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僚那样无知,比如中了进士、后来“钦点山东学道”的范进竟至不知苏轼
为何人,那也的确是带有科举制度的特点的。吴敬梓对于当时的政治的批评,
还不止于从反对科举制度出发而涉及的范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虞
育德、庄绍光,杜少卿、萧云仙那样一些正直的人,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
无论是学者还是名士,都是不得志的,和围绕他们的环境不调和的,这就清
楚地表明了他对于当时整个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都怀抱不满了。
《儒林外史》对于某些封建道德的虚伪的揭露也是很引人注目的。虽说
有些封建道德,比如孝弟,吴敬梓把它们当作很重要的美德,在小说中加以
宣扬,加以理想化,然而他却又从现实中感到了并且写出了两种虚伪。一种
是许多在口头上讲封建道德而在行为上却刚好相反的虚伪;一种是某些封建
道德的本身的虚伪。像王德、王仁,一个是府学廪膳生员,一个是县学廪膳
生员,嘴里说“我们念书的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但眼睛里看见的,心
里想着的却是银子。他们受了贿赂,就毫无心肝地在他们的亲妹妹害病害得
快要死去的时候,忙着帮助妹夫严监生把小老婆立为正室,而且替他做了一
篇“甚是恳切”的“告祖先的文”,告过祖宗,然后举行扶正典礼,而他们
的亲妹妹就在这“大厅、二厅、书房、内堂屋,官客并堂客,共摆了二十多
桌酒席,吃到三更时分”的热闹中断了气。像五河县的那些余、虞两家的进
士、举人、贡生、监生、秀才,不送自己族中的长辈入节孝祠,却成群结队
地恭恭敬敬地去送“又是乡绅,又是盐典”的外姓富豪家的死人。从这一类
现象,作者不能不感到封建道德在金钱和势力的面前的完全破产。写王玉辉
的女儿自杀殉夫,那是尤为深刻的。按照书中的描写,王玉辉是一个“做了
三十年的秀才”的“迂拙的人”,而且立志编纂“一部礼书、一部字书、一
部乡约书”来“嘉惠来学”。这样的人应该属于作者心目中的肯定人物之列。
然而由于他对于封建道德的坚决的信奉,他鼓励他的女儿自杀殉夫。他向他
的女儿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吧!”
他的妻子骂他“越老越呆”,他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认为这不是她所能理解。
等到他的女儿真的绝食殉夫以后,他对他的老伴说:“你哭他怎的?他这死
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接着仰天大笑道:“死的
好!死的好!”但他到了大家送他的女儿入烈女祠举行公祭的时候,他却“转
觉心伤,辞了不肯来”。以后因为在家天天看见妻子悲恸,就到外地去游玩,
借以排遣。但他“一路上看着水色山光”,仍然“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到了苏州,他看见妇女穿着鲜艳的衣服,在游船里坐着吃酒,他的迂腐的道
学气使他在心里想道:“这苏州风俗不好,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
了船在这河里游荡之理。”但当他看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却又想
起了他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这样一段有名的常被引用
的描写,十分动人地表现出来了吃人的礼教的本质,表现出来了封建统治阶
级所提倡的烈女殉夫之类是多么野蛮、残酷,多么违反人性。作者就这样一
个有道学气的人物在这样一个事件上写出了他的内心矛盾,他的精神分裂,
他所信奉的封建教条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父爱和良心的冲突,就像一把犀利
的剑一样一直刺到了封建道德封建礼教的深处。
《儒林外史》的辛辣的讽刺还投向了悭吝的地主,投向了封建地主阶级
的帮闲。严监生、胡三公子都是“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的人物。严监生
因为心痛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费了油,以至临死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
这个场面是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不能忘记的。悭吝,那是贪婪的一种表现形
式,正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性之一。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嘲笑了这种剥削阶级
的特性,而对于各种轻视金钱的人物却给予了同情和赞扬。和封建官僚相勾
结、和高利贷剥削相结合并且本身常常也是大地主的盐商,也是这部小说里
的一种嘲讽的对象。书中嘲讽了他们的冒充风雅,忌讳自己的出身的微贱,
并且揭露了他们的骄奢淫逸,仗势欺人。此外,作者还描写了一批依附封建
地主阶级和盐商生活的帮闲,一批“斗方名士”。这类人物的心理,可以用
牛浦郎的想法为代表。牛浦郎在牛布衣的诗稿上看见题目上写着“呈相国某
大人”、“怀督学周大人”等等之后,就想道:“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
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牛浦郎这样一个
十七八岁的小厮,突然有此念头,而且从此就堕落到卑鄙无耻的地步,在描
写过程上好像有些不近情理,然而作者的用意却是想通过这样一些人物,从
科举制度以外的另一个方面来写出当时的社会的腐败。这样一些人物的存
在,不但是由于想和达官贵人往来的虚荣心,而且由于这样就可以过寄生的
生活。在被剥削被压迫的农民群众的上面,存在着庞大的不劳而食的社会层,
其中不但有官僚、地主,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寄生虫。这正是封建社会的真
实面貌。
概括说来,《儒林外史》所批判的事物主要就是这些。虽然它还不曾对
整个封建社会制度提出怀疑,只是批判了一些丑恶的事物,这些批判仍然是
引向了一个总的结果,仍然是批判了封建社会。吴敬梓是以“功名富贵”、
“文行出处”这样八个字来作为他所反对的和肯定的人物的分界。他认为热
中“功名富贵”就必然会看轻“文行出处”,讲求“文行出处”就必然会轻
视“功名富贵”。而科举制度正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主要道路,也是败坏
“文行出处”的主要道路。这就是吴敬梓企图通过《儒林外史》来表现的他
的基本思想。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来,决定封建社会必然日趋腐败的并不是
它的个别制度,而是整个的封建制度和整个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然而,
正和其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一样,《儒林外史》描写的社会生活所表现
出来的客观意义,是远为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它通过对以上所说的那
些丑恶的事物以及其他事物的批判,使人感到整个的封建社会、整个的封建
统治是不合理的,应该为一种新的健全的东西所代替。这就是《儒林外史》
在它的思想内容方面的最重要的成就。
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恐怖的文字狱的威胁,吴敬梓把他的小说中的故事假
托为发生在明朝中叶,发生在15 世纪到16 世纪之间;但他所批判的实际是
清朝统治之下的18 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清朝以异族侵入中国,经过几十年
的镇压和经营,这时它在全国的统治已相当巩固。清初的大屠杀大洗劫所严
重破坏的农业和工商业这时也得到了一些恢复。然而,随着这个最后的封建
王朝的政权的稳定,土地日益集中在官僚、地主的手里。对于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统治者也采取的是压迫和阻碍的政策。这就是说,清朝的统治的巩固是
不利当时的社会的发展的,它的作用不过是使垂死的封建社会的生命得到了
若干时候的延长而已。而且由于不断的战争和官吏的贪污成风,当时人民的
生活是很穷困的。《儒林外史》就主要是反映了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内部的
腐朽。它对于当时人民的生活的穷困和地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也曾略为涉
及,但因为它的题材主要是“儒林”,它就着重地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
分子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方面来批判了这个腐朽的封建社会。虽然这个处于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的问题和丑恶的事物并不只是这些,《儒林外史》
的题材和它着重从这些方面来批判封建社会,使它在中国古代的为数很少的
几部最为杰出的白话长篇小说中具有独自的特色,独自的成就,而它就以它
的这种特色和成就来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宝库。
(三)
吴敬梓自己就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生在一个“科第仕宦
多显者”的家族里。他的家庭本来是相当富有的,由于轻视金钱,热心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