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03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芬说,快去啊,大中午,一路上都没得人,球大爷捡啊。
  祥福想到两个人刚和好得有说有笑的了,不去怕桂芬不愿意,两个人又扯筋,就只好调过车子,飞快地往回骑了。
  对着祥福车子后边腾起一股黄色的尘土,桂芬高声喊,你晓不晓得我刚才把鞋扔得哪儿的?
  祥福头也不回地说,晓得。
  很快,祥福就把车骑到了那个地方,但祥福却没有看见绿草丛中那夺人眼目的红色。绿草丛中空空如也。祥福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支了车走到斜坡上,用脚拨了拨草丛,结果仍然一无所获。
  祥福有些丧气,蔫蔫地骑着车子回来了,又是一身的臭汗。看见站在树阴里躲太阳的桂芬手里捏着一只红鞋子,他就来气,说,我不想去你非要我去,还有个球,早就没得了。
  桂芬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了。说完,手一扬,红色金丝绒的绣花小孩凉鞋就像一只鸟,飞进了绿色的芦苇丛中。
  这时候,前边不远处,三四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从芦苇中钻了出来,嘻嘻哈哈地边跑边唱。
  刘祥福,捡花鞋,
  跑了冤枉汗下来,
  下车弯腰捡两回,
  其实就是一只鞋。
  祥福和桂芬都恍然大悟过来——这些红橘园无所事事的孩子整了他们冤枉。他们在河边洗澡和那样的时候,这些孩子把鞋子移到了他们的前边。祥福捡起路边一个土块,扔了过去,但没有打着。
  祥福回过头来,和桂芬的目光碰在了一起,两人都笑了。


写作的动力
■  瘦 谷
  1.距发表小说处女作的日子,一晃已经12年了。12年,一个轮回啊……而我作为一个上班族,则已经有了20余年的工作经历。
  在这12年中,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豫北的石油小城来到北京,从报社的编辑记者这样一种职业转行到高度市场化的企业中工作;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在严谨甚至刻板的上班时间之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难得的周末闲暇中,在电脑上默默地写字。这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的写作状态——“业余的写作”,包括写作的心态,包括表达的趣味,更包括对于写作的元素和镜像的选择。
  “业余”让我成为旁观者,让我在“宏大叙事”面前望而却步,让我把“妄想”降落到写作时享受愉悦的地面。
  但我知道,也在坚持,“业余”不是不承担,“业余”不是不以专业的目标自省自己的写作。从某种程度而言,写作成了我自我检测创造力、想象力和生命力的衡器。如果我不再写作,那一定是因为我已经“无能”,心理年龄已经老朽得对于现世的声色充耳不闻,视若无睹。
  2.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企业家的“动物本能”是一种对投资的冲动。那么,一个对于文字有着日久弥深偏爱和敏感的写作者,其“动物本能”可能就是一种对于语言表达的冲动。
  而写作小说,“叙述的冒险”和“文字的游戏”对于某些人而言有一种难以舍弃的快乐。其实,正是从中所获得的愉悦成为他们持久写作的动力。
  是的,如果一个写作者还具有让他自己兴奋起来的创造力、想象力,那他一定会寻找得到对于自己而言最优化的路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叙述模型(模型很重要,但可能因为叙述技巧的积累,直觉和模型一同并生),穿越叙述的迷踪后,抵达光明的出口。
  但狂欢是短暂的,更大的更具挑战意味的叙述接踵而至一这让无数的写作者感到自己宿命的悲剧意味。
  与资本家的投资冲动大不同的是,体现写作者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写作冲动”,寻求的不是利润的及时回报,他们更沉迷于自己对于“游戏规则”的建立。这一点符合了经济学中“投资人决定游戏规则”的原理。也许在生活中颓靡不振的人,在写作时会两眼放光,写作者在写作中成了笔下时空中的主宰。在自己设立的叙述时空中,精神迷茫者寻求的是一次洗礼;陷于生命困境者寻求的是解脱;内心虚弱者寻求的是超越的印证。
  至少对于我而言,“写作冲动”的源动力大致就在这三种情形之中——可以把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置换为“写作就是力量”。
  3.但是,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在日久弥深地沉溺于文字之中的写作者身上,譬如自己。这就像哈耶克针对经济学家和一些理性选择的社会学家,总是试图描绘并且给出决定论的行为模型——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模型及其预测,这样一种“致命的自负”。
  在写作之中,我们在叙述推进中做出的是反应性选择(reactive choice),还是创造性选择 (creative choice)?与朋友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他戏言道:“这就是一个写作者‘保先’的自觉性审查。”
  肖克尔和布坎南在论述“创造性选择”时说,“创造性选择”的真义在于:进入到未知的世界而创造了已知的世界。这和“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写作境界有着某种相似性。
  肖克尔的“可能性边界”(the bounds of the possible)虽然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在文学领域仍然具有良好的指导性意义。我们不知道,写作的可能性边界在哪里,它是未知的,只有进入这种未知之中,才会创造已知,审美叙事才会产生,文学才会发生。而反应性选择带来的可能是自我的重复,甚至对于他人的重复,是“风向”(名的,市场利益的)的本能性顺应。
  在文学的意义上,写作就是创造。写作者只有进入到从未体验到的写作经验中,一个由叙事指引的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中,你的写作才会对“可能性的边界”有所扩展。
  写作进入未知之中,其实就是进入“不确定域”。而这样的未知,不仅对于写作者是未知,对于阅读者和批评者也是未知,它甚至与已有的审美习惯产生冲突,这当然会产生不利于写作者的可见性成本,同时,写作者还必得付出不可见的“心理代价”。然而,博弈论告诉我们,顺应虽然是安全的,但带来的回报却可能是最低的,批量复制一定会摊薄其回报。所以,在企业界,创新永不停息,冒险家开疆拓土。对于写作界,道理亦然,永远会有进入未知域探路的人,他们深信珍宝藏在处女地中。他们寻求的回报就是体验历险,在历险中求得最大化的快乐。
  最重要的是,在现世的庸常生活中,他们可以躲进文字中做梦,哪怕它是一个噩梦。


