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4年第4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网友:撒谎有两种,一种是爱,一种是背叛。   
    网友:要是我的话就装糊涂,就是这样了,只要她不是真心欺骗你。
   主持人 : 您觉得呢?
   王海鸰 :我跟这个读者讲了一下我的心理过程,我看着她举第一个例子,我第一反应是这个丈夫在攒私房钱,300块钱的衣服说成80。但是我看到第二个例子就否定了我的判断,为什么?我说他会不会是太怕你了,你是不是太厉害了,他买了300块金钱的衣服怕你嫌贵,他上班的时候闲转,他怕你说他在单位无关紧要。他在这些小事上撒谎的话,你要看一下自己管的事是不是太多。当时提这个问题,我说这都是一面之词,让我从一面之词做一个双方的判断,很容易误导。这是我的回答,我说你检查自己是不是管的太多了,太厉害了,让男的怕你了,就像小孩子撒谎一样,他是惧怕家长,他只有一个例子,我就会觉得男的在攒私房钱,但是有两个例子。   
    主持人 : 你想到了吗?
   李冰 : 我想到了。
   主持人 :我觉得他只是在撒谎。我觉得他有问题在撒谎是一种背叛或者是什么原因。
   王海鸰 :没这么严重,他300块钱说成80块钱,第一反应就是攒私房钱,也许是给情人,但是220块钱给情人,她要吗?
   主持人 : 积少成多?
   王海鸰 :在这样的监督下,积不了多。
   主持人 :我觉得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事情在考虑的问题,包括在婚姻的时候,包括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要多想想自己。任何事情都没有单方面的。   
    很多网友都在讨论林小枫和宋建平,他们认为这两个人的问题就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主持人 :很希望还有时间再探讨这个问题,但是已经到时间了,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在线参与,看得出来你们对王海鸰作品的喜爱和关注,包括王老师你写这个作品的题材确实太能打动人了,或者是引起共鸣了。有非常多的网友在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非常感谢您来这里作客。   
    王海鸰 : 我也谢谢这么多热情的网友。
   主持人 : 希望这个聊天能让你休息一下。
   网友:其实上网聊天是一种放松的状态,希望你来聊聊天,多放松一下。   
    王海鸰 : 谢谢。
   主持人 : 同样非常感谢李冰。
   李冰 : 谢谢。
   主持人 : 这次访谈就到这儿,各位网友再见。 

     剧评工作室研讨专家学者批评《中国式离婚》

  昨天,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组织的“北广剧评工作室”在京成立,并对热播剧《中国式离婚》进行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肯定该剧具有探索精神;同时也认为创作上存在缺憾。面对批评,王海鸰一一进行了回应。
  批评一:女主角心理残疾
  有学者认为,该剧把女主角塑造得过于刻薄、多疑,是个性格“残疾人”,有心理疾病,不能代表普遍的中国女性。全剧价值观没把握好,对真善美的表现几乎没有。  王海鸰回应:“我认为剧作是客观的,并没有丑化女性。相反,我是在提醒像林小枫一样的女性反省自身,是爱护女性。另外;一个作品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我按照‘八股’去做,剧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反响。全剧所表现的婚姻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我更不可能穷尽一个题材。”
  批评二:“误会”多不可信
  一些专家表示全剧构筑情节的主要手段是“误会”和“巧合”,使故事情节变得矫揉造作,失去可信度。剧中人物关系变态、人物性格猎奇。剧作家应该告诉观众怎样美满地生活,而不应将生活现实极端化。  王海鸰回应:“制造误会的作用是强化最终‘解释都解释不清’的结果,如果事前不做铺垫,肯定达不到矛盾集中爆发的效果。至于人物关系及性格,我认为从生活中来,就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没有力度和棱角的作品只能是一杯白开水。”
  批评三:缺少道德底线
  专家们还认为《中国式离婚》最大的败笔是缺少道德底线。剧中林小枫欲拍捉奸戏,给自己的丈夫下安眠药的行为是违法的。在街上公然打别人一耳光也是暴力行为。对本应批判的东西却没有做出批判,无易于教唆犯。剧作家要有法制观念,注意社会影响和导向。
  王海鸰回应:“如果说林小枫这样的女性现实中没有,可监狱里到处都是。她只是一个典型人物,为了达到警示效果,我只能冒风险。”(赵楠楠)
  《中国式离婚》简介
  该剧是编剧王海鸰继《牵手》《不嫁则已》之后的新作,陈道明、蒋雯丽主演。主要讲述了妻子为了丈夫辞去工作甘当家庭主妇,以求夫贵妇荣。然而她总是怀疑丈夫在外面有女人,于是在一系列的“误会”中,夫妻两人从吵到闹,从闹到打,家庭最终走向破裂。 

