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生斜长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主张“第一要新意境”。我觉得,梁启超的这些话对今天某些热中于 
 “名词轰炸”的作者似有可资借鉴之处。 

…  90…

                              新诗发展的忧思 

     近年来,诗歌刊物、诗集似乎出得不少,写诗的人也不少,不能说没有 
成绩,但名家、名作似乎不多。人们回答不出,当今中国的大诗人是谁,使 
得洛阳纸贵的畅销诗集是什么,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名篇有哪些。新诗越 
来越没有人看,也看不懂。很多诗,特别是有些所谓“现代诗”,充满着怪 
诞的、破碎的、意义不明的形象,反复揣摩,根本不知所云。不少人,宁可 
写旧诗;有些很有成就的新诗人,也回过头去写旧诗。我们的诗歌到底出了 
什么问题? 
     我以为,毛病在于三脱离:即脱离现实、脱离群众、脱离传统。 
      “诗言志。”在一切文学样式中,诗也许是最富于个人特点的。但是, 
诗所抒发的诗人个人的喜怒哀乐,总应该是人民的喜怒哀乐。如果诗歌脱离 
现实,那么,它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然引不起人们的共鸣。抒 
情诗中的“我”,既是诗人个人,又不只是诗人个人。它所抒发的情感,既 
是诗人个人的,又不只是诗人个人的。诗人所表达的,应该是“人人心中所 
欲言而又不能言者”。我们的作者们似乎忘了这句话的前半句:“人人心中 
所欲言”,即诗人所抒发的,必须是人们在现实中有所感,普遍想抒发的, 
只是因为他“不能言”,抒不出,抒不好,一旦诗人替他抒发了,而且是以 
诗人独特的方式抒发了,自然,会触发人们心灵的火花,引起普遍的灵魂震 
颤。这样的诗,就是好诗、妙诗,就会广为传诵,不胫而走。记得俄国诗人 
涅克拉索夫曾经说过:“没有一个人能因为只歌唱自己而显得伟大。”讲的 
就是这个道理。近年来,我们的诗人们似乎只注意了抒个人之情,而没有想 
到此情一定要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上,一定要和人民息息相通,要有一定 
的普遍性。 
     一切文学都是为群众的,或曰为读者的,诗也不能例外。因此,就不能 
不考虑读者的审美要求。或许有人说:“你这是老教条,我写作不为别人, 
只为自己。”好!那末请问:您为什么要发表,要出版?可见,你还是希望 
有人读,有人欣赏的。既然希望有人读,有人欣赏,就应该眼睛中有群众, 
有读者,让他们能懂,能理解,能感悟。前些年,有所谓朦胧诗,风行了好 
一阵子。有些诗论家大喊其好,出来说:诗歌美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朦胧。于 
是,你也“朦胧”,我也“朦胧”。据说,“朦胧”已经成了当今诗坛无可 
争辩的主流。其实,朦胧只是诗歌风格的一种,不能以“朦胧”压倒一切, 
代替一切。而且,朦胧不等于晦涩。由朦胧而晦涩,这就走上了魔道。从中 
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经验看,大部分好诗都是明朗和含蓄、朴素和深厚的统一, 
即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人们易于理解、一读就能明白的,同时,又是含蓄无 
穷、耐人寻味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虽然讲究所谓“弦外音、味外味”和所 
谓“探之愈深,引之弥永”,但是,首先必须以明朗为基础。如果离开了明 
朗,也就失去了诗歌所要求的形象的直观性,那么,这种诗也就成了谜语。 
李商隐,是被某些诗论家视为古代的朦胧诗人的。其实,使他不朽的大抵也 
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类作品,并不专以朦胧取胜。 
假使他专写 《锦瑟》,会不会在中国诗史上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恐怕是个问 
题。中国古代还有个吴文英,是南宋时的写词高手,他主张“用字不可太露”, 
追求笔墨幽邃,情思深曲,要算是正宗“朦胧”派了,然而,当时就有人批 
评他,“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涩处,人不可晓”;更有人批评他的作品“如 

