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5。《儒林外史》,平冈武夫著。载《中国的名著》(1960)。
16。《关于〈儒林外史〉中所谓肯定人物》,稻田孝著。载《研究报告》,
东京学芸大学1962 年出版。
17。《科举》,宫崎市定著。中公新书1963 年出版(新版)。
18。《〈儒林外史〉梗概》,冈本隆三著。收入《中国的八大小说》,大
阪市立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编,平凡社1965 年出版。
19。《〈儒林外史〉的作者与时代,稻田孝著。收入《中国的八大小说》。
20。《〈儒林外史〉的文学》,柳沢三郎著。收入《中国的八大小说》。
21。《〈儒林外史〉的语言》,铃木直治著。收入《中国的八大小说》。
22。《〈儒林外史〉的研究与资料》,饭田吉郎著。收入《中国的八大小
说》。
23。《〈儒林外史〉中的次要人物》,斋藤喜代子著。载《城南汉学》12
《户田浩晓教授退职纪念号》(1970)。
24。《〈儒林外史〉语汇索引》,香阪顺一编。明清文学研究会(大阪)、
采华书店(名古屋)出版(1971)。
25。《日本与中国研究〈儒林外史〉要览稿补遗》(一),冢本照和著。
载《中文研究》12(1972)。
26。《〈儒林外史〉时代背景试论》(二),冢本照和著。载《文学研究》
13(1972)。
27。《〈儒林外史〉的形式试论》(三),冢本照和著。载《中文研究》
14(1973)。
28。《〈儒林外史〉称谓索引》,冢本照和著。载《天理大学学报》(学
术研究会志)85(泽田瑞穗教授还历纪念特集)(1973)。
29。《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从小说的世界谈起》,中野美代子著。1974
年东京平凡社出版。书中第一章题为《儒林外史和教养小说:关于认识的并
列性》;第三章题为《儒林外史及其评价:关于讽刺精神的欠缺》。此书对
《儒林外史》有颇多的负面评价。现任北海道大学文学部教授的中野美代子
(1933 年生)自称有“杂学癖”,常把注意力投向空间而不是时间。她常常
借助文化人类学、地理学、比较文学等横向研究方法来作文学的探讨,她标
新立异地认为“吴敬梓写出了与现实主义全然无缘的造作的滑稽文学”。
30。《〈儒林外史〉的语言》,宫田一郎著。载《人文研究》28—4(中
国语·中国文学)(1976)。
31。《〈儒林外史〉的人物:周进与范进的情况》,冢本照和著。载《中
文研究》15(1975)。
32。书评:《冈本隆三译〈儒林外史〉上卷(二十七回)》,秋谷著。载
《斯文》26 编11·12 合并号。
33。《中国小说史考》,前野直彬著。1975 年秋山书店出版。书中有关
于《儒林外史》的考论。
34。《〈儒林外史〉论(上):有关方面》,须藤洋一著。载《论集》(札
晃商科大学)(人文篇)27(1980)。
35。《〈儒林外史〉的内部构造》,大岛晃著。发表于《北海道大学中国
文学谈话会》第100 回(1987。2。28)。
36。《中国文学与儒·侠的关系》,冈村繁著。载《中国文学论集》第 19
号(1990)。
韩国对《儒林外史》的翻译与研究
据韩国学者赵宽熙博士介绍,现行的《儒林外史》韩译本,主要有两种。
最早译出《儒林外史》韩译本的学者,是陈起焕先生。此书分上、中、下三
卷,每卷末都有译者说明,共987 页。上卷卷首译有闲斋老人序文一篇。全
书是译者采用忠于原文的直译方式译出的。由于是直译法,译文不够流畅,
有些译笔还显生涩。此译本1990 年由汉城明文堂出版。1991 年韩国■江出
版社出版的第二种《儒林外史》的韩文译本,是中国延边大学崔承一、崔奉
春、张义源三位教授全译本之翻印本,全书亦为三卷本,共933 页。第一卷
卷首有序文和主要人物表。此译本的译文比较流畅通达,但误译不少,如将
季遐年的人名误译成“假年”,将吴敬梓的“梓”字错译为“xin”音等。韩
国在翻印这一译本时对译文作了修改和润色。
韩国学者研究《儒林外史》始于本世纪60 年代初期。据初步统计,三十
余年以来,发表有博士论文一篇,硕士论文八篇,专题论文九篇及书评二篇,
目录如下:
一、学位论文
1。李启远:《吴敬梓论》,汉城大学中文科,硕士论文,1963 年。
2。李星:《〈儒林外史〉研究》,汉城大学中文科,硕士论文,1975 年。
3。郑基先:《儒林外史研究》,檀国大学中文科,硕士论文,1981 年。
4。金镇妙:《在〈儒林外史〉上的清代知识人相考察》,高丽大学中文
科,硕士论文,1982 年。