第一部分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做丈夫的有几个没受过妻子的这类指责?她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想法实属妇人之见……听妻子唠叨,也是男人诸多责任中的一种。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这回这事儿同以往的每次相同而又不同,它不仅是没有过去,似乎简直就过不去了。

《中国式离婚》第一章(1)
  林小枫骑车下班,阵风吹来,将路人的谈话送进了她的耳朵:〃……我要是上了三十岁,我就不活了……〃
  林小枫禁不住扭脸看去。
  路人是孪生兄弟般的两个小警察,高个儿宽肩细腰,细腰上紧束的制式皮带令胸脯饱满 
鼓胀,透出一股子骄气冲人的狂傲。林小枫笑了笑,带着点过来人的宽容和讥诮。她毫不怀疑说话人的真诚;她同样毫不怀疑的是,除非天灾人祸,这个人上了三十岁后会依然活着。
  林小枫三十五岁了。
  到这个岁数就会懂得,年龄的意义是相对的。拿一个二十岁的文盲去同三十岁的IT精英比,那年龄的优势还能算优势吗?
  孔子说,三十而立。却没有说,怎么才算是〃立〃。〃立〃与〃立〃又有不同。
  林小枫是中学的语文教师,丈夫宋建平是一家大医院的外科大夫,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六千左右,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无须他们负担,一家三口隔三差五下个小馆儿打个车不成问题。按说,按过去的标准说,按哪怕十年前的标准说,这都得算是一个富足的家庭了。当年小平同志南巡时所说〃奔小康〃的小康,大约也不过如此。但是,谁能料到中国会发展得这样快呢?新生的〃知本家〃如雨后春笋,住Townhouse,开宝马奔驰,穿国际名牌,吃粗茶淡饭。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仅仅是这些物质上的富有,还不足以服众。改革开放刚开始时那些无甚文化的暴发户,不就常常被人讥讽为〃穷得只剩下钱了〃吗?但是,一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上了轨,走上了正轨的时候,暴发户立刻为知本家取代,那才是真正令人眼热心跳的一群:有知识有文化有头脑有能力,在为中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迅速地富有了自己。富得有理,富得全面,富得让你吃不着葡萄,也不敢说酸,只能仰望着那高高在上的葡萄架子,徒然兴叹。
  林小枫本科毕业,宋建平硕士毕业。就是说,都具有着成为知本家的基本要素。但不知为什么,他们的进步水准,永远比时下的高水准要慢着两拍。就那么两拍,不会更多,但似乎永远也难以赶上。那状况很像网上所调侃的:到他们可以吃猪肉的时候,人家开始吃生猛海鲜;到他们可以吃生猛海鲜的时候,人家开始吃糠咽菜。要是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可能成为那优秀一群中的一员,倒也罢了,像街边的清洁工、像乡下的老农民,他们肯定会安之若素心如止水;但当他们〃有〃而〃不能〃时,就不能不感到痛苦:你看人家那Townhouse,睡的地方、吃的地方、休闲的地方、会客的地方,各是各的区域,各有各的功能,甚至还有着什么日光浴桑拿室健身房家庭网吧。相比之下,他们那家仿佛是一个历史的遗迹:两间房儿,儿子睡小间,两口子睡大间;厅小得只能当过道,餐桌只好也进驻大间,会客不用说,也在大间,三合一;一家三口三辆车,儿子一辆三轮儿童车,大人一人一辆自行车。平时倒也罢了,放眼全中国还是骑自行车的多。但是,如果因某种需要必须西装革履的时候,你怎么办?还骑自行车吗?上大街看看,再也找不出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