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流年碎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女儿排行第六,我呼为六姑,记得个儿也不高,安安静静的。嫁村南六七里的屯土庄糜家,我们拜年去过,印象不深。
  外祖父行二,我幼年时候,大外祖父已经不在,分居,住房的东一半,长辈是大舅父和大舅母。他们的长子名文秀,有个童养媳姓严,我们都呼为大姐,容貌美丽,性格沉静,我一年前写《故园人影》曾提到她,是因为在我们那样贫困的农村,我一直觉得,只有她可以入《聊斋志异》或《红楼梦》。大外祖父还有一女,也许比大舅父年长吧,我呼为大姨,嫁村西五里的同城村刘家。大姨的一个儿子走读书的路,到北京上朝阳学院,在本篇说的族属中,上高等学校的只有我和他以及倪守正三个。外祖父孩子多,二男四女。只有二舅父是前一个外祖母生的,性格如外祖父,碌碌无闻。另一个舅父年龄最小,我呼为老舅,朴实而比较活动,每年秋后农闲时期到蓟县去开糖房,做关东糖卖。四个女儿。我母亲最年长,大排行行二。以下三姨懦弱无能,嫁本村一个半傻的。四姨和老姨都有外祖母的风度,精明,要强要好。老姨远嫁宝坻县小口哨村,夫妻和美,都得上寿。四姨嫁村西七八里的李大人庄,四姨丈早故,四姨到天津当保姆,没挣多少钱却丢掉乡里的朴实,我30年代中期起常到天津去,有时还见到她。她生两个儿子,都刚成年就夭折,在诸姑诸姨中,用旧语说,她是最命苦的。
  说起命苦,不由得想到叔本华,他把并世的人看做苦朋友,大概就是“畏天命”的进一步吧?以上提到的几代亲属,几乎都作古了;有的还未得寿终正寝,如我的胞兄,唐山地震被砸死,死于天灾,我的二婶母,土改时被拉上街头,慢慢打死,死于人祸。往深处想,人,何以有生,不知道,至少是非己力所能左右;有生之后必有死,穷也罢,达也罢,苦也罢,乐也罢,都不得不演完这命定的一场,然后撒手而去。所余有什么呢?至多是还有或多或少的人记得而已。我不惮烦写这些,于记己身过往不能不提到之外,也有表示还记得他们的意思。但这究竟有什么用呢?还是过去的就任它过去吧。


《流年碎影》 生计(1)


  有了生,要活。人总是很难跳出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事的)的如来佛手掌的,我生于农家,离开家门之前,过的自然是农家的生活。农家的生活基础,最重要的是土地。建住房,辟园种菜,种庄稼,都要在土地上。所以计算财产,总是说有多少亩地。我们邻近的几个村,包括河北屯镇,贫户多而富户少,还是以土地计,超过百亩(也说一顷)的像是不多,有三顷两顷,习惯称大财主,更是稀如星凤。石庄四五十户,我出外上学之前的十几年,早期,大祖父和祖父合伙过日子的时候,土地大概是百亩略多,因为还记得,祖父病故之后,父亲和三叔父分居,一家分得五六十亩;晚期,东邻(隔两户)石家出了个石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在察哈尔、绥远一带当了军官,先是营长,后升到师长。依其时的通例,要在外娶小老婆,在家盖房买地,于是很快就成为石庄首户,有土地两顷以上。记得祖父死的那一年我近十岁,不久,因为父亲赌博总输钱,三婶母提出,分了家,全村各户,土地超过百亩的就剩石杰一家。我们家一分为二,诚如祖父临终时所担心,势派缩小而开销增大,许多方面都由红火趋于冷落,如雇工,先是三五个,分门别户后变为一个;牲畜,先是以骡和牛为主,分门别户后变为兼养驴。还是说土地,因为十岁之后半成丁,我不上学的时候也下地干农活,现在还记得,南而偏西方向,南岔嘴儿(义为在岔路的头部)有二十四亩;萧庄(在一个小村萧庄东口外往南)有二十亩;村西北,北岔嘴儿(坟地在此)有五亩;村西,使土坑有两亩;村东南,东乱死岗有两亩。土地都是旱田,没有水渠水井,既不能种水稻,又不能浇灌,所谓靠天吃饭。农作物以秋后收的为主,所种主要是玉米、谷(去皮为小米)、高粱、棉花、芝麻、黄豆、绿豆;地头、垄中还种点乱七八糟的,如黍(去皮为黄米,有粘性)、糜、花生、爬豆、蚕豆之类。夏天成熟的为小麦,产量不多。其时还没有化肥,也不高喊良种,又因为无力抗水旱(旱多涝少),产量总是有限。一般年成,亩产超过二百斤的时候不多。适应的生活之道是俭,需要上市买的东西不多,所以只要不遇见大天灾,七八口之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日三餐,冬温夏清(用《张猛龙碑》语),别人看着,很过得去,自己觉得,可以知足。
