故事就像一个好舞台,为人物准备了充分的活动空间、表达视角、行走的方向。他说他觉得好莱坞的成功就是好故事的成功,《魂断蓝桥》、《罗马假日》、《乱世佳人》、《教父》、《克莱默夫妇》、《阿甘正传》……这些故事成了“世界的语言”,记录着人类的情感、人性、智慧和思考的深度。他说他不认为讲故事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寻找到新颖而与众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就更加困难,好莱坞对故事的重视和在讲述方式上的不断创新一直是他非常尊重和喜欢的。《赢家》这个剧本的故事性得到了霍建起的充分肯定,但当思芜向霍建起转述机关组织的一次远南运动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孙长亭的发言时,完全没有引起霍建起的重视,这是一个战胜伤残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英模题材”,除了有可能获得残联方面的支持和鼓励,看不到其他的优势,而把真人真事拍成电影肯定还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他说这就是最初的印象。大概是那次谈话的十多天以后,思芜把一份剧本的打印稿交给了霍建起,片名叫《永远的赢家》,带有明显的中文小资气息。霍建起说他看后有些惊喜,剧本不仅回避了英模题材真人真事的很多局限,另外设计了一个关于爱和自尊的故事,写出了几个有些生动的人物,多少还带一点轻喜剧色彩。夸张一点说,这正是霍建起期待的剧本。虽然他没有弄明白一度热衷推理小说的思芜是怎么瞎摸着写出了这样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但是他感到了电影对他的召唤。和他后来的作品联系起来看,《歌手》、《那山那人那狗》、《蓝色爱情》、《生活秀》、《暖》、《情人结》,霍建起一直保持着对讲故事的热情。这使他的作品多少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不够激扬灵动,不够惊世骇俗。这显然和他的电影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基本同意他对故事的态度,但是从整个国产影片的创作来看,设计故事的能力,包括对讲述方式的创新都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的故事本身就不够好,不够精彩,再使用一种常规和简单的方法去讲述,就很难指望这部电影能吸引观众,即便故事的题材和意义都相当重要。 
  这时是1994年的年底,离《赢家》1995年6月的开拍还有半年的时间。这半年里两个人经历了第一次找钱之旅,在民营公司还没有独立出品权、各国有电影厂基本还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论资排辈体制的1995年,找到一笔足够拍摄一部电影的资金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跳过这段,继续讨论霍建起对演员的看法。 
  我注意到霍建起很少使用非职业演员,也注意到很多演员在和霍建起合作之后的一路凯歌。霍建起说演员不是导演的道具,演员是一部电影的光芒。观众从电影上看到的是什么?是演员,是他们的脸和表情,是他们的动作和身材,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他说如果没有梅尔·吉布森对家乡和亲人痛苦思念的表情和他艰苦卓绝的奋争,《勇敢的心》中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又有什么意义呢?比约克在《黑暗中的舞者》中给他留下的印象也远远超过了她作为一个歌星对他的吸引。还有《中央车站》,一个普通老人表现出生活的全部辛酸。在谈论一部电影的时候,霍建起明显偏重于人物,反复提到“人性”。他说最重要的是把演员变成人物,神形兼备是最高的境界,他说你想想谢晋导演的电影,从《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芙蓉镇》,无论是对演员的选择,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都堪称典范。霍建起认为一部电影选对了演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那山那人那狗》在写剧本的时候他和思芜就不约而同想到了滕汝俊老师,最终征得滕老师的同意还是他再三努力的结果,对“儿子”这个人物当时没有成熟的想法,正在读书的郭晓冬、陈坤都引起过霍建起的注意,但是当他偶然看到篮球场上高高大大的刘烨时,这个人物才突然清晰起来。 
