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过去15年,中国商品出口飙升了1 300%,出口额从1990年的680亿美元蹿升到2005年的8 370亿美元。并且现在仍然以每年20~25%的速度继续增长。凭着这样的出口强度,中国已经让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对手陷入泥潭——中国自己的出口额就比东亚其他国家总和还要高出近2/3,分别达到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4倍、5倍、8倍。中国出口额是墨西哥的2倍多,是巴西的5倍多,并且比拉美国家与加勒比国家出口总和高了30%多。
单是出口规模,就能说明很多问题。在中国,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已经被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武装起来,与其他几十个发展中国家相比,技术水平与经营方式已经不相上下,甚至还会更好。现在,中国已经可以生产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竞争对手出口的绝大部分产品,并且产量更大,成本更低。全球化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掀起了新一轮竞争热潮,在几十个发展中国家,数十个相关行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对这些国家、这些行业来说,一个利好消息是,熟练劳工需求量增长迅速,推动了中国的工资水平逐步提高。1997~2003年,中国制造业的实际工资水平翻了一番,而亚洲大部分国家同期工资增长率为30%(大部分发达国家工资增长率不超过10%)。不利的一面是,中国的工资水平要赶上泰国和墨西哥,还需要几年时间。不过,届时仍然要比韩国和台湾低出很多。这几年,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市场上还是会被中国企业继续排挤出局。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全球化如何切实影响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与工资…
这些企业及其员工对来自中国企业强力排挤的感受最为直接,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强大的竞争压力,经由全球资本市场,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行业传递到另一个行业,最终到达欧美及日本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员工。
以下就是上述过程的生动实例。浙江临海国海锻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金属锻压件制造商,产品范围逐步扩展到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由于价格低廉,已经对墨西哥与泰国制造商造成毁灭性打击;广东东莞声威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酒店家具设备制造商,也是派瑞·艾力斯国际公司(Perry Ellis International)在中国的分公司,其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凭借低价优势,击败了马来西亚和埃及的竞争对手。当慕尼黑、西雅图及首尔的客户获得这些信息之后,来自墨西哥、泰国、马来西亚及埃及等国的制造商,由于相对生产效率较低,在金属配件、酒店设备与衣饰服装等行业领域,就会被中国企业排挤出去。在边际效应作用下,上述国家这些行业的资本与技术就会转移到其他产业,要么向下进入农业领域,要么向上进入电子或更高产业领域。不管哪种情况,由于转移带来的资本与技术膨胀,该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都会有所提高。如果资源流入价值链的低端,结果就是穷国相关产业受到排挤;如果流向高端产品领域,比如墨西哥、泰国的电子制造业,或者马来西亚与埃及的设备制造业,由于额外资本与技术力量涌入,就会跟韩国、巴西同行带来新的竞争压力。这一过程不断重复,由于边际效应影响,这些国家的资本与技术资源也在不断转移,经常进入产业链的高端,比如,韩国的LCD生产商与巴西的汽车制造厂,都是如此。这一次,受到排挤的可就是德国的LCD生产商与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了。
中国制造业规模如此巨大,品类如此广泛,以至于商品出口飞速发展,导致数十个国家、几十个行业面临的压力显著加大,在这个通过全球化资本与市场网络相互关联的世界上,最终处处都能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当然,另一方面,这股强大力量加快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速度。但是,这种压力一旦传递到欧美及日本企业,所产生的结果将会截然不同。
源自中国的竞争压力,经过一国又一国不断传递,最终到达欧美及日本,对这些不同国家的先进经济而言,竞争压力加大造成的影响毫无二致:因为竞争激烈,企业提价越来越难。过去几年,成千上万家欧美及日本企业发现,按照经济学家的术语说法,他们可以利用的“价格杠杆”越来越少。失去了价格杠杆,面对不断攀升的经营成本,企业将会怎样?以美国为例,2001年以来,企业医疗保险成本增加了大约90%,能源成本翻了一番还多,很多企业的养老成本也是急剧增加。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而面对竞争压力,又不能提价,以抵消额外成本,那么企业只好另谋生路。近几年,为降低经营成本,大部分企业都转而考虑工作岗位与工资水平这两方面因素。
还有一项全球性因素,也在加大对企业及其员工的压榨力度,尽管企业最终会对此表示欢迎:过去10年,全球资本供应增长低于劳动力供应增长,结果就是投资者的回报预期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因素,其实还是由当今时代的全球化造成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期望企业获取更多利润——美国企业盈利水平打破了所有历史纪录——因此,在股票不贬值、投资水平与未来盈利预期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企业没有办法利用高额利润,保护员工的工作岗位与收入水平。
第二章 首当其冲的全球化 全球化如何切实影响发达国家的就业机会与工资…
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提价能力受到压制,迅速改变了先进经济体的两个基本发展动力。首先,改变了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机会增加数量之间的关系。美国就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最好例子。美国自诩为就业创造发动机,但在全球化的挤压之下,就业创造动力明显减弱。最早的证据就是2001年的经济衰退,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衰退情况来说,那时减少的岗位数量超过战后衰退期的6倍。问题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之后,用了4年时间,才恢复到衰退之前的就业水平,而上一次衰退之后的恢复时间为18个月。进入这一轮经济复苏的5年来,就业机会的创造速度只有上一次的一半。尽管现在美国就业机会创造速度之慢史无前例,但是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唯一的原因就是,虽然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寻求工作的人口数量却在下降。
同样地,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人生产力提高与工资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也因为全球化的到来而不断弱化。自2001年开始,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3%以上。这是美国几十年来的最好表现。但是,5年来,在生产力强劲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工人的实际平均工资反而下降了,这是有史以来头一次。即使把雇主支付的医疗与养老保险成本大幅上涨这一因素计算进去,美国工人过去5年综合所得也是增长寥寥。对于这个问题,国际工人服务联合会(Service Workers International Union)颇具改革思想的领导人安蒂·斯特恩(Andy Stern)最近指出:
美国面临的挑战并不是去阻挡全球化进程。长远看来,真正问题在于,如何让那些依然留在美国的工作岗位变得收入可观……如果我们找不到答案,那将证明格林斯潘是正确的——美国富人阶层与其他社会群体的贫富差距范围太广、扩大太快,势必会危及美国的民主资本主义制度。
这种影响当然不只出现在美国。在日本及大部分欧洲国家,即使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就业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削弱,工资水平不是持续下滑,就是停滞不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ohler)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可能发生变异,成为一头怪兽。出于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采用深思熟虑的政策法规,对其加以约束。”今后,各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与薪酬压力还会继续加大。源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不会消失。中国出口应该还会继续跨越式增长,这种趋势至少会持续到下一次全球经济衰退——这同样也会让欧美及日本丧失工作岗位,降低工资水平。今后几年,中国经济继续飞速发展,会推动工人工资与其他成本不断攀升,应该可以缓解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对手的原始压力。不过,由于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印度制造业,当前工资水平只是中国企业的零头,因此,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将会取中国而代之。
欧美及日本都无法回避全球化的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