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年碎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札,六开,左手,至精,语云,自求多福,我的发明,更上一层,还可以化苦为乐,此即其一证也。其三,还是初期,右派之冠可能还没设计,鼓励鸣放,就出现不同形式的鸣放,其中一种是演出此前不准或不宜于演出之戏,我看了一次,是小翠花的双出,双怕婆和活捉三郎,在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花旦戏,表现人生的不拘谨一面,大道多歧,似也不无可取。还有可取,是功夫纯熟至于出神入化,其后不鸣不放,就如嵇叔夜之广陵散,再也看不到了。


《流年碎影》 末次省亲(1)


  我从1925年暑后到通县上学,寒假暑假都回家,其时心情是以家乡为“家”,就是不能衣锦而还,衣褐走入家门,看见以摇尾表示欢迎的狗,心里也是安然的。1931年暑后离开通县,走入北京大学红楼,自己没觉得身价升高,可是生活渐渐变为复杂,或者说,不知不觉地增加了独立性,关于家,就像是旧和新平分了天下。但这是就心情说,改为就时间说,情况就大异,是长期在外,间或回家乡也只是住三天五天。唯心论,纵使是三天五天,还多有叶落归根之感,因为父母健在,幼小在生长,就是鸡犬,也没有改变长鸣、摇尾的老样子。1947年土改带来大变化,先是全家逃亡,其后回去,只剩下几间空房,也就不再有自己院里的鸡鸣犬吠声。但人之性,故土难离,又离乡背井谋生不易,也就只好用忍和挣扎的两条腿走路。幸而亲友邻里还有些不阶级的旧思想意识,明或暗,援之以手,渐渐,也就又建立个仍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家。我是中间人物,其表现之一是,对上一代,封建主义,要生养死葬;对下一代,社会主义,尽完养、教义务之后,不求还报。这样,父母在家乡,除不断寄点钱之外,有时就还要回去看看。不能勤,也总要不少于一年一次。眼所见不同了,但旧形貌还多有,就还可以温昔年的美梦。1952年又来个大变化,父亲于元旦之晨病故,依旧礼,家无主,就更不像儿时的家了。记得曾劝母亲移北京住,她仍是农民的感情,由清光绪十几年就食息于其地的这个家,纵使已经残破不堪,还是舍不得。在这种地方,我是唯心论加自由主义者,也就不勉强。幸而家里还有长嫂等,思想没有进步为社会主义,晨昏,三餐,不改旧家风,敬老,照顾,我就可以放心到另外一个家,去专心吹整风之风。当然,每年还要找机会,到家乡去看看。由1952年到1957年,如果恰好是一年回去一次,那就是共回去六次。本篇是说1958年的一次,何以偏爱这一次?是因为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家乡改为吃公共食堂,不久就成为都吃不饱,胞妹在天津,亲骨肉连心,把母亲接到天津去了,以后就不再有回家乡省亲的事。
  以上帽戏演完,改为说这末次省亲的情况。时间选在2月16日,旧历丁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年12月小),想是因为在运动中,请假不方便,所以利用春节的休息日子。其时公路和汽车都远不如现在,我六时起床,由北京乘长途汽车沿京津公路东南行,只能坐到家乡之西略偏南二十里的大孟庄。然后向东开步走,十几里,过侯庄子马姓表妹(三姑母之次女)家,扰了午饭,休息一会儿,再向北走,约下午五点钟才走入家门。母亲当然格外高兴,因为儿子回到跟前,在一起过年。长嫂等也一如既往,热心关照。次日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本来有旧梦可温,如东行一里到河北屯镇,东南角空地炮仗市听鞭炮声,街中心路南关帝庙内看年画,可是估计也许不会有,又因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就没有去赶集。这更重要的事是看亲长和一些熟人。我们张姓是外来户,一分为三,青壮大部分外出,老一辈(我的叔父辈)还有些。南院二叔父最孤单,二婶母土改时被打死,儿女都不在跟前。去看他,尽量少提旧事,只问问目前的生活情况。说是自己做饭吃,一天烧一次火,晚饭吃点剩的。