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年第03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事不记作者嘛。段天姝把自己的序命名为《跟随高洪波去旅行》,她写出阅读我那批游记体散文的最初印象:“我是在一个阴沉沉的早晨收到这个沉甸甸的包裹的,整整一包的文稿,对于我而言却是一顿串富的精神大餐。我不顾手和颈的酸楚,倚着墙一口气把书读完了。”倚墙读稿的小天姝,多么让人心疼!
  在天姝的序中她真切地、准确地表达了自己阅读的感觉,她很幽默、机智,说由于我的散文真实和亲切,使她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我几乎可以脱口称呼他‘洪波兄’了。”读到这里我几乎笑出声来,13岁的小天姝,真的有趣之极。
  这次到云南开会,昆明各报的记者纷纷采访与会的作家,《春城晚报》的老友吴然领一位记者前来,让我随便谈谈个人创作与云南印象,我最后谈到白族小姑娘段天姝和她的序。报纸登出后天姝的父亲、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段炳昌教授看到了,找到吴然,让帮助联系一下,这样才有了与小友天姝的会面。
  天姝已读高一,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来见我,戴着近视镜,目光仍有几分调皮,她正准备上晚自习。我问了她一些学习情况,她就读的是昆明最好的一所中学,准备考文科——我建议她考北京大学,她点点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我感到天姝的学习负担不轻,我拎了一下她的书包,好沉,起码十五六斤。
  在我出版的数十本书中,作序的有冯牧、金波、韩作黎和孟伟哉,还加上一个段天姝,满打满算一共五个人。前四位都是我尊敬的师长,而天姝虽为童子,她为我作序又是出版社在编辑意图中的创意,可难得小姑娘认真的阅读,使《独旅》一书获得了由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颁发的第六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不久前我刚刚收到获奖证书,我觉得获奖的功劳一半应属于段天妹。
  在告别云南的最后一天,老友赵翼荣和个友段天姝走近我的生活,历史与未来挟裹着我,让我沉思,引我奋发,平凡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才具有了鲜活和亲切的意瘟。
  
