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动,则二者(按即工人所要求的真实工资率,以及劳力之需求函数二者)之关系甚简单。在这种假定之下,一定常有一种强烈趋势,让工资率与需求情况互相适应,使得每个人都就业;若情况稳定,则实际上每个人确都就业。言外之意是说,若在任何时间真有失业现象,则此失业完全是因为需求情况继续在改变,而摩擦阻力使得工资不能即刻作适度的调整”。①这是重要一段,皮古教授把他的观点,作了一个提要。
  他的结论是:失业之起,主要是因为工资政策未能与劳力之真实需求函数之变动充分调整。
  因此,皮古教授相信,在长时期中调整工资便可医救失业问题。①我的看法是:真实工资固然有个最低限度,即不能低于就业量之边际负效用,而且调整货币工资也许会影响真实工资,但主要决定真实工资者却并不是货币工资之调整,而是经济体系中之其他因素;其中有几个,尤其是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与利率之关系,据我了解,皮古教授没有包括在他的分析体系之中。
  最后,当皮古教授讨论“失业之起因”时,他固然象我一样说到需求状态之变动;他把劳力之真实需求函数作为需求状态,可是他忘了,依据他的定义,前者之意义多狭窄。我们在上面已经知道,依据他的定义,所谓劳力之真实需求函数者,只定于两个因素,即(a)在一特定环境中,总就业量与工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二者之关系(工资品工业之产物,乃全体劳力之消费之所由出);(b)工资品工业中边际生产力之情况。但在《失业论》第五编中,“劳力之真实需求”情况之改变,却占据重要地位。他把① 在本章附录中,还要对于皮古教授之《失业论》加详批评。
  ① 边际直接成本即等于边际工资成本。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考此错误之来,大概是由于边际工资成本这一个名词含义不清。一种意义是:所谓边际工资成本,便是产量增加一单位时,所需增加之成本(如果除了工资成本以外,其他成本都不变);另一种意义是:用最经济方法,利用现有设备以及其他失业原素增加产品一单位时,所需增加之成本。假使采前一义,则除增加劳力以外,我们不能再增加雇主之劳役、运用资本、或任何其他东西;我们甚至不能让资本设备因为就业量增大而多耗损一些。在这种情形之下,因为我们不让劳力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参加边际直接成本,故边际工资成本当然等于边际直接成本。然而根据如此前提得到的分析结果,几乎毫无用处,因为如此前提事实上限少会实现。在事实上,我们不会笨到一个地步,当劳力增加时,不让其他因素(除非手边无此等原素)也作适度增加。故要这个前提成立,则只能假定:除了劳力以外,其他生产原素都已经无可再增。
  “劳力之真实需求”,看作是在短时期中可以会有极大变动的一个因素(前引书,第五编,第六至第十二章)。他似乎认为,“劳力之真实需求”之变动,再加上工资政策不能即刻与此变动相适应,乃是商业循环之主因。读者骤看起来,这些似乎都很合理,都很熟悉,因为除非读者追溯名词之定义,否则在他心目中很容易把“劳力之真实需求之变动”,与我所谓“总需求情况之变动”,混为一谈。但一追溯到定义,则皮古教授之说,即绝难令人置信,盖在短期中,最不会有剧烈变动者,莫过于“劳力之真实需求”。其理如下:
  依据定义,皮古教授所谓“劳力之真实需求”,只是两个因素之函数,即F(x)及φ(k),前者乃工资品工业中之生产情况,后者乃上资品工业中之就业量与总就业量之函数关系。除非是在长时期中逐渐改变,否则很难找出理由,为什么这两个函数会改变;至少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假定其在一个商业循环之中会有变动。F(x)只能慢慢改变,而且在生产技术逐渐进步的社会之中,只能向前进方向改变;至于φ(x),则除非工人阶级突然倾向于节俭,或说得更概括一些,除非消费倾向有突然变迁,否则是很稳定的。
