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俗小说书目》“五十六回本儒林外史”条下注云:“光绪七年辛巳申报馆
第二次排印本,有金跋及天目山樵识语,仍以闲斋老人序本为底本。正文插
入天目山樵评语。文与单行本之《儒林外史评》稍有异同。盖天目山樵评凡
数次,屡为友人借去过录。因所据者非一底稿,故评语亦不尽同也。”这一
分析是对的。评者写于“丁丑嘉平小寒灯下”一条识语就云:“予评是书,
凡四脱稿矣。同郡雷谔卿、闵颐生、沈锐卿、休宁朱贡三先后皆有过录本。
随时增减,稍有不同,当以此本为定。”“已卯夏”一条识语又云:“杨古
酝大令借此本过录一通。”这说明“屡为友人借去过录”确是造成各本评语
不尽相同的一个原因。但在此藏本卷末,还写有评语整理者和抄写者徐允临
的一段跋语,其中讲到“此书眉批为先生删去者,加朱笔尖角圈以别之。”
这里“先生”当就指天目山樵。笔者将《儒林外史评》二卷本、申报馆第二
次仿聚珍版刊本与此藏本粗粗校对了一下,发现“加朱笔尖角圈”者在二卷
本里都删去了,而申报馆仿聚珍版则都保留着。徐跋讲“加朱笔尖角圈”的
是“为先生删去者”,可见各本评语的不同还包括了评者自己的增删。另外
此本除原书已印入金和跋文外,徐氏又另在卷后空页上手抄了一篇金和跋
文,手抄金跋与原金殷文字稍有不同,而与天目山樵评本系统的金跋相同,
可证金跋后也经过人删却(估计就是天目山樵)。

此外,在此书卷首新加空页上,题有石史一段识语:“此书经南汇张啸
山先生着批,使读者悦目赏心,并华约渔批语均录于卷端。余管窥所及,则
加石史小印以别之。”石史即徐允临,上海人。张啸山即张文虎,天目山樵
是其别号。华约渔不详何人。审之评本,除去大量天目山樵的评语以外,确
夹有华约渔和石史本人的批语。如卷首就抄有“戊寅(光绪四年、1878)暮
春百花庄农约渔”所记的一段话:“此书即高出外史之人亦喜欢读。其不欲
读者,即第一回王元章所看之物。如书中高翰林辈,则又无奈其读之而不懂
何也。世传小说无有过于《水浒传》《红楼梦》者,余尝比之画家,《水浒》
是倪黄派,《红楼》则仇十洲大青绿山水也。此书于两家之外别出机绪,其
中描写人情世态,真乃笔笔生动,字字活现,盖又似龙暝山人白描手段也。”
其它在书中则标明“约记”二字。徐允临的批语,则如他所说,加其本人小
印。只是他俩批语数量均不多,且较零碎,因而多数价值不大。

在此本所加最后一页空页上,还写有徐氏一跋语,有一定资料价值,现
抄录如下:“允临志学之年,即喜读《儒林外史》。避寇时,家藏书籍,都
不及取,独携此自随。自谓生平于是书有偏好,亦颇以为有心得。已卯秋,
余戚杨古酝大令葆光过余斋,见案陈是书,亟云:曾见张啸山先生文虎评本
乎?余曰:未也。古酝曰:不读张先生评,是欲探河源而未造于巴颜喀喇。
吾恐未及其蕴也,因急从艾补园茂才礽禧假读,则皆余心所欲言而口不能达
者,先生则一二笔而出之,信乎是书之秘钥已!遂过录于卷端。今年七月,
与甥婿闵颐生上舍萃祥,会于法华镇李氏,纵谈外史事。因言张先生近有评