  责任编辑  伊丽霞 


谁创造了白瓷文明
■  梅 洁
  在人类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中,应该说,中国陶瓷文明以其魔幻般的魅力成为世界文明的翘楚,再没有比西方人以瓷器(英语中国名称china)来象征中国和解释中国更能说明问题了。然而,对于中国数千年的陶瓷文化,现代人知之甚少。除却专业人士之外,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了泥土与火的烧造?有多少人知道祖先们在何时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进化?又有多少人知道曾经风靡世界的白瓷文明最早始于河北内丘,然后定州,然后景德镇和其他?
  面对泱泱五千年文明,嘹望浩瀚空濂大地,我们将心依何处?
  哪里是邢窑
  2003年3月伊始,我到离石家庄80余公里外的河北内丘踏访年画时,偶然间得知内丘居然是隋唐时代的瓷都,内丘城关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隋唐邢窑遗址,始于北朝、泯于唐末五代、长达五百余年的邢窑,最早创造了中国陶瓷的极致——白瓷文明。我至今难以言说我获得这一信息时,这块土地带给我的艳羡和惊喜。
  哪里是邢窑?
  这是自明清以降直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六百余年里,世界一直在寻找的一个秘密。寻找的努力,一方面来自于人类对于祖先们历经万劫而创造的古老文明的惊喜与感激,一方面是邢窑烧制的白瓷艺术千年不衰的魅力。前者是人类的精神所依,后者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然而,这个“存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是如此的缥缈,如此的扑朔迷离。
  没有哪一部史书典籍清楚地记载着邢窑的地址、白瓷诞生的历史与渊源。民间工艺、文化永远是中国历史的断章。这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对许多古文明的发现,为什么多是来自于对墓葬与遗址的发掘,这也是自考古学诞生以来 对人类文明无处不在的贡献。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可以在瀚海般的唐代文人诗画、笔记、杂录里,发现邢瓷这朵瑰美的精灵之火,在遥远的时空星辰般闪烁。我们来看几节唐人的记录——
  唐人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我们由此看出内丘白瓷器皿在当时已被普遍使,用,上至朝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通用之”。
  《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着邢州送给朝廷的贡赋中有“丝、布、瓷器、刀、文、石”,这说明邢州瓷器当时的精品价值。
  著名的唐代陆羽《茶经》中如是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这就是后人们普遍称之的“南青北白”,北方类银类雪的邢瓷和南方类玉类冰的越瓷{浙江余姚一带烧制)成为唐代最精美的瓷器。文献记载,中国瓷器的出口始于唐代,邢瓷与越瓷在一千多年前就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我们再来看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的记载:“唐大中初,有调音律官,大兴县丞郭道源善击瓯,用越瓯、邢瓯,十有二,以筋击之,其音律妙于磬响。”这说明“薄如纸、白如银、美如玉”的邢瓷与越瓷,因其质纯坚硬而能发出如磬的美妙音响,进而成为朝廷乐器之一。
  唐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如此描写:“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我们尽可以从皮日休的诗里,来体验邢瓷与越瓷的美轮美奂。
  也许,再费一些功夫,我们还能找到一些类似的记载,但我想,这已足够让我们看出邢瓷在历史上的璀璨。
  古代窑址均以州命名,隋开皇十六年 (公元596年)邢州即辖内丘,邢瓷即为内丘人所造应该毋庸置疑,然而,如此精美的白瓷文明在唐末、五代时突然在内丘消失了!五百余年的窑火突然熄灭了!盛名天下的邢窑在历史千年的尘封中销声匿迹了!然而,后人从唐代文人星星点点的文字里,发现了邢瓷与邢窑的创世之光,于是,数百年来,寻找邢窑的脚步声响彻大地。
  令人困惑的是,流传于世的邢窑瓷器也寥寥无几,至今国内也只有故宫博物院藏有北京出土的一件唐玄宗赐安禄山的邢瓷珍品,器底烧署有“盈”字;上海博物馆藏有泰国出土的邢瓷白釉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了几件器底带“翰林”字款的白釉瓷罐和“盈”字款的白釉瓷碗。考古和文物专家们鉴定,署款为“翰林”和“盈”字款的唐代白瓷,均是邢窑为唐朝廷烧制。2003年4月,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展柜里,发现5件邢窑系瓷器:有隋时的“白瓷四系罐”,有唐时的“白瓷双龙耳瓶”、“白瓷柱子”、“白瓷皮囊式壶”、“白瓷印花鱼纹海堂式杯”。看着玻璃展柜里千年之前的精美,我真是喜出望外又感慨万千!
  邢瓷无论散失于世还是埋藏于地下,人类寻找邢窑遗址的激情永无停息。
  1980年,考古专家们在紧邻内丘北的临城县祁村发现了唐代窑址,于是,人们大哗,一些专家们也发表论文,说临城窑址就是湮灭了千年的邢窑。我发现,这样的结论一直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权威性刊物和辞典中,我手头的由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年12月出版的精装版《中国美术辞典》中就有这样的词条:“邢窑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
  如果邢窑遗址在临城,那唐人“内丘白瓷瓯”、“烧透内丘瓶”的文字怎么解释?查遍 境域沿革,临城、内丘历史上又没有相互辖管隶属关系,困惑使许多人不甘心。这其中,最不甘心的是内丘县文物所副所长贾忠敏。八十年代伊始从河北省水利部门毅然调回内丘老家从事扁鹊文化搜集和研究的贾忠敏,矢志要在内丘这块土地上寻找到邢窑遗址。他不懈地走村串户,遍访乡间老农,见人便问哪里碎瓷片最多。他不辞劳苦,徒步到几十里外的磁窑沟村,发现的只是大量的宋元时期的民用粗瓷。但他并不死心,天天上班前下班后都在田垄水沟处仔细寻找,一旦发现精美细腻的白瓷片,他都立即拿回来与资料对照,或背上瓷片走省城、上北京,请专家鉴定。
  
  功夫不负有心人,贾忠敏居然捡拾到了有“盈”字款的残瓷片11985年内丘城中兴街扩建,在300米长的地基槽内,居然有20多处窑灰和瓷片堆积,有三处唐三彩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