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赢在华西:中国村庄创业传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郑鸿祺和吴仁宝就在合资生产管配件的意向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吴仁宝立即开始建厂房,郑鸿祺回到台湾后,派他的顾问来华西考察,顾问却建议他把合资改为合作(不投资,仅帮助销售产品),这个建议让郑鸿祺有些为难了。
  1990年4月,郑鸿祺再次来到华西,看到新建起的厂房,终于下定了与华西合资的决心,他握住吴仁宝的手说:“我和你合资定了!不是合作,是合资!”不久,无锡华鸿管配件有限公司建成了,该公司生产对焊钢管配件用于管道弯曲处的连接,和华西生产用于直接连接的法兰盘相互配套,使得华西村的工业生产朝专业化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3)
  场景三一定要攀上这门“高亲”
  1985年盛夏,江南大地,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吴仁宝、赵毛妹、吴协德、赵永良等人驱车来到苏南一家乡镇企业考察,厂长听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委委员的吴仁宝率人来访,甚是热情地把吴仁宝一行请到了会客室。但当吴仁宝提出要看看工厂、车间时,主人却不给面子,婉言相拒。连车间的门也不让进。机智的吴协德看到生产车间里有自来水龙头,便不慌不忙地从驾驶室里提出水桶,想利用给汽车加水之机,察看一下车间生产情况,也被主人挡在了车间门口。
  吴仁宝依据获得的市场信息和行情,预示到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就要到来,铜铝材必定走俏,遂果断决策,准备上一个生产建筑、装潢和工业型材的铜铝材厂。可建铜铝材厂,需要投入多少资金,生产流程怎样,他心里也没底。他率人到生产同类产品的这个厂家来考察,就是想解决这些问题,并想求得该厂技术力量的支持。可该厂别说支持,连进车间里看一看都不允许。这使吴仁宝气愤不已,你不让看,不想让我搞,我非得搞成功,搞出个样子叫你看看不可。吴仁宝率人又奔波数日,考察了六七个厂家,才解决了这些问题。
  吴协德和华西驻上海办事处的同志了解到,上海铜厂党委副书记张金龙是江阴人,该厂是一个1400多人的中型厂,技术力量强,有多余的设备。吴仁宝决定攀上这门“高亲”。他在华西工业区内,定厂址,建厂房,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发出请柬,邀请上海铜厂的同志前来考察。这时,想和上海铜厂联营的有好几家,其中就有张金龙家所在的村。张金龙率人来江阴考察。到华西村时,吴仁宝热情接待,领他们看正在建设中的工厂,包括部分已建好的车间,客观地介绍华西情况,充分表达了希望和上海铜厂联营的愿望和诚意,请他们在华西随便看,随便问。张金龙一行来到自己老家考察,发现该村除有要联营的良好愿望外,什么准备也没有。于是张金龙确定了和华西联营的意向。
  吴仁宝和葛玉歧等人又往上海铜厂跑了多次,终于达成联营协议。上海铜厂以400吨、1600吨两台挤压机作为投入,负责生产人员的培训,经营销售,华西负责上海铜厂的鸡、鱼、肉、蛋副食品的供应(铜厂付款),利润按双方投资比例分成。双方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华西为副董事长、正副厂长单位,对方为董事长单位。
  1985年11月25日,这对吴仁宝和华西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华西投资140万元,和上海铜厂联营的沪西铜铝材厂竣工投产。这是华西当时投资最大的第一家联营企业。可1986年,市场并不青睐该厂产品,效益不好。吴仁宝在技术改革,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很快扭转了这种局面,并于1988年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书。
  投资:谨慎是秘诀
  如果说融资是借鸡的话,那么投资才是生蛋。美国著名的投资专家约翰?坎贝尔说,“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投资之道犹如爬山,远眺财富高山的巍然,每个人都会心生向往,有人选择乘直升机,有人选择搭汽车,而吴仁宝告诉我们,华西一直选择徒步跋涉,稳扎稳打。
