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结果仍不是。对此第十一回有一评语云:“我亦以为必是杨执中。此时
杨执中可以来矣,却仍作一折。因鲁编修事将前文隔断,以下又须写蘧公孙
入赘,故于此略一顿挫,不致抛荒来脉。”紧接着第十二回,写二娄听了杨
执中的介绍,正要同去拜访权勿用,忽又插入新任街道厅魏老爷上门请安,
这又正如批语所指出的:“峭接横隔,作者屡用此法。”

同样,小说第三十三回,将写杜少卿会庄绍光,又借娄老爹去世一事隔
开,如批语所说:“将写少卿会庄绍光,却借此一隔,便不平直,全书惯用
此法”。同一回,写杜少卿次日再去拜访庄绍光,对方却又被别人请去游西
湖了,此又正如批语所云:“此番必定会绍光矣,而竟又不然。笔力如怒马,
不可羁勒。”

这些都是就小说章法的某些局部问题所提出的见解,虽只是点点滴滴,
但亦不无道理。

最后是关于小说的语言运用方面。和齐眉一样,山樵评也很注意人物的
“声口如闻”,颇多诸如“说来似是似不是,逼真丫头口气”(第十三回)、
“曰‘死鬼父亲’,曰‘孔夫子的周朝’,乡人声口,可为绝倒”(第九回)、
“是老奶姆口气”(第三十一回)、“画虔婆口角”(第五十三回)等评语;
对小说中一些用得精到的字句,也能寥寥数语,予以提示,如第十二回写宦
成半路上打听权勿用的情况,一个胡子客人一五一十讲他如何如何,“接连
八九个‘他’字,如闻其声”;第二十七回写鲍廷玺媳妇刚进门,“丫头一
会出来要雨水煨茶与太太嗑,一会出来叫拿炭烧着了进去与太太添着烧速
香,一会出来到厨下叫厨子蒸点心做汤拿进房来与太太吃,两个丫头川流不
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接连几个‘太太’,天摇地
动,日月皆昏”;凡此等等,对帮助我们理解小说一些细微的妙处都不无益
处。

以上我们分别概述了卧本、齐本、山樵三个评本系统的评语情况,要而
言之,以卧本上的评语价值为最高,山樵、齐眉则等而次之。这些评语虽然
不像大块理论文章那样有系统、有深度,但却能说出许多大块文章说不到的
妙处,加之它形式自由活泼,多数不碍正文观赏,因而能一时风行天下,成
为我国古典小说不可分离的部分,成为我国小说批评的一种传统形式。

(选自《明清小说研究》第3 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年版)


文人痛史时代警示

张天翼——读《儒林外史》

“依小弟看来: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
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
——迟衡山

(一)

这几天我非常高兴,因为借到了一部《儒林外史》。温习了一遍之后,
又随便翻开看几段,简直舍不得丢,好像要留住一个好朋友不放他走似的。
这几天为了要陪这位老朋友,连那个长篇稿子都搁着没有写下去,好多要复
的信都没有复。

我忍不住要对你谈起这个。一个人要是遇到了一件使他高兴的事,遇到
了一个他心爱的人,总忍不住要跟人家尽谈,不管人家爱听不爱。

这部书里的那些人物,老是使我怀念着,记挂着。他们于我太亲切了。
只要一记起他们,就不免联想到我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联想到我自己的一
些熟人。这在文艺律条说来,是不是要算犯规,我可不知道。我竟忘记他们
是头戴方巾,身穿玄色直裰的脚色了,似乎觉得他们是我同时代的人。后来
越想越糊涂,简直搞不清他们是书中的人物,还是我自己的亲戚朋友了。

现在把书一掀开,那些老熟人就一个个登了场,我几乎要问问他们别来
无恙。看到马二先生出现,我老实说有点兴奋。一看见他那高高的个子,黑
黑的脸皮,稀稀朗朗几根胡子,我就喜欢。他对我微笑,搀着我的手到文海
楼的楼上,把他的选本给我看,还用他那口处州腔谈了些举业的大道理。后
来我又跟着他去逛西湖,逛城隍山,又会见了许多老熟人。

