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破冰之旅 作者:张胜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层政要下至黎民百姓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毋庸置疑地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与一
个旧时代的退隐。
    为“四五”天安门运动正名;为张志新、遇罗克烈士平反昭雪;对“文化大革
命”彻底拨乱反正……一场民族的大反思,孕育着整个民族的大飞跃。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里程碑式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指
导思想从剑拔弩张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从而
揭开了中国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序幕!
    邓小平曾多次向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描述中国改革的宏伟蓝图:“中国的发展
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国民经济翻一番;第二步,再用十年
左右的时间,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一千美元,步入小康
社会;而后呢,再用50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使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
根本性变化。”
    1980年8月21日,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进一步阐述了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从这位伟人的口中,有几个信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对毛泽东的评价,第一他是有功的,第二才是过。
    ——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
    ——共产主义从来都承认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改革”的含义就这样越来越明晰了——它的根本宗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腾飞,人民富足,国家强盛!

    大型传记故事片《周恩来》,其中一组感人至深的镜头,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铭
心刻骨的印象:1975年1月13日,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周恩来总理,强撑病体走出北
京医院,驱车来到人民大会堂向出席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作《政府工作
报告》,首次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出席会议的2864位代表噙着热泪,报以雷鸣般
的掌声。
    这是人民的心声,国家的心声,民族的心声!

    先驱、英烈们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苦斗,新中国近叨年的曲折反复,时至20
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人终于牢牢把握住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舍
此,任何书本上的规定或外国的模式,都无助于这个拥有10多亿人口、广袤领土、
底子薄弱且情况复杂的东方大国踏上现代化之坦途!
    毛泽东、周恩来所预言的宏伟前景,正由他们的继任者邓小平以大无畏的气魄
付诸实践。
    纵观一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邓小平是作为民族英雄站在时代潮头的!

    任何社会变革运动都是多层次推进的——
    最低层次的变革,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农民从使用撅头到使用拖拉机;李鸿章
发动“洋务运动”引入洋人的坚船利炮;包括人类发展史上由旧石器时代进入到新
石器时代,都属于这一范畴的变革。
    中层次的变革,是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它是现代化经济运作的枢纽。
    最高层次的变革,则是观念形态的变革,也即是人的现代化——它所包容的内
核将释放出惊心动魄的冲击力。
    社会变革运动的全部艰辛,都表现在旧意识形态的法庭对新经济秩序的审判上!

    社会变革运动的恢宏,必然预示着民族精神的高扬。
    如果说,上一个世纪,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曾在欧洲大陆游荡;那么,
在改革的激流以其澎湃的潮头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已经发动的现代化进程,更具
有划时代的进步性与不可逆性。
    多次来华考察的法兰西学院院士佩雷菲特,以其独具的慧眼指出,中国的改革
“将对世界命运发生重大影响”。

    关山万重——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列车,在心理、思想与理论日臻成熟的轨道上
奔驰。
    中国人的目光越过历史的峰峦,正苦苦探寻他们脚下的路

                           第二集  农村新崛起

    画面:
    落日的余晖漫过苍凉的黄土地……
    负纤拉犁的农夫渐次渐远的背影……
    一架辚辚转动的老水车……
    凤阳城头凸现出“万世根本”四个大字……

    土地——人类伟大的母亲。
    在这个地球上,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崇拜比得上中国农民对土地的崇拜更虔诚的
了。
    延续了几千年的黄河文明和农耕文化孕育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有如脐带一样
将中国农民和土地紧紧地扭结在一起。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都堪称世界之
冠。究其缘由,大抵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土地使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纵且有一天工业文明占据了这块黄土地,也依然替代
不了农业维系国家之命脉的地位。
    农业的成败,无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后世史学家们也许会评述:是饥饿引发了今日中国一场深刻而又复杂的伟大社
会变革……

    这个场面,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家
召集到一块。他神色凝重、悲怆:“俺们得自己救活自己”,“把土地分了!”他
们一起对天盟誓立下了这份契约。

    字幕: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今后能干好,每户保证完成全年
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行,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
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二十一个长年累月在土里刨食却不得温饱的庄稼汉,含着眼泪按下了鲜红鲜红
的手指印——日后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一纸皱巴巴的“契约”,就这样当之
无愧地成了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庄稼汉们按下手指印的同一天,正是中国共产
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的日子。
    没有土地的耕耘,哪来丰收的喜悦;没有实践的检验,哪有真理的标准——犹
如枯树要发芽,古莲要开花,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揭示了民族昌隆发达的大深奥。
    更值得探寻的一个社会现象是:在关乎国运昌盛的严峻历史关头,中国最高层
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邓小平的话意味深长:“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
办了!”

    然而,历史沿袭的惰性力量是巨大的。
    1979年春,正是局势犬牙交错时期。安徽滁州地区一位县委书记,每天清晨必
怀揣一小收音机,一字不漏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
一日,当他得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读者来信”,严厉指责农村“包产到
户”是复辟倒退时,急如星火地找到了当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
    万里心中也揣着一本账:1978年,凤阳县逃荒要饭的人由六七千人猛增到二三
万人,几年内全县农村人口骤减了十万。被穷困压得直不起腰来的小岗生产队,19
78年这个队打下的粮食只有1955年的三分之一,76人离乡逃荒要饭。这种状况并非
凤阳仅有,在安徽全省,到处都可以看到拿着介绍信讨饭的饥民……
    当时的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吃不饱饭。
    万里以坚定的口吻对地、县领导干部们说:“报纸不种田,报纸不打粮,到了
秋后农民没饭吃,可要来找我们哩。别理那一套,我们照干……”
    农民要种田,种田要吃饱饭,这是1+1=2的最简单的道理。但在1979年,却成
为一个举国上下反复争论不休的严重政治问题。
    邓小平坦率地指出:“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
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他又说:“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
展。”

    今天,当我们来谈论农村大包干的成就时,会显得轻松且惬意。然而在当年,
中国农民要迈过这道高高的历史门槛是多么不容易啊!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试验,先后在安徽省凤阳县和四川省广汉县取得了成功。
    1979年,广泛流传于凤阳农村的一首顺口溜,最为生动、形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