  知足者常乐,是祖传的生活之道。专就少年时期乡居这一段说,现在回想,我是只有享用的时候才接近知足。比如享用之前,下地劳动,我就没有觉得有唱“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样的乐趣,更没有近年宣扬那样的光荣感。我六七岁起上小学,早晚在家,主要是麦收和大秋假期,要参加农田劳动,不成文法,重活难活由雇工和家中的成年男子做,细致而轻的活由妇女做(其时妇女还缠脚),各种辅助性的活由未成年的男孩子做。这辅助性农活,种类繁多,虽然不需要费大力,却同样时间长,脏,风吹雨打,而且地里、场里,像是永远没完。我说这些,显然是自己承认好逸恶劳。这不好吗?问题很复杂,非三言五语所能说清楚。难说清楚,是因为“人心惟危”,难于探寻、抓住。即以活动而论,士农工商,为挣饭吃,兢兢业业,有时,甚至常常,都感到是出于不得已;于是假定有什么神力保证,闭门家中卧,至饭时会由天上掉下馅饼,而到掉馅饼之时,他(或她)也许并未在室中卧,而是到卡拉OK唱和跳去了。由此可见,活动可以分为两类,自己不感兴趣的和感兴趣的,前者很少人欢迎,后者很少人不欢迎。这也是“天命之谓性”。其后,根据“率性之谓道”,我想,宣扬“一不怕苦”就很难畅通无阻。原因有两种。一、避苦趋乐是上帝规定的,人力,即使永远说了算,在这方面还是无能为力;二、宣扬是给旁人听的,至于自己,还是渴望享用由别人不怕苦(还要加上二不怕死)而来的成果。所以合情理的修齐治平之道应该是,尽量求一切人都能够逐渐减少苦的量。不幸的是,这很不容易,何况,如我们所常见,甚至身受,有些人,主要是权大或钱多的,还惯于以别人的受苦为至乐。仍缩小为干农活,因为我曾感到苦,所以一贯欢迎科技下乡。重活脏活由机器包了,归去来兮的陶渊明也就更可以多饮酒多做诗了吧?自称为庄周弟子的嵇叔夜之流会说,这是有了庄子反对的“机心”,走了差路。差就差吧。但我也有获得,是可以证明,我并不是处处跟着庄子走的。
  劳动是为有饭吃,接着说衣食之食。农家,就是中产以上的,轻为了长期不饥寒,重为了兴家,即日子越过越好,也都要省吃俭用。食方面的俭,办法有二,一是尽量吃自产的,二是尽量吃粗糙的。自己地里园里种各种粮食和蔬菜,收获之后还自己做酱、腌咸菜,据我的记忆,上市买的只有稻米(家乡称为精米,只过年节吃一两次)、糖、肉、少数调料而已。小麦种得不多。比如收千八百斤,磨一些面粉,是准备来客吃,家中男尊长间或吃一些,儿童和妇女只有到几个节日才能吃。所以日常的饭食,绝大多数是玉米和小米做的,如玉米面贴饼子、小米干饭、玉米渣粥、杂面汤之类。油很少,肉没有,长年下咽的是粗粮,肚皮里的寒俭情况可想而知。营养不足带来强烈的馋的感觉。但又说不上来具体想吃什么。原因之一是,凡有油水的都想吃;二是想而必不能得,也就只好不想;三是如东坡肘子、松鼠黄鱼、香妃烤鸡之类,不要说吃,还没听说过。幸而也有少量的改善机会。以由大到小为序。年节最丰富,家里吃,不只一顿,到姑、姨等长辈家拜年吃,也不只一顿。其次是中秋节,不只可以吃炖肉,还可以吃糖饼、月饼、水果。再其次是清明节和四八庙(旧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庙会),也可以吃一两顿。最小的改善是自己生日,在放冬学(旧历腊月十五)后的第一天,依家中惯例,可以吃一个煮鸡蛋。家中养鸡不算少,生蛋换钱,除待客外是不许吃的,所以得吃一个鸡蛋,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此外还有一种无定规的改善,是秋收后的冬闲,有时近晚炒一锅花生,装在笸箩里,晚饭后随便吃。那时候很喜欢吃,吃得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