…  91…

七宝楼台,眩人耳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些,都是值得今之“朦胧” 
派引以为鉴的。近年来,在所谓朦胧诗之外,又出现了大量冠以“现代派” 
头衔的怪诞诗,更加不知所云。我的一位诗论家朋友向我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上海的一位年轻诗人请他为自己的诗集作序,他读不懂,于是,诗人为他一 
首首讲解,他似乎懂了。但是,过了几天,又不懂了。这样的诗,人们怎么 
会爱读,又怎么会流传呢!最近,有一位年轻诗人说:“诗是中国的强项, 
但近些年在中国诗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些诗让人听不懂、看不懂,不 
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创作也无法向历史交代。”(见 
1997年4月15日《北京青年报》)我以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传统,中国新诗的发展必须吸收这一传 
统,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所乐于吟诵的作品。什 
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艺术传统呢,我以为至少有四点: 
     1。和音乐的密切结合。自 《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古体诗、近 
体诗 (律诗、绝句)以至宋人长短句、元人的散曲,无一不是在音乐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也无一不能入乐歌唱。它们的广泛流传,也常常要借助于音 
乐的翅膀。人们熟悉的“阳关三叠”和“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故事,都 
说明了这一点。五四新诗打破了旧诗的格律,这是必要的,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其负面作用是丢掉了中国诗歌和音乐密切结合的优良传统,不少作品 
过于自由化、口语化,缺少格律,不能歌唱,或不便于入乐、谱曲。其间, 
少数人曾呼吁并企图建立新格律诗,但并不成功。近年来,一面是诗歌语言 
自由化,以至散文化的倾向更为严重,诗人们愈加不注意于对格律、节奏的 
追求;一面是歌词写作的庸俗化和非文学化,许多歌词充满陈腔滥调,甚至 
文理不通。我以为,诗和音乐的再结合应该是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之一。 
     2。以创造意境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诗中有画, 
说的是诗歌要有意境,鲜明、具体,在仿佛历历可见、可感的形象中蕴含丰 
富、动人的感情,并留给读者广阔的想像和回味的天地。白话诗,特别是近 
年来的新诗在这点上忽略了。许多诗淡而无味。或有意无境,或有境无意, 
有的既无境,又无意,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3。高度精炼的文学语言。一切文学样式都要求精炼,中国古典诗歌在这 
一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一首五绝不过20个字,一首七绝不过28个字。其 
他五古、七古字数也都不多。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在这样短小 
的篇幅里,却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白话诗、特别是近年来的新诗把这个 
优良的传统也丢掉了。 
     4。善于从民族、民间诗歌中吸取营养。中国的各种诗歌形式几乎都是在 
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少优秀诗人也都善于向民歌学习,一面改造、 
提高民歌,一面充实并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例如:屈原、李白、刘禹锡、 
黄遵宪等都是如此。近年来,我们的新诗作者似乎忘记了这点。有些人是从 
读翻译诗起步的,有些人刻意模仿外国现代派诗人,做的诗也几乎是外国现 
代派诗歌的翻版。应该说,这并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国是个诗歌大国、古国。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是发展得最充分也最 
辉煌的艺术门类。恐怕没有任何国家的诗歌史能够和我们相比。我们应该无 
负于辉煌的过去,努力创造出辉煌的未来。 

…  92…

                               文史贯通寓文于史 
                        ——读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陈漱渝同志以研究鲁迅驰名,最近破门而出,进入现代史研究领域,出 
版了一本《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它文史贯通,寓文于史,很有特色。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于1932年12月,主要成员有宋庆龄、蔡元培、 
杨杏佛、鲁迅、邹韬奋、胡愈之、林语堂、伊罗生及史沫特莱等人。它在反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统治,营救被捕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方面,进行了 
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杨杏佛并为此献出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