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这不合理么,但人世间有时也有这种碰巧的事。这也像蘧公孙成婚那天—
—端菜的闹出了许多笑话一样,都是我偶尔见到听到的。

由此种种,就形成了我这种写法。

有人要求——作品里所写的,应与自然绝对同一。你表现人生,就叫你
写得与实在人生要一模一样,丝毫不走,绝不许你加上一点你自己的想头进
去。这才算是道地的自然主义。

照这样说起来,则《儒林外史》或者可以算是一种最高明的自然主义作
品了。

话虽如此,可是咱们不要忘记,这种写法——纵然是照着原本原样而老
老实实映出了人生本相,但究竟也是由作者自己眼睛里所看出来的人生本
相。换一个人写来,就会换一副面目。

而我们要是想一想——他怎样一来,就用他这么一个方式来映出人生
的,那我们自必要想到他那处世之道上面去了。

关于这一点,则这部书收尾的一首《沁园春》或者竟不妨说是无意中做
了它的一个注脚。

(原载《文艺杂志》1942 年12 月15 日第2 卷第1 期)


吴组缃——《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① 

(一)

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的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18 世纪中叶,无

独有偶,产生了两位值得我们自豪的杰出的大作家。这就是《红楼梦》的作

者曹雪芹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他们的不朽的作品,不只使我国优

秀的文学传统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就是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们也应

该居于最先进最光辉的行列。就产生的年代说,曹雪芹比俄罗斯的巨匠托尔

斯泰要早一个世纪;吴敬梓比俄罗斯的讽刺家果戈理也早一个世纪,比契诃

夫则早一个半世纪。这里我们将曹雪芹和托尔斯泰作比,将吴敬梓和果戈理、

契诃夫作比,不仅因为他们笔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面貌具有某些类似

之处,也因为他们作品的气派或风格、思想与艺术的造诣,都是两相交辉、

相互媲美的。

至于吴敬梓和曹雪芹呢,吴比曹要大20 多岁,但作品的写作年代几乎相

同。他们都生当鸦片战争以前——即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以前一百年顷:几

千年长期停滞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朽不堪的地步;同时满清势力侵

入,经过几十年武力与政治的统治,政权逐渐巩固起来。本来尖锐激烈的阶

级斗争和民族斗争至此都转趋消沉。这可以说是古老的中国封建主义统治最

后的“回光反照”时期。在此时期,中国广大被压迫人民实际处在一种沉郁

苦闷的境遇之中,中国社会的矛盾,是突出地表现在统治阶级阶层的内部。

即是,统治阶级自相倾轧,剧烈分化,生活愈趋腐烂,精神愈趋崩溃,封建

主义制度破绽百出,加速的走向穷途末路。曹雪芹和吴敬梓都出身于没落的

统治阶级家庭,他们各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绘成充满诗情的巨幅图画:一个

以两性婚姻问题为中心,反映了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和崩溃;一个则从“功

名富贵”的问题着眼,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堕落和政治的黑暗与窳败。他们

对现实的态度和所反映的社会层、生活面都有不同,但是所提出的问题的性

质则同一范畴,同是给当时罪恶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和政权统治以无比深刻

的揭露和有力的狙击。因此,他们都成为当时中国广大被压迫人民的代言人,

他们的控诉,正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快近二百年来,他们的作品在读者

中间广泛流传,深入人心,一直在直接、间接地教育着中国人民;这对民主

主义思想的启发和培养,无疑地作了出色的贡献。

《儒林外史》,因为它的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向来对社会有特殊的影响。同治年间

惺园退士的序引述这样一句话:“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

林外史》!”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始有
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我们的鲁迅,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所受此书的影响很大,他在许多篇杂文里论
及它,推崇备至。《且介亭杂文二集》为叶紫作《丰收》序说: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

① 本文是著者为纪念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而作。

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鲁迅的这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很重要的提示。由于《儒林外史》
的题材和主题的一些具体问题,也由于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
读起来,是会发生许多隔阂的。要向这部可珍贵的文学遗产进行学习,很好
的认识它的思想和艺术,困难似乎比读《红楼梦》还要多些(《红楼梦》写
的两性问题,这是有普遍性的题材;书中充满一个青年人的感觉情绪,这也
容易为一般读者领会)。本文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和体会,希望得到指正。

(二)

关于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有几个要点,对我们了解《儒林外史》是不
可忽略的。

吴敬梓(1701—1754)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
的大家庭。他的曾祖和祖父两辈宗族,官做的特别发达,在明清之际,有50
年光景的“家门鼎盛”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就
死去;他自己的父亲也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得罪上司,官弄丢了,次年
也就死去。吴敬梓13 岁死母亲,23 岁死父亲,他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
财,喜欢挥霍,喜欢帮助人。上代留给他的家产几年就被他花费掉,奴仆也
逃散了。但是他的宗族多是富贵中人,自然看不惯他,讲势利的邻里们也歧
视他。他在故乡住不下去,33 岁那年搬家到南京,很快就弄到精穷。从这时
直到54 岁在扬州逝世,主要就依靠卖文和朋友的周济过活,有时不得不把几
本旧书拿去换米,有时几天没米下锅。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吴敬梓自幼处
在富贵宗族或“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在自己的、从祖父起就已经衰
微下来的家庭里长大,到中年以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的。在他一生
所经的这种由“渐”到“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
赣榆县(他父亲任上)、在南京都曾久住过,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
从他几代上辈的关系,他的宗族们的关系和他自己的关系,他所接触的士大
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
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很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的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
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看透满清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
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使他的心倾向于他所接触的微贱的和落
拓不得意的人物。总之,他的这种身世经历,就是他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直接渊源。

吴敬梓的先代和他的许多宗族都以八股起家,博得很大功名富贵。他的
曾祖是顺治朝“探花”,做到翰林院侍读的官;曾祖兄弟五人,除了一个没
有功名,其余三人都是明代或清代的“进士”。和他祖父同辈的宗族中,有
“榜眼”,有“进士”,有“举人”。只有他自己的祖父是“监生”,父亲
是“拔贡”,功名都不算得意,却都有自己的信念,讲究“孔孟之徒”的德
行与操守。吴敬梓在这方面受了上代——尤其父亲的深刻影响,他始终对父
亲念念不忘。他轻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就有家庭这方面的根深
蒂固的来头(明末清初许多爱国主义先辈大师们给他的思想影响后面再说)。
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士大夫风气中,在他自己的具体处境中,说他对功名
富贵就毫不动心,那恐怕也不可能。他的诗文中就有“家声科第从来美”这
类夸耀的话。尤其在他中年落拓贫困以后,那味道在他这样出身的人不是好


受的。他在扬州看见本来富有的他的好朋友程晋芳这时也贫了,拉着手流泪
道:“你也到了我这样地步,这境况不好过呀,怎么办?”这话说的很真挚。
他20 岁考得“秀才”以后,也还应过考;36 岁时安徽巡抚征他应乾隆朝的
“博学鸿词”科考试,他确实到省去考过。但到正式荐举他入京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