印象·记住每一天
■  黄集伟
  (1)
  
  我和瘦谷并不相熟。我常常用“纸上邻居”这个比喻形容我和他的缘分。好多年前,东方出版社出版过一套随笔丛书,里面有我也有瘦谷,我说的“邻居”就是这个意思。在那套名为“活水”的丛书里,我的那本叫《纸上的后花园》,瘦谷的那本叫《像流水一样回望》。那套丛书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瘦谷之外,还有闻树国、洁尘、李松樟、李方、高星、止庵等。而认识他们,也正是我加入“活水”最大的收获。《纸上的后花园》混在他们的书里让我受宠若惊。而“活水”面世后卖得并不好。好长一段时间后,有好几次,我在风入松书店和三联书店地下二层仍看见一整套一整套的“活水”放在那里无声无息,动也不动。一次见李方,他说他也遇见过相似的情景。为此,他常趁周围人不注意,悄悄将“活水”从犄角旮旯搬到一个显眼的地方,省得人家看不见。后来,我也这么干过。可如此自恋并无成效。“活水”上浮土越积越多,书也越来越旧。看来古人强调的所谓立言终于还是靠不住。后来,我终于调到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地下二层做服务生。我的调动只为一事,那就是天天趁人不备假公济私将“活水”一而再再而三挪放到最显眼的位置。可没用。就算前面这个幻觉果然成真也没用。在我的另一个幻觉中,“活水”各位作者的文字最终被另外一场更湍急更凶猛的大水快速淹没。那场大水并非暴君或暴行。写完前面这一句话,我的眼睛有点疼。把眼睛从液晶显示屏移到手里一张小报,发现它居然几乎每个版都有或大或小的绯闻。它们或文配图,或图配文,热闹无比。那些口香糖一样的绯闻让我的眼睛忽然舒畅无比。它们吸引着我的注意力。我恍然明白,在今天,很多文字都正遭遇被绯闻之浪淹没的厄运。面对那个正因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文化,认输吧。或者,“活水”被淹,其实不是坏事。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