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发育成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明清时期在专制集权统治和儒家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化形成的混凝土结构,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中国高度成熟的封建制度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而这又是传统封建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也使中国突破产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尚需经过漫长的过程。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盛极而衰是在世界范围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而言。事实上,这一时期中国自身的封建农耕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封建社会并未走到天然尽头。但这时封建制度下取得的繁荣,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的巨大飞跃相比。 
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巨大潮流之中,中国的发展进程再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发展之外,明清之际殖民势力的东来和“西学东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高于自身社会发展的先进文明相遇。即使是封建制的强盛也已抵挡不住新兴资本主义的挑战,降至周期性盛衰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在这次东西文明碰撞较量中,清皇朝无可挽回地败退衰落。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火终于打乱中国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加艰巨悲壮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缓慢踏上更为曲折复杂的独特的近代化道路。 
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公元 1368 年至 1840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按其历史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前期: 14 世纪 60 年代至 15 世纪 30 年代,即明太祖洪武初年至明宣宗宣德末年。是明代政治形成、确立并稳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君主极权政治最终形成。长期征战使阶级矛盾尖锐。通过洪武、永乐两朝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加强对基层社会和思想文化界控制、迁都北京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举措,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有明一代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与此同时,明初统治者在元末农民战争猛烈扫荡旧生产关系落后环节的基础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使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历史又一鼎盛皇朝。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 
2 、明中后期: 15 世纪 40 年代至 17 世纪 20 年代,即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神宗万历末年。总的形势是,大明帝国繁荣强大的时代已告结束。政治上官方势力抬头;法制日益松驰,官员更加腐化。财富争夺日益激烈化。①皇权的绝对权威被削弱。皇权的集中与巩固至少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要有法律制度作保证;皇帝本人具有治国治民的素质和本领;皇帝能勤政。制度由人执行,所以关键是后两条。而恰是后两条在明中期后有问题。②权力之争与财富之争并行。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封建贵族地主疯狂兼并地土地,“皇庄”遍畿内;王府庄田、勋戚庄田、中官庄田、大量扩张,遍布各地,都是权力的变生物。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断激起暴动抗争。小农经济遭受破坏,也使政府财政陷于困境。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军备败坏,导致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加上北方鞑靼、瓦刺崛兴,屡屡破关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不断登陆骚扰,明皇朝内外交困,国力渐衰。后半期,(嘉靖到万历)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使明中朝的社会危机得以缓解,一条鞭法的实施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等地工商业市镇勃兴,局部先进地区的个别手工业生产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改革使社会秩序由动荡转为安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内阁权重至极。世宗时,夏言、严嵩选用事,赫然为真宰相。万历时张居正。尽管明后期政治腐败加剧,皇朝愈趋衰落,江南市镇经济仍保持相当的活力,市民工商阶层随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以情反理”冲击传统礼教的思潮,通俗文学繁盛,科学巨匠迭出,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呈现出逐渐求变、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无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还是在社会生活方面,都显露出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社会转型的特征:①专制极权——挑战君权至尊的思想存在。②新旧生产方式并存;③官僚地主操纵国计民生,但反抗呼声高;④闭关自守——中西方文化科技交流日益深入等。 
3 、明末清初: 17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即明熹宗天启年间至清圣祖康熙初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皇朝统治,是明末社会危机加剧的必然结局。明末社会危机仍然是封建社会固有的周期性危机,明末农民战争依然是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生死搏斗,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市民力量还很微弱,这次起义尚不能使中国摆脱封建制度的轨道。清兵入关击溃大顺和南明政权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以及清初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在生产关系上的倒退逆转,使长年内战中遭到严重摧残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扼杀、中断了向近代社会演进的趋向。清初进步思想家继续对暴君制统治展开猛烈批判,但却提不出建设新社会的切实可行方案。 
4 、清前期: 17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40 年代,即康熙初年至清宣宗道光二十年。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加快了野蛮征服者被先进文明征服的进程。明末土地与劳动力分离的根本性危机早已被农民战争扫平,从而为清前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很快便达到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也相应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清前期有效抵御了沙俄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壮大。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清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专制集权体制。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统治,使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因素难以发育。晚明以降,传教士来华带来的“西学东渐”,一度传入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雍正年间耶酥会士被逐出国门,中断了这一进程。但闭关锁国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殖民主义势力入侵。乾隆末年承平日久后必然要出现的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等封建社会周期性痼疾再次复发,道光中期处于衰败阶段的清帝国终于无力抵挡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厄运。 
社会特征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以至清前期,在唐宋封建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例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工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所谓近代化是指产业革命的孕育阶段,即从农耕文明中分离出迥异于传统模式的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异,这些变异的发育成长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鲜明趋向。明中后期以降,局部地区在商品经济、市场空前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大为松弛的背景下,城镇经济发达、市民工商阶层壮大、手工工场作坊中的生产关系和劳动组合发生了近乎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通俗文学繁荣,意识形态相对活跃,兴起一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思潮。这些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诸种内在关联因素的同时涌现并非偶然,它标示着烂熟的封建农耕文明母体并非万古不变,新因素的萌芽已经在为产业革命的启动准备条件,即使清初的逆转和满族统治的某些特点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也未能完全扭转这种萌芽发展的趋向。为此我们可把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视为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成熟的后期阶段和走向近代的端倪。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巩固和发展,是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特别是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了今天疆域的基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