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诺奖得主萨缪尔森经典着作:经济学[1]-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共同构成现代经济学的核心。

    经济学的逻辑

    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合,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劝说等。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复杂的活动。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之所在。那么,经济学家们又是如何完成他们的任务的呢?

    经济学家运用科学方法(scientificapproach)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和历史记录。对于预算赤字的影响或通货膨胀的原因等复杂现象来说,历史可以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

    经济学家经常依赖于分析和理论。理论研究方法使得经济学家能够进行一般化的抽象,诸如讨论国际贸易与专业化分工的好处、税收与配额的弊端等等。

    此外,经济学家们创建了一门被称为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的专业分析技术,即将统计学工具应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家可以从堆积如山的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简单明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

    不妨提请初出茅庐的经济学人注意一下:必须警惕经济推理中各种常见的思维谬误。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量,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下是经济推理中一些常见的谬误:

    ?誗后此谬误(theposthocfallacy)。第一个错误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犯下了这里所说的后此谬误。2一个实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或扩张期之中,会出现或伴随物价上涨的现象。由此,他们便得出结论说,治疗大萧条的良方是提高工资和价格。这种对策建议会导致一系列的以增加工资和提高价格为目的的非效率(也可译作无效率或低效率——译者注)的立法和规定。然而这些举措真的能够推动经济复苏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能。”尽管它们可能会有利于复苏早日起步,但事实情况却是,只有在政府为准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扩大军事开支从而导致总支出迅速回升的时候,经济才得到了真正的复苏。

    ?誗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toholdotherthingsconstant)。第二个陷阱是在考虑某一问题时没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如,我们或许想知道提高税率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税收收入。一些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诱人的观点,即我们既可以将财政蛋糕分而食之,而同时又可以拥有它。他们争辩说,降低税率会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减少预算赤字。他们指出,1964年肯尼迪·约翰逊的“减税”大大降低了税率之后,1965年政府收入马上就有所上升。据此,他们认为降低税率便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

    这一推理有什么错呢?错误就在于它忽视了1964~1965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由于人们的收入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因此,尽管税率降低了,政府收入依然有所增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1964年没有降低税率,则1965年政府的收入会达到更高的水平。可见,这一分析没有坚持“保持其他条件(即总收入)不变”的原则。

    切记:当你分析一个变量对于经济体系的影响时,一定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4)

    ?誗合成谬误(thefallacyofposition)。有时我们会假定,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总体来说也一定正确。然而,在经济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总体并不等于局部之和。如果你认为对局部来说成立的东西,对总体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谬误”。

    如果你真的忽略了合成谬误的原理,那么你就会对以下这些正确的命题吃惊不已:(1)如果某一农场主获得丰收,他的收入会增加;但如果所有农场主的收成都破丰收记录的话,则他(以及所有)的农场收入却(都)会下降。(2)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会变好;但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整个社会反而可能变糟。(3)如果对某一特殊行业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则该行业的生产者(由于得到保护而)可能会因此发财;但如果对所有的行业都征收高额关税,则绝大多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变坏。

    这些例子没有任何诡异或神奇之处,它们不过是整个体系中的个体互动的结果。个体相互作用时,整体行为往往能与个体行为的结果大相径庭。

    导言中我们姑且简略地提及这些谬误。以后,当引入了经济学工具之后,我们还将重新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举例说明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使你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时会使你付出昂贵的代价。当你学完这本书之后,不妨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什么上述那些看似矛盾的结论实际上却是完全正确的。

    热切的心情,冷静的头脑

    从20世纪以来,经济学已经从一粒小橡树果子长成了一棵高大繁茂的橡树。在它的各个分支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释:国际贸易的好处,降低失业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建议,退休基金的投资方式,甚至出售污染许可的提案等。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都在努力地收集经验数据,以增进我们对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

    你或许会问,经济学家进行权衡、分析和计算的目的是什么?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条件。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绝不是一场数字游戏。较高的收入水平所意味的是可口的食品、温暖的房屋、24小时热水,还有安全的饮用水以及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

    较高的收入还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它可以使政府更多地开办学校,从而使年轻人更多地学习文化,掌握现代化设备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随着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国家还可以提供财力支持科研,确定适应本国气候和土壤的农业技术,或研制出针对当地疾病的疫苗。经济增长使得更多的资源可以被自由地应用,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诗歌和音乐等艺术事业,也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和亲自演奏。经济发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千差万别,尽管如此,免受饥饿、疾病和自然灾难之苦,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

    然而,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热情是不能解决饥饿和治愈疾病的。一个自由和有效的市场并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决定经济进程的最佳路径,或实现社会产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静的头脑。它可以客观地评估各种手段的成本和收益,尽最大的可能保持分析的独立性,而不受各种一厢情愿的空想的干扰。有时,经济进程还要求一些过时的工厂倒闭;有时,情况先是恶化,尔后才会好转,正如某些前社会主义国家采用市场原则后所经历的那样。医疗保健领域的选择更难权衡,因为有限的资源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死存亡。

经济学 第一遍 基本概念 第1章 第1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5)

    你也许听说过一句口号,叫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那些政府已经逐渐明白,还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仅靠这一理想化的原则长期地运转下去。为了维持经济的健康运行,政府必须让人们保持工作和储蓄的动力。社会应当为失业者提供一定时期的支持,但如果(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过大或时间过长的话,则人们就会依赖政府。他们会逐渐认为政府应该为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负责。这当然会使人类的进取之剑日益锈钝。源于崇高目标的政府计划的崇高动机,并不意味着无需动力和效率就能够自动实现。

    社会必须寻找无情的“市场规则”与慷慨的“国家福利”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只有在充满热情的同时保持冷静的头脑,经济科学才能够发挥作用,社会的繁荣和公正也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B。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无论它是一个中央计划型的经济体,或者只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最基本的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事实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