  霍建起的《赢家》选择了宁静和邵兵,他和他们都不认识,但是他认为他们是当时最漂亮的男女演员。宁静因为《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声名鹊起,邵兵当时还不太为人所知,当过专业皮滑艇运动员的邵兵,正符合霍建起对这个人物的想象。今天再看《赢家》不难发现导演的生涩和刻意;但两个才貌双全的演员和一段活色生香的爱情依然讨人喜欢。记得当时有个记者到拍摄现场采访,说整个现场只有一个人说话声音最小,这个人就是导演。我问霍建起当时压力是不是很大?对自己的创作有没有把握?他说完全没有把握,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就像一场精心准备的战斗,一旦打响忽然全面失控,全面无序,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他说我只知道我必须把所有的镜头按照我的想象拍完,否则我无法向投资这部电影的人和所有帮助我的人交待,但是当时根本谈不上享受拍片过程,如同在体力的极限中登山,无暇顾及四周风景。至于后来得到了那么多肯定,则完全超出了想象。事实上,我们知道,任何成功其实都不是偶然的。 
  不知道是不是和第一次的成功有关,霍建起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基本上不改初衷,李亚鹏、何晴、胡军、刘烨、袁泉、潘粤明、董勇、陶红、郭晓冬、陈好、李佳、赵薇、陆毅,这真是一串星光闪闪的名字。我一度觉得导演选择某一个演员来完成某一个人物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决定,为什么会是A而不是B?如果是B对影片整体的影响又会怎样?抛开票房考虑、投资背景、人际关系等等影响不计,这些因素在十年前似乎还有抛开的可能,而在今天却很难忽略了。应该如何找到演员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如何打通演员和人物之间的隔离?是不是完全依靠导演对自己影片的想象?如何判断这个选择的成败?霍建起对演员的选择是有章可循的,他说他的原则是:适合人物身份,漂亮,两人站在一起舒服。我相信这其中有他作为美术师的直感。但我对他的态度并不完全苟同,我觉得这一串名字造成了他的作品的某种相似性,为什么不能进行另外一种尝试呢?打破这种一味的美丽和甜蜜,寻找一种更强有力的更个性化的语言,一种新的态度和讲述,当然这将是我的电影,而不是霍建起的。 
  和其他的评论者一样,我也认为霍建起从第一部影片起就形成了他的电影风格,而且十年之间他拍摄的八部影片基本都在延续这种风格,总是看到人们在评论他的一些影片时使用“唯美”这个语焉不详的词汇。就我对他影片的了解,这包括他对影片画面构图色彩的讲究,对演员漂亮程度的要求,对音乐抒情色彩的强调,对故事主题积极意义上的肯定。我不是学电影的,我理解电影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电影的表述方式,就像你用四分之三拍和四分之二拍、为同样的一段歌词谱曲但唱出来却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一样,电影的表述方式决定着电影的品质,并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有评论认为霍建起农村题材的影片画面太过美丽,是对农村现实的不切实际的美化。我很想知道他自己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他说他的创作大概受绘画影响比较大,或者说,不仅仅是创作,他的人生观也受到很多画家的影响。他说你看到书架上那些关于画家的书了吗?他们都是我喜欢的画家,就像你们把某些作家视为人生导师一样。莫奈,他笔下的自然色彩斑斓光影华丽,他能生动精确地描述出大自然细微变化和自己丰富的内心;怀斯,被称为怀乡写实大师,他的画笔从来没有离开过故乡的小镇,他用极具表达力的蛋彩画出了他熟悉的人们内心的激情;米开朗基罗,他是全人类艺术家的榜样,一生献身艺术,成就伟大的奇迹。列宾、列维坦,用现实主义笔触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世间苦难的深沉悲怆……他说我不想和你讨论美学问题,每个人看世界都有他的角度和主观色彩,所以大家的作品风格不同,态度不同,同样的风景在每个画家的笔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样,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感情和思想,或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的讨论渐渐离开了电影:怎样看待眼前的世界,如何与相同或不同的人交流,有没有最适度的表达,是不是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