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30年中国短篇小说精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宝刹何
处?”——“荸荠庵。”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
庵住的是和尚。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
“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
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
的家乡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
帮。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远。有到杭州灵隐寺的、上海静安寺的、镇江金山
寺的、扬州天宁寺的。一般的就在本县的寺庙。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
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
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
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
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
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
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
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口{导——”说是“明子准能
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哪有不认字的和
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

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
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
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
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他上学时起了个学名,叫明海。舅舅说,不用改了。于是“明海”就从学名
变成了法名。
    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
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
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
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舅舅一劲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
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
舱里,船就开了。
    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
    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哦!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
    “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
来。
    大伯一桨一桨地划着,只听见船桨拨水的声音:
    “哗——嘘!哔——嘘!”
    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
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
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不知是哪一位名士撰写了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
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
大殿东边是方丈,西边是库房。大殿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fl,白门绿字,刻
着一副对联:
一花一世界
三藐三菩提
    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小和尚的日子清闲得很。一早起来,开山门,扫地。庵里的地铺的都是箩底
方砖,好扫得很。给弥勒佛、韦驮烧一炷香,正殿的三世佛面前也烧一炷香、磕
三个头、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敲三声磬。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
晚课,明子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后,挑水,喂猪。然后,等当家和尚,即
明子的舅舅起来,教他念经。
    教念经也跟教书一样,师父面前一本经,徒弟面前一本经,师父唱一句,徒
弟跟着唱一句。是唱哎。舅舅一边唱,一边还用手在桌上拍板。一板一眼,拍得
很响,就跟教唱戏一样。是跟教唱戏一样,完全一样哎。连用的名词都一样。舅
舅说,念经:一要板眼准,二要合工尺。说:当~个好和尚,得有副好嗓子。
说:民国十年闹大水,运河倒了堤,最后在清水潭合龙,因为大水淹死的人很
多,放了一台大焰口,十三大师~—十三个正座和尚、各大庙的方丈都来了,下
面的和尚上百。谁当这个首座?推来推去,还是石桥——善因寺的方丈!他往上
一坐,就跟地藏王菩萨一样,这就不用说了;那一声“开香赞”,围看的上千人
立时鸦雀无声。说:嗓子要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要练丹田气!说:要吃得
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和尚里也有状元、榜眼、探花!要用心,不要贪玩!
舅舅这一番大法说得明海和尚实在是五体投地,于是就一板一眼地跟着舅舅唱起
来:
“炉香乍燕——”
“炉香乍燕——”
“法界蒙薰——”
“法界蒙薰——”
“诸佛现金身……”
,诸佛现金身……”

    等明海学完了早经——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叫做晚经——荸荠庵的师
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
    这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
    有一个老和尚,六十几了,是舅舅的师叔,法名普照,但是知道的人很少,
因为很少人叫他法名,都称之为老和尚或老师父,明海叫他师爷爷。这是个很枯
寂的人,~天关在房里,就是那“一花一世界”里。也看不见他念佛,只是那么
一声不响地坐着。他是吃斋的,过年时除外。
    下面就是师兄弟三个,仁字排行:仁山、仁海、仁渡。庵里庵外,有的称他
们为大师父、二师父;有的称之为山师父、海师父。只有仁渡,没有叫他“渡师
父”的,因为听起来不像话,大都直呼之为仁渡。他也只配如此,因为他还年
轻,才二十多岁。
    仁山,即明子的舅舅,是当家的。不叫“方丈”,也不叫“住持”,却叫“当
家的”,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他确确实实干的是当家的职务。他屋里摆的是一张
账桌,桌子上放的是账簿和算盘。账簿共有三本:一本是经账,一本是租账,一
本是债账。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
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人少
了,八个,一边三个,也凑合了。荸荠庵只有四个和尚,要放整焰口就得和别的
庙里合伙。这样的时候也有过。通常只是放半台焰口。一个正座,一个敲鼓,另
外一边一个。一来找别的庙里合伙费事;二来这一带放得起整焰口的人家也不
多。有的时候,谁家死了人,就只请两个,甚至一个和尚咕噜咕噜念一通经,敲
打几声法器就算完事。很多人家的经钱不是当时就给,往往要等秋后才还。这就
得记账。另外,和尚放焰口的辛苦钱不是一样的。就像唱戏一样,有份子。正座
第一份。因为他要领唱,而且还要独唱。当中有一大段“叹骷髅”,别的和尚都
放下法器休息,只有首座一个人有板有眼地慢声吟唱。第二份是敲鼓的。你以为
这容易呀?哼,单是一开头的“发擂”,手上没功夫就敲不出迟疾顿挫!其余的,
就一样了。这也得记上:某月某Et,谁家焰口半台,谁正座,谁敲鼓……省得到
年底结账时赌咒骂娘。……这庵里有几十亩庙产,租给人种,到时候要收租。庵
里还放债。租、债一向倒很少亏欠,因为租佃借钱的人怕菩萨不高兴。这三本账
就够仁山忙的了。另外香烛灯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