  谁都想用最快的方式登顶财富高山,但是,人不同,道亦不同,关键在于什么方式是最适合自己的。吴仁宝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百发百中的投资高手,其实我只是每一步都走得相当谨慎而已,投资的秘诀就是把风险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华西投资兴建的企业多达60多个,签订的投资合同更是不计其数。但是,无一重大失误,大企业大兴旺,小企业小兴旺。显然,华西人的投资眼光有其独到之处,总结起来,华西的投资诀窍有以下三个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华西不盲目跟风,不羡慕别人碗里的饭,有什么料做什么菜。华西起步时,就是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华西村”的金字招牌做品牌,用农民入股做筹资积累。当华西羽翼丰满之后,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我为主,从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吴仁宝说,赚钱的路子很多,但是,都是各行其道,不要随便跑到一条陌生的道上去凑热闹。有些钱我们是赚不了的,有些钱即使赚了也消化不了。
  咨询行家扩宽思路
  笨蛋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华西人在投资的道路上坚守自我,却并不是闭门造车,他们深知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道,投资模式日新月异,理财新招层出不穷。投资是一种经验,更是一门学问。华西的领导层从来没有放松学习。每年都会组织领导层去北京、上海等地倾听专业投资家的演讲,还专门组织中层干部统一学习投资理论,华西人以身边的人、事、物或是自己的心、眼、口去感受社会的脉动和投资的趋势。华西人务实,但是他们不会坐井观天。华西人善学,但是他们没有被信息炸弹迷惑,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中自省,在思索中自守,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投资道路。

第四章 赢在扩张:资本发力,市场导航(4)
  认真调查详细论证
  吴仁宝对毛泽东思想研究颇深,而且坚持将它运用到实践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也是吴仁宝的口头禅。在华西每一次投资之前,吴仁宝都会亲自做调查论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他都坚持亲自去看,去考察。回来以后谈情况,摆事实。把所有的问题都拿出来,把所有的可能性都估计出来,然后集思广益,全盘考虑,再做决定。
  场景一从废品堆里找到的财富
  1963年冬天,吴仁宝带领男社员们兴修水利、建设农田基本设施。男人们在田里干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时候,女人们却无事可做。
  俗话说,女人也顶半边天。如何才能使“半边天”们也有用武之地,为华西建设贡献力量?吴仁宝灵感一现:华西处于苏南地区,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历史上苏杭地区一直比较富,因为苏杭的农民不单纯种田,还很会养蚕织布。“江阴土布”这个名扬海内外的地区名产,不正是华西可以利用的好项目吗?吴仁宝有了让华西的“半边天”们重操旧业、发展纺织的想法。
  任何项目的起步都是困难的。对于当时的华西村来说,要织布,需纺纱;要纺纱,需棉花,可棉花是国家统购统配物资,这个原料问题很难解决!吴仁宝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最后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先出去跑跑市场,希望能找到一点可以利用的资源。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吴仁宝在市场上一次次无功而返的时候,他无意间看到废品收购站里有收购的等外棉和旧棉絮,为什么不能用这些东西纺纱、织布呢?
  不久,三间旧草房门前郑重其事地挂上了“华西废纺站”的牌子,吴仁宝指定副大队长朱阿大负责,瞿荣娣任会计,把收购来的等外棉、旧棉絮用弹花机弹松,分到各家各户纺纱、织布,再由废纺站收上来统一销售。
  所谓“废纺”,就是把碎布、破棉絮加工成废棉花,再纺成线,织成土布。这种不白不黄的土布,粗厚结实,御寒吸汗,价格便宜,迅速走俏市场,深受农民欢迎。生产的这种土布,1斤最少赚048元,最多赚068元,一位妇女一个月能净赚四五十元,在当时能买150多斤大米!第一个冬春,废纺站净赚了14万多元,不仅富了农民的“钱袋”,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
  那几年,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