问为什么不到天津四弟那里去吃现成的,也是因为舍不得这几间房。三叔父与我父亲是胞兄弟,为人很像我祖父,朴实温和。三婶母是续弦,漂亮,精明,待我也很好,我每次回去,一定招待我吃一顿饭。张姓三家,只有三叔父家还多有些旧风貌。20年代与我父亲分居,三叔父分的是老宅,外院南房靠西一间,推想就是我降生的地方。里院北房西间,我随着母亲住过,一直记得西北墙角垛着制钱串。东间是祖父住的地方,记忆更清晰,是冬夜,我们孩子们围着他,听他讲黄鼠狼的故事。后来,1920年前后,他就死在这间屋里。这里,我何以又有兴趣翻这旧账呢?是因为1971年我被动还乡,这旧貌已经化为空无,改为新建的一排北房,房前成为菜园了。所以可以说,这次入内看叔父、婶母,是与儿时住处告别的一次,只是当时未料到罢了。
  下午出村,往西南不及半里的冯庄,看刘五田表叔和韩大叔(人称傻韩)。刘表叔是我大祖母胞弟刘舅爷的儿子,多年在天津同源彩染坊任经理,我1935年到1936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以及其后常到天津办事或小住,多得他关照。他思想未能安于“不识不知”,信一种道门曰一贯道,解放后加了反动会道门之冠,到茶淀改造了几年,放还,表婶早归天,一个人度日。情况自然就非复当年,总得靠忍过日子了。此次一面,以后就没有再见到他,听说处境日下,身体不能支持,一次往水井旁取水,倒地死了。傻韩的情况正好相反,昔年,一直到我上大学,他都在我家做长工,所以与我有同吃同劳动之雅。他在天津拉过洋车(天津曰膠皮),常同我谈他愿意拉窈窕淑女不愿意拉肥头大耳商人的壮举。解放后,他虽然未能迎娶个窈窕淑女,却总是有了妻室,院里还拴着一头牛。我回家,总要去看他,因为他虽呼我为二先生,却还是把我看做当年在棉花地里一同说说笑笑的孩子。
  由冯庄回来,已经是晚饭之时,看本村的熟人只好往后推。除夕,儿时是最兴奋的时候,与三五小朋友,手提纸灯笼,到满是灯火的长街去放鞭炮。累了,回家,屋里院里也是灯光通明。现在不同了,至少是家门之内,变为岑寂。幸而年将及知命而早已知命,也就没有什么不安然。又早已没有守夜的习惯,因为更习惯的是渴望现在当下的时间尽快过去。一夜无话,依旧俗,元旦不能晚起,因为侵晨本村男性会结大队闯到院里拜年(女性初二上午,三五为群,扭入室内拜)。大队一眨眼就过去。之后,吃过早饭,还会有些人,为了表示敬重和亲近,单独来,入室拜。接待,也不免劳累,但在这个日子口儿,读《乡党》之篇,心里总是热乎乎的,也大有可取。
  行礼如仪过去,可以抒私情了,是去看有些怀念的熟人。每次回家必看的计有几位,由(住处)近及远说说。排在第一位的总是隔一户的西邻王家。弟兄五人,长与我同龄,刚成年故去。行二的名福顺,人朴厚,与我关系最深,总是视我为亲兄长。他的妻室也是朴厚超过一般人,见我走入,看得出来,是心里比口说的还要热。孩子多,很穷困,是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可是我愿意到这样的屋里多坐一会儿,所求呢,是这个世界还有善意,还有温暖,也就还可以安心活下去。万没想到,大概是不久之后吧,女的下地劳动,脚被什么刺破,医疗条件差,得破伤风死了,其后不到一年,男的也随着走了,带走了此后就难得再见的品德,扔下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再两位是斜对门的石家,叔石卓卿、侄石俊玉,都是小学同学,叔石卓卿长我一岁,并且是同班。叔侄个性相差很远。叔规矩,懦弱,娶个运河边陈庄的姑娘,长身玉立,眉目含愁,在村里拔了尖儿。他只念了小学,功课好,记得我们还曾有争第一的英雄事迹。小学毕业后困守家园,曾帮助本村一布商赶集卖布,因而可以常吃烙大饼、炒肉丝。这福气也给他带来小祸,是后半生馋而食无肉,懒而必须干农活。更大的不幸是这娇美的夫人先他而去,其后由壮而老,不得不到儿子屋里吃饭,而长媳非《列女传》中人物,经常在饭桌之旁指桑骂槐。他,如不少人的受批受斗,只好低头,听说也活过古稀,自愿去见上帝了。其侄石俊玉属于没出息一类,不知何谓规矩,得乐且乐。可是天官不赐福,娶个我外祖父那村杨家场的姑娘,很难看,后又得病,如样板戏中之反面人物,脸色变为黄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