语定本。闻之欣跃,遂不待颐生,旋径驰书向先生乞假以来,重过录焉。同
里王竹鸥方伯承基,与有同好,尝假余过录本,辄曰:得读张先生评,方之
汉书下酒,快意多矣。特此书原刻不易觏,苏局摆本潘季玉观察未加校雠,
误处甚多,随手改正,十得八九。而余偶有感触,亦时加一二语,附识于眉。
继复借得扬州原刻,复勘一过,然恐尚有舛讹耳。苏局本有金亚匏先生和跋。
曩晤先生哲嗣是珠茂才遗,言先生作跋时,失记季苇萧即李筱村,逮书成追
忆,深以为憾。此亦足补张先生考证所未及。窃惟是书于浇情薄俗,描绘入
微,深有稗于世道人心。或视为谩骂之书,而置而弗顾,以其人必有惮夫谩
骂者而然尔,不足与语此。安得有心者详校其讹,汇列评语,重刊以行,俾
与海内之有同嗜者,共此枕宝耶。光绪甲申(光绪十年、1884)冬十月既望
上海徐允临石史甫识于从好斋。”跋语中所涉及的人物时间都能与天目山樵
识语相合笋,可知徐氏与张氏有一定间接关系。山樵于光绪辛巳季春识语中
也云:“旧批本昔年以赠艾补园,客秋在沪城,徐君石史言曾见之,欲以付
申报馆摆印。予谓申报馆已有摆本,其字形过细,今又增著批,不便观览,
似可不必。今春乃闻已有印本发卖,不知如何也。”看来他俩还直接交往过。
此外徐氏与金和的儿子也有过交往。徐氏跋语中云:“继复假得扬州原刻,
复勘一过”,不知此“扬州原刻”是否即金和跋语中所云金兆燕官扬州府教
授时(大约在乾隆三四十年之间)梓行的本子,抑或就是指卧闲草堂本?如
是前者,则于光绪年间原刻本尚存焉。张氏识语中所云那个“字形过细”的
申报馆摆本,即其第一次刊本;所云“今春乃闻已有印本发卖”,即光绪七
年申报馆的第二次印本,这个本子基本上把张氏评语收罗无遗矣。

上述几个本子,即从申报馆第一次摆印本到第二次摆印本,再有《儒林
外史评》二卷本、上师图书馆藏徐允临抄评本,则又可归为一个评本系统,
即“天目山樵评本”。属于这一系统的还有民元以后出版的商务印书馆排印
本,此本同样把天目山樵识语和评语基本收罗齐全。

为了清楚起见,我们不妨把《儒林外史》三大评本系统列简表(见69
页)。

(二)

以上我们介绍了《儒林外史》的评本情况,下面就各个评本系统的评语
作一简单的综述。

先说卧本系统的评语。总的来说,这个系统的评语价值较高,无论在揭
示小说的思想意义或是艺术成就方面都确有些心得体会。如对小说主题的揭
示,卧本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别有两条批语指出:

“‘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故开口即叫破,却只轻轻点逗,以后千变万化,

无非从此四个字现出地狱变相,可谓一茎草化丈六金身。”

“‘功名富贵’四字,是此书之大主脑。作者不惜千变万化以写之,起首不写王侯将相,

却先写一夏总甲。夫总甲是何功名,是何富贵?而彼意气扬扬,欣然自得,颇有官到尚书吏到

都的景象。牟尼之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庄子所谓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也,文笔之妙乃

至于此。”

《儒林外史》评本一览表


所属系统代表性评本名称回数时间评者说明
首有1736 年闲斋老人序,所录评语均为回
卧闲草堂本五十六1803 佚名末总评,缺第四十二至四十四回、第五十三
卧闲草堂至五十五回六回评语。
系统评本艺古堂本五十六1816 佚名″。。 
群玉斋本五十六1869 佚名″。。 
苏州书局本五十六1869 佚名均同群玉斋本,唯卷末多同治八年金和跋文。
佚名,疑首有1874 年惺园退士序,闲斋老人序作原
齐省堂增订本五十六1874 即为惺序抄入。补齐了卧本所缺六回评语,新增了
齐省堂系园退士大量眉评,卧本原评也稍有增补。
统评本首有1888 年东武惜红生序,惺园退士序作
增补齐省堂本六十四1888 ″。。 原序抄入,删闲斋老人序。评语同齐省堂本,
唯多所补四回的评语。
申报馆第一次排
印本
五十六1874 佚名
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卷末有金和跋文,并
有1873 年天目山樵识语,但无山樵评语。
申报馆第二次排天目
卷首卷末新增了天目山樵于光绪年间写下
印本
王十六1881 
山樵
的识语,正文插入了大量天目山樵的评语。
其他同第一次排印本。
天目山樵
《儒林外史评》
只录评语,不抄小说正文。卷首有1885 年
系统评本
二卷本或:宝文五十六1885 天目山黄子眘序,谓以其父黄小田所评与天目山樵
阁刊评语单行本
樵、萍叟评合刊。黄评即所标萍叟者,但评语数量甚
少。
天目山
原书为苏州书局本,但经徐氏手抄了大量天
徐允临石史抄评五十六1884 樵、萍
目山樵识语及评语,兼少量他人评语。卷首
本叟、华约
卷末写有徐氏本人所撰识语及跋语。
渔石史

谓“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