于是我想:

“要是他们生在而今。。”

要是把古人作品里的人物移到而今,当然得使他们改改装。但问题还不
这么简单。我想有些东西是无法移置的。

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吧。要把他们写成现在的人,那不妨让一个穿上西
装,一个着上高底皮鞋,两家头也看电影,也逛公园,还写写“爱人啊”之
类的白话诗。可是除此以外,是不是就可以照《石头记》所写的那种情节原
原本本搬过来?——可是而今世界不同了。而今这姓贾的要娶那姓林的,娶
就是。贾母以至凤姐儿都阻拦不了的。如果再闹一出原书上的悲剧,那么这
双主人公就未免太泄气了。

像贾宝玉那号人物,现在当然有。《石头记》作者是照当时的风气,拿
当时所能发生的事件,来表现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的。一把他们生到现在,则
因风气不同,所能发生的事件也异样了。就得拿别的情节来表现他们的性格。

《儒林外史》呢,那上面的各种人物,——不用说,而今他们还活着。
我是时常碰见他们的。

至于书中所用以表现那些人物的种种情形,那可也不比《石头记》里所
写的那么难商量。我之所以觉得这部书所写的东西,特别亲切者,大概是这
个缘故。


假若作者吴敬梓先生现在来重写这部书,那原有的故事多半不用另打主
意。不过原有的那些术语,是得改一改的。

怎么改法?

我记起从前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们讲过的话,倒极可
以做一个参考。那位老师说:

“你们一拿到文凭,就是个秀才资格了。我希望你们都去进中学,中学
毕业就是个举人,还希望你们都去进大学,大学毕业就是个进士。”

如此类推。

(现在有些书上把外国的那些国家学会译为“翰林院”,实深得此旨。
前一向看见报上说蔼弗·居里(Eve Curie)小姐来到我国,我一想起她的太
夫人乃是法兰西的头一个女翰林,就觉得非常高兴。)

于是乎马二先生现在就点点头: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留洋。断不讲
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
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不行了。”

马二先生虽然说过“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但现在不用
这取士,我想他也不会怎么以为不好。

各代人原有各代人的“本朝”,各有其“本期”的举业,各有其“极好
的法则”:致力于此道,禄在其中矣。这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谈不到什么
同意不同意。比如造物主造出了我们,使我们去求生存,去求食,因为不吃
东西就得挨饿。难道我们对造物主定出来的这个“极好的法则”,会表示反
对或赞成么?

一个读书人生在唐朝,当然就弄诗赋。生在宋朝,当然是理学。生在马
二先生的本朝,当然是时文。此外都是杂学,要不得的。诗词歌赋之类,连
想也不能让后生们想到那上面去。要是生到乾隆年以后的清朝,诗也得考首
把,那么马二先生当然就也得做做诗了,倒要劝诱得后生们非想到那上面去
不可了。而到了我们这一代,马二先生就得教我们专读教科书,专预备功课,
像匡超人先生那么开开夜车。不可去看什么课外书,那尽是些杂览。否则就
拿不到文凭,“那个给你官做?”

何也?——因为这“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

(二)

这实在是马二先生的可敬处,他自己只进得一个学,连举也没有中一个。
他却并没有因为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而且他一点也不嫉妒那些已经吃
到了葡萄的狐狸们。他倒拿这挣功名的大事来鼓励后生们。人既生于斯世,
就应该这么做:这是天经地义。而做官,是为了行夫子之道。他好像是那种
最虔诚的和尚——为了真正信佛而修行的,做起佛事来也诚心诚意。

然而他没有得到正果。

而那些已经得到了正果的和尚,倒未必有他这样的信念。他们不过是身
为出家人,则只有这一手才博得施主们来随喜随喜,来广种福田,就这么做
做而已。他们非常切实。

你看,跟马二先生同时代的那些翰林公,孝廉公,有几个像他马二先生
那么老实,像他那么想的?那衮衮诸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