  如此说来,则劳力之真实需求,在商业循环之中,应当几乎不变。我再重复说一遍:皮古教授没有把一个不稳定因素,即投资量之变动,包括在他的分析体系之中,而这个因素往往是就业量所以变动之基本原因。
  我对皮古教授之失业理论作如此详细批评,倒并不是因为他比之经典学派其他经济学家有更多可以批评之处,而是因为据我所知,他是第一人把经典学派之失业理论精确写了出来。故我觉得,要反对经典学派之失业理论,必须以该理论之最完备、最难击破者,作为批评之对象。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①Ⅰ在第三章第一节中,我们对总供给函数Z=φ(N)已经下了定义:所谓总供给函数者,乃就业量N 与其相应产量之总供给价格之关系。就业函数(employment function)与总供给函数不同者,只是:(a)前者乃后者之倒函数,(b)用工资单位作计算标准。就业函数乃表示有效需求(用工资单位计算)与就业量之关系;共目的乃在指出:设一厂、一业、或工业全体面临一特定量有效需求,则该厂、该业、或工业全体将提供何种就业量,方能使其产量之总供给价格恰等于该特定量有效需求。今设对一厂或一业之有效需求(以工资单位计算)为Dwr,在该厂或该业所引起的就业量为Nr,则就业函数可写作Nr=Fr(Dwr)。或更概括一些,设我们可以假定Dwr,乃总有效需求Dw 之唯一函数,则就业函数可写作Nr=Fr(Dw)。这就是说,设有效需求为Dw,则r 工业中所提供之就业量将为Nr。
  本章将探讨就业函数之若干性能(properties)。除了这些性能之本身兴趣以外,我们有两点理由,为什么要用就业函数来替代普通所谓供给曲线,以求与本书之方法及目的相一致。第一,“本函数只用我们已经决定选用的单位,来表达有关事实,其他在数量方面性质不明的单位,一概不用。第二,本函数较之普通所谓供给曲线,更易处理有关全体工业或全体产量等问题(以别于在一特定环境下,单独一厂或一业所遭遇之问题);其理如下:
  就一种商品而论,要替该商品作一普通所谓需求曲线,必先假定社会各分子之所得不变;若所得改变,则需求曲线必须重作。同样,要替一种商品作一普通供给曲线,必先假定工业全体之产量为若干;若工业之总产量改变,则该供给曲线亦随之而变。故当我们研讨许多工业对于总就业量之改变所起之反应时,我们所遭遇的,决不是每种工业只有一条需求曲线以及一条供给曲线。而是随我们对总就业量所作假定之不同,而有两组曲线。但若用就业函数,则欲得一适用于工业全体之函数,足以反映总就业量之改变者,实较易办到。
  今假定消费倾向不变,又假定第十八章中作为不变之其他因素亦不变;设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乃是当投资量改变时,就业量将因之而作何种改变。
  在此种假定之下,则有一个有效需求量(用工资单位计算),便有一总就业量与之相应;而且此有效需求量,亦必依一定比例分配于消费与投资。不仅如此,因为有一个有效需求水准,便有一特定的所得分配法与之相应,故我们更可进而假定:一特定量总有效需求,其分配于各业之方法,只有一个。
  由此,故若总就业量为已知,我们便可推断各业中之就业量。这就是说,若总有效需求量(用工资单位计算)为已知,我们便知各业中之就业量,于是我们便可把一业之就业函数写作Nr=Fr(Dw),这就是就业函数之第二种形式。写成这种形式,有一个好处:如果我们要知道,相当于一特定量有效需求时,工业全体之就业函数是什么,则只要把各业之就业函数相加起来就可以了;即① 皮古教授:《失业论》,第252 页。
  F D N N F D w r r w ( ) ( ) = = ? = ?
  其次,我们要对就业弹性(elasticity of employment)下一个定义。
  一业之就业弹性,乃等于edNdDDN errwrwrr=盖若该业预期共产物之需求(用工资单位计算)将有改变,则其雇用之劳工人数亦将改变,此式即衡量此种反应。工业全体之就业弹性,则可写作:
  edNdDDwNew= × ×如果我们能够找出一个满意方法来衡量产量,则更可有产量或生产弹性(elasticity of output or pro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