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美'彼得·林奇

内容简介:
彼得·林奇全球最佳选股者,美国证券界超级巨星,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继《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之后,《战胜华尔街》是林奇专门为业余投资者写的一本林奇股票投资策略实践指南。
  本书既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的选股回忆录,又是一本难得的选股实践教程和案例集锦,精选了21个选股经典案例,涉及零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萧条行业、金融业、周期性行业等。这不仅是林奇选股的具体操作,更是分行业选股的要点指南。
  本书还归纳总结出25条投资黄金法则,作者林奇用一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凝结出来的投资真谛,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牢记于心,从而在股市迷宫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一样,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5岁开始小试投资,赚取学费,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林奇进入富达公司。1977~1990年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20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等著作,轰动华尔街。

战胜华尔街 引子
推荐序 勤奋的兔子(1)
  最早阅读彼得·林奇的著作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我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
  林奇非常勤奋,他每月走访公司40~50家,一年500~600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观测到的结果。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写到,林奇在1982年回答电视台主持人的问题“什么是你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并阅读700份年度报告。”不管怎样,这个数量是够惊人的。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唯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每股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在那儿林奇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自己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用了三四天考察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
  他一年的行程达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就乘车去办公室,晚上19: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谈。
  他大约要听取200个经纪人的意见,通常一天他要接到数十个经纪人的电话,每10个电话中他大约要回一个,但一般只交谈90秒钟,并多次提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个月要对将近2000个公司调查一遍,假定每打一个电话5分钟,那么就需要每周花上40个小时。
  与林奇相比,中国的基金经理们一定会汗颜。我敢肯定,中国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经理的工作强度顶多是林奇的1/3,而一般的经理也就是林奇的1/10左右,甚至更少(如果哪位基金经理认为我的估计错了,请和我联系,我一定公开认错)。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个让我惊讶的事情是林奇买卖股票特别多而且特别快。林奇大约持有1400种,其中最大的100种代表着的一半总资产,最大的200家则代表着总资产的2/3。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约是买进5000万美元,同时卖出5000万美元,也就是说,他每天卖出100种股票,也买进100种股票(由3位交易员负责),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于10 000股的:
  在我所买的股票中,3个月之后,我仅对其中不到1/4的股票感到乐观,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种股票,我会愉快地把10种都买进来,然后再进行调查研究。也许我会不喜欢其中的那几种,并但我会继续持有我喜欢的几种,增加它们的量。林奇的投资组合永远都在变,许多证券仅保持一两个月,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转率就越高。
  这又是个逆反投资的例子,许多专家都批判股市出现的高换手率是投机高涨的数量表征,许小年就曾通过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换手率的比较,指出前者严重投机。 
                  推荐序 勤奋的兔子(2)
  这也难免,一般的投资专家最多同时经营20~30种股票,而林奇投资数千种股票,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林奇才这么做。这有一定的道理。在1977年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的第一年,1800万美元的盘子,组合包含了41种股票,但换手率是343%,而且其后3年的换手率都达到300%。林奇对此的解释是,麦哲伦对新客户封闭买进,却遭到大约1/3的赎回,他为了换股,不得不抛出老股票。
  1981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是1亿美元。1982年林奇被称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麦哲伦成了一只4。5亿美元的基金。在3个月内,他购买了166只股票。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450只股票,而年底就达到了900只,资产升值至16亿美元。
  如此多的构成的组合是否会成为一个指数基金,从而由”主动型基金”变成”被动式基金”而无法战胜市场?
  林奇认为绝不会如此。他举例道,包含9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其中700只股票的资产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那为什么要少量持有这点头寸呢?
  林奇的解释是:1)公司本身盘子非常少,即使他持有达到投资上限(总股份的10%),其总量也极少;或者2)他也不能确信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而买这点股票,只不过是为了解公司情况提供方便罢了。
  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思路:投资之后再进行调整。若调查后觉得好,就加码买进,不行就抛掉。一般来说,林奇”事后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虑10家公司后,会对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
  放手一搏的过人胆量
  第三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林奇选择重仓股的做法。林奇是基金经理,当然要组合投资,可他更看重重仓股对基金的贡献。他说:“如果你有5种股票,3种下跌75%,一种上涨了10倍,一种上涨了29%,那么这5种股票仍然会令你干得很出色……因为这么做,你在上涨10倍的这种股票上赚足了钱,远远抵消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带来的损失。”在选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样,讲究常识,对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么成功。不过,在选择时机上,他并不“常识”,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汽车工业不景气,股市对此反应恶劣,尤其是美国的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被预期破产,股价只卖每股2美元,但林奇却开始看好汽车业。他先调研了福特公司,但发现克莱斯勒更好,因为单单是公司有超过10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