5。徐采希:《儒林外史研究》,庆北大学中文科,硕士论文,1987 年。
6。蔡禹锡:《〈儒林外史〉的人物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中语科,硕
士论文,1989 年。
7。郑荣豪:《〈儒林外史〉的主题思想和讽刺技法研究》,庆熙大学中
文科,硕士论文,1991 年。
8。申秉澈:《儒林外史构造研究》,汉阳大学中文科,硕士论文,1992
年。
9。赵宽熙:《儒林外史研究》,延世大学中文科,博士论文,1993 年。
二、专题论文
1。李桂柱:《〈儒林外史〉瞥见》,载《中国学报》第21 辑,1980 年。
2。李星:《儒林外史和其讽刺文学》,载《清州大学论文辑》第13 辑,
1980 年。
3。金镇妙:《在〈儒林外史〉上的理想的人物研究》,载《中国论总》,
1,1984 年。
4。李秀雄:《儒林外史的人物与其时代意义》,载《文科学论丛》第 17
辑,1985 年。
5。朴宪用:《儒林外史和Candide 的比较研究》,载《中语中文学报》
第2 辑,1985 年。
6。康泰权:《儒林外史研究》,载《中国问题研究》创刊号,1986 年。
7。康泰权:《儒林外史研究》,载《中国语文学》第13 辑,1987 年。
8。许根培:《从“儒林外史”看到的作者的历史意识与其社会批评的样
相》,载《教育研究》(公州师大教育研究所)第4 辑,1987 年。
9。Kim IK…sam:《儒林外史的社会分析》(Social Analysis ofThe
Schalars),载《中国学研究》,6,1989 年。
三、书评
1。李汉祚:《〈儒林外史〉——再发现韩未畅销书》,载《世代》4 卷
10 号,1966 年。
2。李星:《儒林外史》,《中国古典100 选》,东亚日报社,1980 年。
关于韩国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情况,赵宽熙博士将其归纳为两个
时期。他写道:“首先是近代以前,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者的议论。其
次则是进入20 世纪以后受到西方影响的一批研究者的议论。传统研究者的论
点主要集中于作品中人物和环绕人物周围各事物的真实性。而近代的论者的
焦点则侧重于分析《儒林外史》内容中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意识与做为一种“讽
刺小说”所应有的各种具体表现。后者还将其关心的领域扩充到讽刺小说的
结构与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关系。(参见南京大学出版社版《儒林外史辞典》
书中赵宽熙所撰《韩国的〈儒林外史〉研究概况》辞条)
越南文译本《儒林外史》
越南文译本《儒林外史》由越南汉学家、翻译家潘武及汝成合作翻译,
1961 年4 月由越南河内文学院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根据1959 年中国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译出的,全书分为三册,为五十五回全译本。此译本
书前所附译者撰写的《序言》分作《作者》、《作品的现实性》、《作品的
民主思想》和《作品的艺术性》四个部分。《作品的现实性》部分有云:“对
比儒生们丧失人格的百态,作者还塑造了一些下层人物的形象,而且不隐瞒
自己对他们的好感,并把他们带进儒林的历史中去,把他们看成真儒。这一
作法在文学作品中还是罕见的。”《作品的民主思想》部分有云:“吴敬梓
描画了一幅清朝社会的逼真的图画,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作者接受了当时
的一些民主思想,特别是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民主思想。”《作品的艺术性》
部分有云:“《儒林外史》所采用的讽刺艺术手法,完全像十九世纪欧洲批
判现实主义的手法。作者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并且作了极其深刻的描绘,
不是给几个人物写传,而是给儒生们写历史。”另外,这篇《序言》在谈到
译本的翻译工作时,还写道:“《儒林外史》的文字别具一格,有史家文字
的特色,遣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